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博美北京网拍第22期盛古吉金 [复制链接]

1#

盛古吉金/精选拍品

Lot.

铜兽面纹龙盖鼎式炉

年代:明

尺寸:口径:16.7x21.2cm总高:38.2cm总重:g

说明:炉作方鼎式,高大峻拔,沉稳端庄,方唇口,左右置冲耳,长方敛腹,四出戟,四面均以云雷纹为地,分上下两层铸饰相向成对的双夔龙纹及饕餮纹,平底下承四扁刀状夔龙足。

高濂在《遵生八笺》评古铜器时说:“方者以飞龙脚文王鼎为上赏”。此器正是仿文王鼎而作,上面的夔龙、饕餮纹甚至器形均来自文王鼎的原型。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器原配熏盖,这在传世的明代鼎式炉中极为少见,炉盖高隆,透空满雕祥云纹,四条苍龙隐现其中,身躯韧健,鳞片毕现,龙首昂起,拱惟中央须弥座式盖钮,亦可见皇家气象。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夔龙纹狮钮方鼎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年代:清

尺寸:口径:21.2x17.5cm总高:44cm净高:38.5cm净重:g

说明:鼎是我国古代礼乐制度中最重要的器种,亦是国家政权和个人社会等级的典型代表器物,据《公羊传·桓公二年》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也。”规定了不同等级用不同数量的鼎,是为“列鼎制度”。

此熏精铜所铸,方鼎样式。平口板沿,上置双冲耳,耳线及双耳铸造的极为厚实,束直颈,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方腹扁鼓,上下宽带状弦纹,腹下承接四中空柱足,踞地沉稳有力,足上端浮雕如意云纹。底心铸修“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原配盝顶式熏盖,中央瑞狮蹲坐以为炉鼎,侧首上视,双耳垂搭,獠牙外露,鬃髯卷曲,盘旋如螺髻,尤其是颈部及背部鬃毛,雕刻入微,丝丝毕现,前肢扶按绣球,取狮子绣球吉祥寓意。

附木质器座

Lot.

铜桃式盖熏

尺寸:口径:14.4cm总高:25.5cm净高:19.8cm净重:g

说明:此件作品以精铜为材雕铸而成,炉腹主体作硕大的三颗寿桃并联,饱满圆润,极为可人;粗韧的桃枝自口沿两侧相对迂回,巧为炉耳,其上浮雕桃叶稀落,叶脉纹理刻画手法老道,老叶苍枝之质感塑造精准到位。炉盖亦作透空桃枝样式,饱满讨喜的寿桃作炉鼎,天然生趣。

寿桃自古以来便视为长寿之物,常与石榴、佛手组成“三多图”,即“多福、多子、多寿”吉祥图案,在宫廷中被广泛运用。本品形体饱满,三桃并联,桃枝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应为寿辰祝贺定制或为进贡的殿堂陈设之物。其内可焚香,试想当年香料点燃,香烟缭绕之中,必是为殿宇增添了一层祥瑞和浮华的色彩。

此件铜“福寿延绵”桃式香薰,将清代铸铜的工艺成就发挥得淋漓尽致,兼之造型纹饰寓意吉祥,诚为同类熏炉中的精绝之作。

附木雕透空桃枝纹器座。

Lot.

“大明宣德年制”龙款铜深腹冲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龙款

尺寸:口径:21.3cm高:16.1cm重:g

说明:宣炉一物,乃国家之器,属帝王文化,民族文化,所谓香火传承之根本也。“宣炉乃中国之文艺复兴”、“宣炉乃文房首器”、“宣炉最妙在皮色也”、“宣朝制宣铜,且崇宣炉一物,亘古鲜有。”可见,古今中外,皆有颂扬。

