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末浅绛彩赏析之汪友棠文藏 [复制链接]

1#
汪友棠,名棣,字柳村。他是中国浅绛彩瓷绘三大名家之一程门的学生,御窑画师。其画路较宽,山水、花鸟、人物俱精,是一位颇具学识及创造力的艺术天才。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山水图瓷帽筒筒身绘郊野秋光图: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石、秋天的亭桥,还有秋天舟渡的人,远山、近水、丘壑,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点苔、皴染一如水墨,华润浑厚;景融入了人,人点缀了景,一幅卷绕的碧水青山,透出浓浓秋意。上书:“秋光先到野人家。辛丑之秋月仿白云外史笔。汪友棠写。”诗句出自宋代陆游的《秋怀》:“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秋怀诗很多,这里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描写,细腻清新,呈现出一幅大自然山水风光的意象之美。汪友棠的瓷绘,演绎了诗句的意象,向自己理解的心中秋色致意。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年秋天。白云外史是清初六家中恽寿平的别号。底落白文“修竹山房”四字篆书红印款。清光绪汪友棠浅绛彩人物图瓷帽筒图中花开繁茂,一树冲天,嶙峋山石之前,一瘦长清俊男子策杖而行,儒雅倜傥,身后童子怀抱书卷紧紧相随。上书:“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癸卯夏。汪友棠作。”这是明代祝枝山写的五言集句对联,下联出自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里题的是拙政园,谈的是文人交友行事的原则,字面延伸的解读或有不同,但区区十字,文者的骨气展露无遗。汪友棠的瓷绘,以人映字,画出了联中文人高洁不拘的风骨。癸卯即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年夏天。底落白文“修竹轩印”四字篆书红印款。图中梧桐高直,花木葱郁,山石栏道之中,一头戴巾帽、文士装束的男子漫步而来,观其神态,提手扬指,侧脸右望,似正获灵感,觅得佳句,身旁童子抱琴相随。上书:“小阁抄书桐叶雨,曲栏得句藕花风。癸卯之夏。汪友棠作。”诗意的读书景致,优美的文笔描写。明代贝翱写过《吴门会故人楼文渊》:“忆曾相识自儿童,二载云间笔砚同。深院抄书桐叶雨,曲栏联句藕花风。”这是一个适合变幻、方便替换用词的佳句,因景而异,常作修写,在不同情境引用中,往往融入了书者自己的需要,如“句”字前缀,后来书写者就有联句、寻句、觅句、得句等各种写法。底落白文“修竹轩印”四字篆书红印款。这件帽筒与上一件帽筒为同年作品,风格十分相近。清光绪汪友棠青花浅绛彩山水图瓷笔筒口沿与足沿各绘青花龟背锦纹一周装饰,中间绘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图中峰峦起伏,峭壁伟岸,陆上屋舍掩映林间,水中小舟横渡江河,处处草茂木盛,盎然生机。上书:“山川挺秀。癸卯之春月。汪友棠作。”汪友棠在浅绛彩瓷绘上属多才多艺之辈,山水、人物、花鸟皆善,书法也很有特色。这里他的绘笔,显得有些随意,不算太精,应是一般商品,应酬之作。但酣畅的笔墨,熟练的技巧,潇然挥洒瓷面,笔下流露而出的对大自然的讴歌,对大好山河的赞美,一目了然。汪友棠很多瓷画中写意成分较高,行笔流畅,恣肆纵逸,那些特别细路的瓷绘,笔墨则很精致,构图技巧高超,线条劲俏,明艳端丽。书法也很有个性,很多浅绛彩瓷器代笔问题与其有关。总体看,汪友棠瓷绘作品的个体价值还是较高的,含中等及以上适合市场需求的有价值作品,数量比较可观。但粗细之分仍是明显,其遗留的普品数量巨大,这也是清末民初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个群体的普遍性通病。但应该说,他是那个时代质与量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浅绛彩瓷绘画家之一。文藏头条号更多与浅绛彩相关文章:清末浅绛彩赏析之高心田浅绛彩瓷|好色之图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Store或应用宝下载《收藏家》杂志App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