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绣美中华:刺绣文化与四大名绣》作者:肖东发。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湘绣女红之妙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宋以前湘绣发展很有特色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是起源于湖南民间的刺绣,湘绣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从而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去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这一论述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与实际的。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我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湘绣可追溯至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主要是在极细密的丝绢上运用连环针刺绣而成的,其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生动活泼,令人赞叹不已。
在湖南长沙所发掘的春秋战国木廓墓中,出土了两件绣花绢残片,也佐证湖南刺绣已具有多年历史。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经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而且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
而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墓中,出土的湘绣制品有41件刺绣衣物和一幅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绣品采用的图案有10余种,绣线均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相多达18种。
在刺绣的针法上,则采用了连环针、齐针、接针和打子针等多种针法,使绣品产生针脚整齐,线条洒脱而丰富,图案多样的特点。
而且这些绣品的绣工是非常娴熟的,具有很扎实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的湘绣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湖南长沙东郊一带发现的三座西汉时期的墓葬,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刺绣衣物、龙凤图案的绣品及树纹铺绒绣锦,堪称巧夺天工、是举世绝伦的艺术品。
这些绣品的图案种类繁多,绣线也有多种色彩。它们是运用细密的未经加捻的彩色散丝,在绢、绮、罗、锦的坯料上,用平针、辫子针、接针、打籽针几种针法,使其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多样,生动活泼的形象令人赞叹不已。
从墓中出土的“遣策”上清楚地记下了这些绣品的名称,有“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等。
“乘云绣”上绣着翻腾飞卷的五彩祥云,在云雾中隐约可以见到露着头部的神奇凤鸟,作为凤鸟乘云的象征。
“长寿绣”上用多种彩色的丝线绣出花穗状的流云,流云间还穿插着云朵。图案比较抽象,翻卷的流云中有仅露头部的龙。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能兴云、利万物,汉代还传说龙能引导人们成仙,长生不老,所以人们称之为“长寿绣”。
■湘绣四季花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古代传说中的长绶鸟有关,长绶鸟是古人常常借用与“长寿”谐音的吉祥鸟,绣面图案中的长尾流云就是长绶鸟的尾巴,古人借“长绶”的谐音而定名。
据史书记载,汉代像长寿绣这类高档精细的刺绣品,一匹价值2万钱。汉代黄金一斤值万钱,0钱就是克黄金,可见刺绣在汉代是价比黄金的。
“信期绣”是出土的刺绣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的绣纹是以燕子作为主题图案,绣面上布满了长着长尾巴的变形燕子和流云,燕子是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每年总是信期归来,故称它为“信期绣”。
此外,还出土有茱萸纹锦、云纹绣、树纹铺绒绣、绢地方棋纹绣等。尤其是装饰在汉墓锦饰内棺上的树纹铺绒绣,它是先用朱红色、黑色、烟色3种丝线在褐色的绢地上绣出黑色斜方格纹,然后在方格内绣出红色和烟色的树纹。
刺绣的树纹看上去即像吉祥的“吉”字,又像长寿的“寿”字,可能是“吉祥树”、“长寿树”的寓意纹样。
汉代绣品大多采用锁绣针法,只有这件是采用平针满绣,它是我国最早的平针刺绣绣品。绣面上的图案是用直径0.1毫米非常纤细的绒线绣成的。
可想而知,我国古代的妇女们是多么的心灵手巧,能用这么细的线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而且在地下保存了多年仍然还能这么完整,颜色鲜艳,令人称奇。
这说明远在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我国刺绣史上令人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证明湘绣的历史源远流长。
传说汉代长沙有一富户,家里要修建一个花园。便雇了一个工头管理,这个工头姓高,人都叫他高赖。高赖原来是一个破落子弟,他自从当上工头之后,便对来打工的人克扣工钱。
有一位李老汉是专门种花的,李老汉家中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常来给李老汉送饭,被这高赖给看上了。他几次调戏人家,被那姑娘骂了一顿,这高赖就想法去整治李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