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当今社会人人都不可或缺的东西,相比于现代,古代时期镜子可是对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时候,镜子被视为可以映照人心的工具,因此经常被用于道德教育。《庄子》中就提到了“不见其形,不闻其声,五色不入,隐隐而见,照形照影,故谓之明镜”。同样,中国的许多艺术形式中都有镜子的影子,如戏曲、民俗舞蹈、绘画等,都离不开镜子的元素。那么,中国古代镜子是如何发展与演变的呢,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长河,看一看镜子的演变发展的历程。唐代金银平脱鸾衔绶带漆背镜纵观我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其中有一个字是绕不开的,那就是“鉴”。“鉴”最早被写作“监”,其在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就是一个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中照脸的形象。众所周知,人类的爱美之心是自古有之,并不是现代或者古代有了镜子之后才产生的。严格来说,是人类有了爱美之心,这才一步步促使镜子文化的发展。关于早期人类的爱美之心,这一点在彩陶时代就能看出来。之所以叫做彩陶时代,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制造出漂亮的彩陶,并且用珍贵的玉石、兽牙和虾贝等物品来点缀身体。唐代神兽镜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们也很重视身体和容貌的清洁,为避免劳动过后自己身体肮脏不堪,除了让旁人互相观察之外,往往就会在水边去看一看。从池塘到盛水的陶器,再到青铜器时代的铜鉴,这就是人类最早用水“照镜子”时的发展历程。有关镜子的发明,传说最早的是轩辕黄帝造出第一面镜子,当人也有人说是轩辕黄帝的妻子嫫母发现了第一面石镜。相传嫫母因长相丑陋,所以一直不敢去河边,害怕被自己的模样吓到。有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一个闪闪发光的石头,透过石头可以隐约看到自己丑陋的面容。流落海外的唐代银背镜嫫母以为是石头不光滑的缘故,所以每天都在打磨,石头中的影像也逐渐清晰,不过自己的模样丝毫没有变得美观。嫫母这才明白,是自己长相的缘故。这就是嫫母机缘巧合发明石镜的传说,至于传说的真假无处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镜子地出现了。年,在上海金山亭林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枚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镜。这是我国考古历史上,发现得最早的一面镜子,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镜”。随后没过多久,中国最早的青铜镜也随之出土。西汉墓草叶纹镜年,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镜,直径6厘米,厚0.3厘米,镜面有光泽,依稀可见人影,镜背中央有一个桥形钮,上面只有简单的七角星填斜线纹。而齐家文化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不过,在齐家文化之后,一直到商朝,中间很长一段历史当中,考古学家都没有发现青铜镜。而商朝的青铜镜,在背面已经有了少量的几何纹路。但是自殷商至春秋,是我国铜镜的滥觞期,所以存世的标本不多。一直到战国时期,我国金铜制作的镜子才逐渐开始增多。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青铜镜进入飞速发展期,并且不同时期所制造的镜子,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新莽墓四神博局镜凡铸镜炼铜最难,先将铜烧红,打碎成屑,盐醋捣荸荠拌铜埋地中。一七日取出,入炉中化清,每一两投磁石末一钱,次下火硝一钱,次投羊骨髓一钱,将铜倾太湖沙上,别沙不用,如前法六七次愈妙。待铜极清,加椀锡,每红铜一斤加锡五两,白铜一斤加六两五钱。所用水,梅水及扬子江水为佳。白铜炼净,一斤止得六两,红铜得十两,白铜为精。这是冯梦祯编撰的《快雪堂漫录·铸镜法》里记载的,铸镜时最关键的步骤,炼铜。其实这种方法是我国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镜子的出现。战国时期多数镜子都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并且都有较为实用的辅助性地纹。从造型特征和艺术表现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战国羽状纹四叶铜镜其中第一种采用蟠虺纹作为图案主题并进行处理。这种镜子具有较厚实的镜身和平齐的边缘,处理技法包括透空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等;第二种镜子材料十分薄,边缘上卷,图案花纹分为两层,通常会在精细的地纹上加入各种主题的浅浮雕。上面的地纹包括涡漩云纹、几何纹以及丝绸中的罗锦纹等。战国四叶八兽连弧纹铜镜由于第一种镜子年代较早,因此现存数量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属于同一系统。而对于第二种镜子,研究资料则相对较多。这种镜子的主题装饰具有代表性,其图案与古代纺织物丝绸锦绣花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的制作精美,可以说是当时金铜工艺的高峰。这些镜子的图案通常是反映当时细金工佩饰物的各式花纹,包括山字形矩纹、连续矩纹、菱形纹、连续菱纹、长尾兽纹等等。战国羽地变形兽纹铜镜到汉代,青铜镜子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图案花纹也不断丰富以新的内容,其中汉代镜最明显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代的镜子边缘不再上卷,胎质也比较厚实。其次,汉代镜背部分的穿带结构,从桥梁式演变为骨朵式,既简化了工艺又更加美观。再者,汉代镜花纹中,已经不再出现辅助地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表示愿望的铭文。