侈口薄唇,沿上对置双冲耳,耳线粗韧,其势外倾,耳孔作城门洞样式。颈部稍束,腹部斜直,腹下弧收,三乳足自然胥出,足形浑实,据地沉稳有力。

此炉虽为传统冲耳炉的经典样式,但较常见的炉形更为浑厚沉稳,腹部较深,炉膛开阔,通体皮壳苍茂古朴,黄斑绿锈,甚得古朴之韵味。

炉外底满工铸造正面苍龙,自波涛汹涌的海水中腾跃而起,戏耍火珠,苍龙额部鼓凸,龙角尖锐,双目圆睁,如意鼻饱满,鬃髯飘舞,身躯粗韧,鳞甲毕现,周围祥云密布,彰显神武威仪之态,气势撼人,皇家之气显露无疑。中央开框见方,铸修“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故宫博物院保和殿前大理石台阶龙纹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冲耳炉

尺寸:口径:12.5cm高:8.7cm重:g

说明:冲耳炉,又称朝天耳炉,是仿自宋代官窑瓷器的款式,或脱胎于古代青铜鼎彝,以遗貌取神,追求线条简洁流畅,颇有上古礼器之遗韵,后世也作为供奉用炉,在众多炉形中是较为经典的款式。双耳朝天,被认为具有可沟通天地之意,明清时期还将其视作祭天的礼器,置于天子议政之所。

此炉形制规矩,口沿微侈,沿上对置双冲耳。颈部稍束,扁圆腹,线条挺括有力,腹下鼓出三乳足。通体皮壳呈棠梨古色,红氲溢出。三足间中央开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字风沉稳,时代特征鲜明。

Lot.

铜鎏金竹节纹方鼎

尺寸:口径:17x13cm高:13.5cm重:g

说明:此炉形体饱满,作方鼎样式,做工精良考究,通体鎏金保存极好,凝黄靓丽,附着力极佳。唇口束颈,弧腹饱满,转角过渡柔和,腹下承接四足。口沿、双耳、四足均作竹节样貌,并在耳与炉身相接处装饰竹叶若干,叶片伸展,精巧灵动。

竹一直以来便被誉为高风亮节的代表,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竹节操坚贞高洁的象征。竹之绝妙处,未曾出土先有节,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色。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由此可见古人喜爱竹的程度之深。

尽管竹子无牡丹富丽,无松柏伟岸,无桃李娇艳,但它象征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世代文人称颂。竹节式香炉融入了喜竹、嗜竹的文人情怀,将“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的文人性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器。

本件香炉以竹之形象为刻划对象,足见作者之巧思,寄情怀于私物之心。

Lot.

“宣德年制”款铜朝冠耳三足鼎式炉

款识:“宣德年制”篆书款

尺寸:口径:17.4cm高:15.6cm重:g

说明:此炉平唇方口,短束颈,肩两侧对饰双耳,两耳外撇冲天,鼓腹矮扁,腹下缓收,平底开阔,方框阳文篆书“宣德年制”四字款,器身下承三足,足形较高,粗浑圆鼓,足尖外撇,内侧中空。

整器炉型端庄,朝冠双耳出于腹侧,线条优美流畅,一波三折,刚柔并济,婀娜多姿,如仙绸凌空,荡漾山河。三足虽中空而壮实,形异而力毅,庄重阔达之感毕现。器底阳文铸款古朴优美,拙雅有韵。腹身给人敦实壮伟之感,两个炉耳弯曲飘逸,优雅而有动感,相映成辉,就像古代判官官帽上的一对帽翅,所以又被称为判官耳炉。

朝冠耳一式,其形源于元代姜娘子所铸朝冠耳炉,从传世的实物看,此类款式在元代就已相当盛行,在后来的岁月里,朝冠耳炉逐渐成为宗教和祭祀中供案上的主要炉型,与双瓶一起摆放称为“三供”,与双瓶、双烛台一起摆放称为“五供”。同样制式常见的还有掐丝珐琅器和瓷器等材质。在宣德年间多被用来赐给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主事臣的常用炉款,而“朝冠”本身便富有“加官晋爵”的寓意,颇富吉祥意。

Lot.

