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旖旎光首饰,威庭烂锦念,浅谈宋代服装 [复制链接]

1#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衣着讲究与学问知识的地位同等重要,历代服饰更处处体现着孔子所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的观点。“平面”加“衣缘”现象是朝代更迭、服饰演变中不变的基本架构,衣缘边饰及其装饰纹样的变化,造就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线性审美趋向。

一、阶级化的装饰要求

宋代服装衣缘边饰纹样,做为宋代服装的重要装饰构件之一,不论在服装形制方面、服用色彩与衣着装饰等方面,均体现着宋代统治者在礼法制度层面上的严格规范与等级要求。

历代统治者会专门制定舆服志,来规范君王贵族以及臣民的出行与衣着规范,服装边饰作为重要的服装构件之一也有其定式,而赵宋王朝外部薄弱的政权,似乎更需要强有力的内部礼制来维护。

宋建朝初期,就以《周礼》为标准制定衣着形制及纹饰规范,目的是用服装章纹来稳固“君权神授”的不可撼地位,其中以冠服上绘绣的十二章纹为代表,据记载,十二章纹起源于尧舜帝时期,最早记录于《周礼》中,包括日、月、星辰等十二种纹样,寓意汇集了统治者所有应具备的美好德行,是象征封建权利的重要纹饰制度之一。

宋代对十二章纹使用有着严格规范,依据穿着者品级由高到低,纹样数量依次递减。《宋史》中记载,宋初,帝后穿着的衮冕、袆衣,亲王、高官穿着的九毓冕才被允许以龙纹饰边,到了南宋时期,仅有帝后穿着的衮冕、袆衣边饰处允许装饰升龙纹,龙纹成为了宋代帝后专有的冠礼服边饰纹样。

除去对帝王后妃、品官命妇等贵族阶层的衣着服饰做出形制、质料、色彩与装饰规范以彰显身份及礼仪之外,对于广大平民阶层,宋代统治者则颁布了各种律令来规范其穿着,其目的多是维护皇权及贵族阶层的尊贵权利,而服装边饰的规范自然也包含其中。

《宋史》记载:“庶人、商贾等平民只需服皂、白、铁、角带,不可服紫色,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

宋代民间服装与边饰纹样的色彩都比较朴素单一。除此之外,仅禁止销金、饰珠一项,宋代朝廷并不允许命妇之外的女性以金银、珍珠装饰衣边,宋律对此三令五申。可以看出,民间等级化的着装法规的颁订成效甚微,以朝廷权威似乎难以完全束缚民众的装饰需求与爱美之心,但赵宋王朝仍寄希望于服装的阶级化装饰规范,以稳固日渐衰微的政权。

二、生活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服装中边饰是历代延续的装饰手法,不同历史时期边饰纹样风格、题材、工艺各有不同,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技术水平的变化与审美观念的差异,从商周、秦汉时期的几何、神兽纹样表达对物的感知、对神的崇敬,逐渐转变为唐宋时期以花卉植物、鱼虫鸟兽纹样表达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论宋诗》记载:“宋人审美观念亦盛,然又与六朝不同。六朝之美如春华,宋代之美如秋叶;六朝之美在声容,宋代之美在意态;六朝之美为繁丽丰腴,宋代之美为精细澄澈。”

两朝审美风格的变化,反映于边饰纹样之上也是如此,唐代服装的边饰纹样多为工整、连续、对称的团花、联珠、卷草纹样,是佛教文化、西方装饰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相糅合的产物,唐代服装边饰纹样也展现出开放与包容的华丽气息。

宋代服装的边饰纹样以写实、生动、雅致的花卉纹样为代表,褪去了唐代花卉程式化的相似样貌,有着丰富的品类,除去传统的牡丹、荷花之外,又有寓意“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以及茶花、水仙、杏花、蜀葵、荼蘼等四季盛开的不同花卉,表现出精细澄澈、淑静端庄的艺术氛围。

宋代以文治国的理念、以文官阶层主导的文人社会,亦间接促成了服装边饰纹样“生活化”艺术风格的形成。宋人审美受时局影响,好清净而不喜雄强,宋人欣赏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意境。他们看重纯粹而不奢侈,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张,喜欢深度和微妙而不是浩瀚。

宋代的服装边饰纹样亦深受其时代审美影响,纹样题材转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