最后,汉代的镜子除了有错金银镜之外,还演变出现了很多鎏金、漆背金银平脱和贴金镜子等多种产品。东汉四乳四禽镜我们在观察汉代的镜子时,发现有四种镜子具有的特别代表性:首先是连续云藻纹镜。这种镜子上的云藻通常使用双钩法来处理,在材料薄而卷边的同时,还具备楚式镜的规格,直径通常小于五寸。在其中一些镜子中,还加铸十二字铭文:“大富贵,宜酒食,乐无事,日有憙”;或使用“安乐未央”四字铭文。第二种是大型“长宜子孙”“长宜高官”铭文镜,多为西汉末、东汉初期的作品。这种镜子,采用长脚花式般的篆文字体分布四周,图案简朴,但十分精美。其次就是因宗教或神话信仰而生的中型或大型四神规矩镜。主要装饰采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布四方,并在上下各有规矩形,在外缘另加各种带式装饰。如重复齿状纹、水波云纹、连续云藻纹、连续云中乌鹊夔凤纹。主题组织和边缘装饰结合,共同形成了一幅活泼而壮丽的画面。汉墓贴镂空铜箔禽兽纹镜除此之外,还有西王母车马人物镜,神仙龙虎镜,高圆浮雕鼍龙镜等等。最后汉代还有一种小型平边镜子,其镜身稍微厚实,质会泛黑,再用犹如秦刻石般的方整字体,刻上“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八字,每字之间用两三种不同简单云样花式做成图案,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汉墓贴镂空铜箔禽兽纹镜到了唐朝,民风开放,镜子的种类和花样就多了,虽然也包括神话信仰之类,但并不局限其中。首先,唐代有关神话信仰的镜子多为故事传说类型:比如真子飞霜、嫦娥奔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故事如孔子问荣启期、俞伯牙钟子期等。其次,最后唐代的镜子还流行一种宝相花图案:例如放射式宝相、簇六规矩宝相、交枝花、小簇草花,以及写生大串枝等。唐代八出菱花镜最后,唐代镜背面还有很多是奇珍异兽、花草图案,比如说狮子、狻猊、鸾凤、鸳鸯、孔雀以及各种花鸟等。尤其是花鸟镜子,这是唐代青铜镜的一大特点。由于现实主义对唐代的影响,所以唐代涌现出大卷枝花和小簇花等作品,同时还融合了各种鸟类的元素,得这些作品极为丰满、健康和美丽、活泼,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流落海外的金银平脱花鸟镜此外,唐代还涌现出了八卦、万字等家常镜,并开始有了带柄的镜子,这些制作灵感来源于圆扇。方形的镜子也逐渐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方形镜子比较便于搁置到镜台上。在造型艺术上,花鸟镜的镜形打破了旧有的圆形格式,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花式。及至宋代,镜子的发展又成了新的艺术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缠枝花草官工镜。这类镜子采用一种“识文隐起”的雕刻方式,将图案采用弱枝细叶相互盘绕的方式来组织,精美绝伦,极其细腻。金代奔马花鸟镜不过这类镜子美则美矣,就是工艺实在复杂,之后也就渐渐失传了。另外还有一类有双鱼和凤穿牡丹两种形式的镜子,采用粗线条来表现。这种镜子具有浓郁民间艺术风格,所以自元代至明代依然广为流传。流落海外的唐代金背镜根据之前讲述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镜子并不仅仅是装饰用品,里面蕴含更多意义的,是特殊的神话色彩。而这种神话色彩突出最明显的,就是汉朝时期。东汉初期的哲学家桓谭早年写过一篇《仙赋》,赞颂胜地美景:“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仙道既成,神灵攸迎。乃骖驾青龙赤腾,为历躇玄厉之擢嶵。有似乎鸾凤之翔飞,集于胶葛之宇,泰山之台。吸玉液,食华芝,漱玉浆,饮金醪。出宇宙,与云浮,洒轻雾,济倾崖。观沧川而升天门,驰白鹿而从麒麟。”东汉龙虎镜那么这篇《仙赋》当中的仙人长什么模样呢?浙江上虞出土东汉龙虎镜,在镜背上,这些仙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上面有一遭铭文,明确指出镜上的仙人形象为王子乔:“石氏作竟(镜)世少有,仓(苍)龙在左,白虎居右,仙人子侨(乔)以象于后。为吏高(升)价万倍,辟去不详(祥)利孙子,千秋万岁生长久。”由此可见,汉朝在镜背面的铭文,不只是详细描述了仙人的英姿,同样还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以后官运亨通,家庭美满等等。除此之外,在汉朝的铜镜文物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破镜重圆”。唐,双鸾鸳鸯衔授镜年3月18日,考古工作者在烧沟墓地的两座新莽墓,各出土一半残破的铜镜,两枚残镜合在一起竟然是一面完整的铜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重圆破镜,也是最早的一例。墓葬当中的“破镜重圆”,其实就是人世间的一种执念,人生在世的时候没几机会重归于好,便将希望放在了死后墓葬身上。西汉凤鹤镜对此《太平御览》之中也有记载:“昔有夫妻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其镜化鹊,飞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所以说,中国古代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小小的镜子,并不是仅仅用来梳妆打扮,其中更富含了多种多样的寓意,这是现代社会所没有的。《汉广陵国铜镜》中的鎏金四乳四虺纹镜除此之外,中国青铜镜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方式。青铜镜的花纹和图案通常是由书法家和画家创作的,这些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镜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象征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和历史内涵。通过青铜镜的发展过程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深厚底蕴,也为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方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