“水月琴居”款铜点金冲耳炉

款识:“水月琴居”篆书款

尺寸:口径:13.5cm高:9cm重:g

说明:历代文房案头置放,除常见文具用度之外,焚香器具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宣炉为案头之首器,冲天耳炉则为宣炉之首,尚本品如此灵秀华贵之冲耳炉器,当之无愧也。

此炉圆口唇沿,双冲耳自然拱起,耳线粗韧,浑如玉带,束颈,腹部饱满扁鼓,体形充盈丰润,端正古雅,下腹急收,三乳足承于炉底,简洁精到。

通体棠梨古色为基调,墨晕其上,古色古香,极为难得。通身以点金工艺装饰,金色灿烂而不浮夸,深入胎骨,似朗月当空,隐现于浮云之间,若离若现,精妙之极。

炉底开阔,中央开框,减地阳文“水月琴居”四字篆书,取柳叶篆意,款底笔划间有剔凿之痕迹,笔画粗细富于变化,笔道力度十足,清晰明润。

“夜清僧伴宿,水月在松梢”,“水月居”、“水月琴居”属清早期常见的的香炉私家款。

Lot.

铜点金兽首匜式炉

铭文:“父作”

尺寸:口径:9.5x10cm长:15cm高:10cm重:g

说明:此炉以商周青铜匜为本化裁而来,整作瑞兽昂天之状,腹部巧做炉膛,兽首双目圆凸,眉毛粗韧,如意形鼻饱满,阔口大张,獠牙外露,不怒自威。炉身及底点金,美不胜收,以真金炼为泥,数次浇洒于炉上,经过多道上金工艺锻炼炙成,金片厚实,葆光斑驳,大小相间,布局舒朗而随性,畅汗淋漓,使铜炉于古朴沉浑之中添增华贵雅丽之美,彰显出典雅高贵气质。

Lot.

铜《御制香盘词》缠枝莲纹香盘

款识:“惟精惟一”、“乾隆辰瀚”篆书方章款

年代:清乾隆

尺寸:口径:12.4x9.7cm高:1.8cm重:g

说明:香盘为焚香用具,常与香炉搭配使用。据《宋史仪卫志二》记载:“鸡冠二人,紫衣,分执金灌器、唾壶,女冠二人,紫衣,执香炉、香盘,分左右以次奉引。”

香盘呈椭圆形,下承四云头足,口沿剔刻云雷纹一周,盘内底四周饰西番莲纹,盘心长方框内为乾隆《御制香盘词》。词曰:“竖可穷三界,横将遍十方。一微尘里,法轮王。香参来,鼻观忘。篆烟上,好结就卍字光;右调金字经。”另有两枚篆书款“惟精惟一”、“乾隆辰瀚”为乾隆三连章中的两枚,在清代珐琅彩、洋彩瓷中多见此二款,且均同时出现。

香港佳士得年秋拍有一件清乾隆「御制香盘词」铜香盘,与本品相类,估价-万港币;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大小相仿,造型、诗文、款识皆相同的香盘,著录于《故宫历代香具图录》,台北,年,图版93。

Lot.

铜瓦钮“永兴郡印”

尺寸:5.2x5.3x3cm重:g

说明:此印以铜熔铸而成,印体低矮,上设覆瓦纽,印面铸阳文篆书“永兴郡印”四字,笔道深邃,印地平整。通体古旧,包浆熠熠。

据《南齐书》卷十五载,永兴郡始置于南齐隆昌元年(),属宁州,在今云南境内。公元年南齐灭亡后,这一建置未见延续。该书有这样一段描述: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

Lot.

铜洒金如意足炉座

尺寸:13.8x13x5.4cm重:g

说明:此件炉座精铜铸造,形体饱满,入手厚重,可鉴铜质之精良。整作三个如意云相连状,中央吐露含珠,边缘翻卷,起线精细,其间自然形成圆形凹槽,以便承载器物。身形显高,亦以如意云头为足。

通体通体遍布大小金斑,浑然一体,古韵风雅。洒金,属于贴金工艺,为明代苏州工匠创造的一个新品种,是于器物成后,二次加工而得,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唐代贴金已普遍,宋代黄金竭乏,素有销金禁令。《宋史·仁宗记》:“康定元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天工开物》:“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贴金多用于佛像建筑等器表的大面积装饰,而洒金更为精致细美,以斑驳少量的装点达到极强的艺术效果。

清代器物陈设讲究美器必配美座,撇开主次,单论工艺,此件炉座洒金灿烂,造型富丽饱满,极具观赏性,造工亦无可挑剔之处,可知必是置放重要华贵器物之用,也只有皇家御用可以承担,应是一件上乘的宫廷造办处艺术作品。

Lot.

铜素面玉壶春

尺寸:高:23.8cm重:g

说明:厅堂斋室插花之器,必取简约典雅,小器大样的雅物,方显主人趣味。

此件作品已精铜铸造,胎体显厚,玉壶春造型,喇叭形侈口,细长颈,水滴形或曰胆形垂腹,下承圈足,玉璧式底。

整器造型简约秀雅,亭亭玉立,窈窕隽美,亦不失雍容气象,线条利落流畅,皮壳醇厚,以栗壳之色为基调,黑漆古色蕴藉其上,铜绿斑驳陆离,浑然古貌,谦素而内敛,美不胜收。

玉壶春瓶是宋代创制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玉壶春瓶富有诗意,愈增声华。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苏轼《宝山新开径》“回观佛国青螺髻,踏遍仙人碧玉壶”等。宋代北方定窑、汝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以及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普遍烧造制作,品种有白釉、黑釉、白地黑花、青釉瓷等,而且各具特色。

因烧造的年代不同造型有别,宋金元时期壶颈部细长,腹部较小,从明代开始,玉壶春瓶器身渐有粗壮的趋势,腹部趋于丰硕圆润,不复有宋元两朝的馀韵。玉壶春瓶初期为酒器使用,因器形秀美,线条匀称,受人喜爱,逐渐作为陈设之用,历代相沿,盛行不衰。

此件玉壶春瓶形体瘦劲,皮壳拙朴隽永,具有脱俗、静谧之美感,不亚于同时期的其他瓷质器物,且传世无多,实为难得。

Lot.

铜锤揲鎏金持经观音坐像

尺寸:净高:22.5cm总高:25.8cm净重:g

说明:此尊观音以锤揲工艺制作,呈自在坐姿,盘发成髻,发丝梳理细密,带云形发饰,脸庞俊美,表情温和,眉宇间流露出恬淡宁静、庄重娴雅的神态。观音悠悠闲坐,身姿曲线优美,左腿支起,右腿自然平置,右手抑地,左手持握经卷。身着宽袍,下着长裙,衣着以花鸟纹为饰,衣饰塑造厚重,富有韵律感,形象显系自在观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三十三观音化身中的持经观音的应身即为声闻身,声闻是闻佛音声教导开悟出家,持经卷为其特色。

Lot.

“云间胡文明造”款铜锦地双狮戏球纹狮耳簋式炉

款识:“云间胡文明造”六字三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4.8cm高:9.7cm重:g

说明:此炉精铜为胎,胎体显厚,属传世“胡炉”中的厚胎器物,通体皮壳熟美,色泽光润沉郁,使人望之便有典雅精致之感,宫廷气息浓厚。

整作作簋式,平口唇沿,颈部缓收,两侧对饰双狮耳,颇富立体感。鼓腹微垂,腹部以细腻的花卉锦纹为地,饰狮子戏球纹样,数只狮子憨态可掬,争咬绣球,其形其姿,栩栩如生。下承外撇高圈足,底心落“云间胡文明造”六字三行篆书款。

胡文明系明万历时期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据《云间杂志》载:胡氏“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所制铜器表面多装饰山水、花卉、八宝、瑞兽等图案,并于其上鎏金,与当时喜好素雅铜炉的风格迥异。传世的胡文明制器以薄胎铜炉较为多见,厚胎彝鼎尊卣造型者最为稀少。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雪花金双凤耳炉

尺寸:口径:13.4cm高:8.2cm重:g

说明:此炉直口微撇,颈部缓收,腹部丰腴微垂,线条环遭流畅,肩出双凤首为耳,翎毛层层分明,刻画清晰,作展翅高飞状,底承圈足,底心方框内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通身藏经纸色皮壳极为悦目,内现雪花金,奇彩外溢,宝光内蕴,柔滑恬静,尽得宣炉妙色之真味。

此式凤首耳簋式炉形制独特,相类款式的宣炉存世较少,可相比较者,有杨炳祯先生旧藏凤耳炉,类似款式可参《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国立历史博物馆,年,页,图凤首耳簋式炉

Lot.

“宣德年制”款铜鋬耳压经炉

尺寸:口径:12.6cm高:7.4cm重:g

说明: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压经炉仿照宋瓷款式而制。名称来源已不可考,据《宣炉小志》释:“压经,名不可考,式扁浅,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未知何据。兼有素身无头凹足较高者,俗名琴炉。二者旧者俱不多得。”压经炉用于寺院礼佛,有高脚和低脚两种,此件当为后者。据《宣德鼎彝谱》记载:“赐内府佛堂及天下名山寺院低脚压经炉”、“仿宋哥窑款式,高二寸七分,耳长八分四厘,环大六分二厘,足高一分三厘重七两一钱,八炼洋铜铸成,棠梨色共二百座。

斯炉器壁厚实,敞口圆侈,颈部收束,扁鼓腹,丰腴微垂,圆熟舒畅,三乳足自然胥出,精巧灵动,收放谐佳,短而不矮,布局精准。双耳精对,方正规矩,与圆口、丰身、乳足,恰和谐美。炉底长方框镌铸“宣德年制”长脚篆书款,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铸后精修,笔画细窄,规矩有度,劲挺深峻。

炉身形体丰润,线条圆正规矩,腹部及乳足精巧圆实,具沉稳之特点,而口沿转折处理到位,双耳造型轻盈,方中寓圆,有向上拉伸之感,两者配搭,和谐巧妙,予人耳目一新之感。整器铜质精练,手头颇实,包浆甚厚,蜡茶皮壳,墨晕其上,宝光内敛,红晕溢出,古色盎然。

Lot.

十六字双龙抱款铜蚰耳压经炉

款识:“大明宣德五年工部吴邦佐监造”十六字四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9.1cm高:10.8cm重:g

说明:此压经炉,炉口开阔,缘边外侈,处理精细,如美女之唇,曼妙生姿。颈部缓收,曲线优美,鼓腹丰腴,圆熟舒畅,下承三乳足。肩腹部对置双蚰耳,出颈处平直,上起一节,转弧有力,细微中见工匠巧思。

足尖露铜质处可见铜质历经久炼,其色已如黄金,细密赤亮,闪烁如黄金般璀璨之光泽,置入手掌,压手之感强烈,叩之音清脆亮,颤越悠扬,非九练之铜质所不能为。

通体熟栗皮壳,红晕盎然,其色沉静,视之丰腴,器身平顺,抚之滑腻,古意自内而出,相生融合五行里,柔润平嫩娇色在,远观则亘古苍茫,气势磅礴,近抚则绵腻凝脂,舒心悦目,乃宣炉本色原韵也。

炉底开框见方,落“大明宣德五年工部吴邦佐监造”十六字楷书款,铸后精修,布局精准,字体方正有力,笔画细韧圆熟,精妙绝伦,尤显精神,为同类“吴邦佐”十六字款中佼佼者。开框之外精铸双龙纹高浮于面,属比较典型的明代龙纹形象,五爪龙身姿矫健,细颈粗身,孔武有力,怒目圆睁,鬃发飘舞,鳞片毕现,双龙首尾相对,盘旋追逐。

据查考,本品之款识属曾一度流行于明代的“双龙抱款”,清宫旧藏中有明确纪年者,为景泰一朝的金属胎珐琅器,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掐丝珐琅莲纹兽耳炉,底款为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楷书款,二龙首尾相属,环绕器底,纹饰凸雕,中心款字为阳文。

清宫旧藏之宣铜器中,也有在器底款识外围绕二龙的图案,但龙的形象不尽相同,刻画也精粗有别。故宫博物院藏铜蚰龙耳圈足炉,炉底亦凸雕双龙作首尾相属环绕状,中心开方框署“内坛郊社”阳文楷书款。

双龙抱款的纹样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双龙首尾相属,一龙朝上,一龙朝下,此种在常见之列,上文所列举数例即属此类。另外,尚有一类极为少见的,作凸雕二龙戏珠状,首尾同向,中心开竖长形方框填署款字,《宣炉汇释》称之为“双龙抱柱款”。《大明宣德炉总论》载有一例,二龙分列左右,迎面戏珠,中心竖长形方框内署“宣德年制”四字一行楷书款。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蚰耳大簋式炉

尺寸:口径:25cm高:13.6cm重约:9.6kg

说明:斯炉尺寸巨硕,胎体厚重,沉雄霸气,形体较为矮扁,但气势壮阔,高贵中不失威仪。口沿平宽适中,颈部稍束,腹部饱满圆润,弧形周遭一致,与数理中的圆周率恰合,以当年工艺之水平,是极为难以达到的高度。观其双耳,近口平滑,肥廓婉转,且显精妙窈窕之姿,实为能工巧匠之妙手所成就也。

宣炉之妙,妙在皮色也”,此乃明代文人冒襄之言,精铜本色为底,熟栗之耳氤氲变幻,宝光内蕴,柔滑恬静。

底心铸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字体起线较高,乃与炉身一体失蜡法铸就,乃清早期所流行的榜书风格,也称擘窠大字,笔笔强悍,力道深厚,横竖结架,疏朗有致。

蚰龙耳炉,依照宣炉三谱之规定,当属帝王个人办公场所(文房)适用之器,名列宣炉系列之二。蚰龙耳者,于清初之前,亦称“鳅耳炉”,清档记载:“鳅者,龙之形简也”。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曾当殿认看此炉,并着令造办处为其仿制两尊……。可见,蚰龙耳炉一物,历代帝王极为推崇,并亲自订制使用。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桥耳炉

尺寸:口径:23.6cm高:13.4cm重:g

说明:此件桥耳炉气度庄严。圆口唇沿,双桥耳顺势跷起如拱,对称稳重。颈短腹圆,率度标准,韵线舒畅,三足浑然似锥,且稳且重,收放得体,着地有力,和谐完美。

通体蜡茶古色,其色沉静,视之丰腴,器身平顺,抚之滑腻,古意自内而出,相生融合五行里,柔润平嫩娇色在,远观则亘古苍茫,气势磅礴,近抚则绵腻凝脂,舒心悦目。

底部三足间开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铸后修刻,地子平整,刀法精准,细秒精确,精到传神,笔划提按处交代清晰,对于刻款工匠的审美有很高要求。

桥耳炉造型别致,是宣德炉中广受喜爱、流行最广者。据《宣德鼎彝谱》载,桥耳炉是赐以国子监祭酒。《国朝会典》称“国子祭酒掌国学,举人贡士,以及勋臣胄子教训之事,奉监规而损益焉……为朝廷教育人才重秩焉。”并称汉明帝时,命博士祭酒讲经史,士人环向桥门而听,其人数以万计。故以桥耳款式代表“环桥听讲”。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雪花金缶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尺寸:口径:17.7cm高:9.3cm重:g

说明:缶亦作缻,《说文解字》曰:“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缶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与《周易》:“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寿羽)”,其中“坎其击缶”是为娱乐内容,古人亦称“鼓缶”。缶炉,形似鬲,造型特殊少见,是极有特色的香炉款式,颇为后世喜爱。《尔雅,释器》:“盎谓之缶。”郭璞注:盆也。颜师古注:“今因炉形似盆,故名之曰缶炉。”

此炉精铜所铸,厚胎,形体颇大,气势壮阔。平口微侈,颈部收束,圆腹微鼓,呈现出优美的弧度,下承圈足。通体蟹青皮壳为地,藏经纸色遍布全身,雪花金隐现,宝光熠熠,近抚柔美妙,远观烟霁蔚。底部广阔,中央开方框,内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款字硬朗韧健,时代特征鲜明。

整器熔铸饱满,圆正精练,各角度观之,线条均明快劲挺,可谓素器大雅,其神韵佳,古意足,无论供于神案、客厅,还是摆设在书斋、居室等处清供,可营造清逸气韵!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狮耳兽足鬲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炉底)

“甲”“周增鼎”“乾隆御鑑”(座底)

年代:清早期

尺寸:口径:23.4cm总高:15.5cm净高:12cm重:g

说明:此炉端庄霸气,官气十足,所见此种制式的铜炉不多,参考一件原为水松石山房旧藏的“明末清初·铜双狮首耳三足炉”,本品较之腹部更为饱满,盛世雍容气象毕现,是件作品经香港苏富比年4月8日,以HKD,释出,编号。

另见一例附带炉座,“清初·狮耳原座大炉”,经北京翰海2年12月3日售卖,编号,成交价RMB,.

此炉口部开阔,炉气极盛,方唇厚拙,沿上起弦,颈部箍收,腹部扁圆饱满,线条环匝流畅,腹两侧狮耳高凸,狮面刻画的极尽狞厉古异,威严肃穆,历经岁久之象显露无余。狮面立体,额骨突出,鼻型饱满,宽吻微龢,修刻精细。腹下急收,承接实心三兽足,兽首与腹部狮头修刻工艺均是伯仲之间,也可见古代工匠超然之工。

所谓“素器全以线条取胜,花器全以工饰胜出”,此炉有线有饰,为不多见之精品也,腹下急收,底部微弧近平,“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铸后修刻,刀法精准,刀锋隐现,峻峭而富有张力,六字排列舒朗,气宇不凡,细究此款,借比炉型,绝非寻常之族所用之器,若非官器,焉能如此?

拍品附木质荷叶式三足炉座,底部刻“乾隆御鑑”四字二行篆书款,上刻“周曾鼎”、“甲”楷书,款识均以填金。

Lot.

“宣德年制”款铜点金涡云纹朝冠耳四足鼎式炉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

尺寸:口径:13.2x16cm高:15.5cm重:g

说明:此炉精铜所铸,沉稳敦厚,器身作椭圆形制,平口方唇,颈部稍束,弧腹微垂,腹中铸粗弦纹一道,上腹部铸鼓钉形云涡六颗,腹下接四个简化的兽足。底心开框,落“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通体藏经纸色皮壳,红晕悠然,以真金炼为泥,数次浇洒于炉上,经过多道上金工艺锻炼炙成,金片厚实,葆光熠熠,璨若繁星,畅汗淋漓,使铜炉于古朴沉浑之中添增华贵雅丽之美,彰显出典雅高贵气质。

宣德彝器图谱中虽然有朝冠宫炉,但直至清代才在宣德器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朝冠方炉。本件炉式一改方炉中垂直的转折角度为圆弧,炉身宽阔而方圆,朝冠耳顶端也做成向内圆弧,以C型曲度接至炉腹,整体造形亦方亦圆,非方非圆,显得更有亲和力。考虑炉的比例中,颈部及足部都较高,重心在中央,以及炉上腹部高凸的六组团云纹、粗韧的弦纹,可推论本器是十八世纪的作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