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纺织品中植物类题材在装饰纹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受宋代花鸟画兴盛发展的影响,为元代纺织品装饰中的花卉植物题材发展奠定基础。宋代纺织品中的装饰纹样开始形成了一些代表某种寓意的固定组合模式,元代在此固定组合的植物纹样上继续发展,与宋代流行的植物纹样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牡丹纹
牡丹纹在元代纺织品纹样中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缠枝牡丹纹为连接不同纹样的常见题材。牡丹象征着富贵而深受百姓喜爱,据文献统计元代种植的牡丹品种总计有个,花型、花色相当丰富,花型有单瓣(单叶)、多重瓣(多叶)、重瓣(千叶)之分,并且品种中重瓣最多,单瓣最少,体现在元代纺织品中不同角度的的牡丹花头造型都是表现重瓣牡丹。
波纹骨架上辗转往复不同角度盛开的牡丹花构成缠枝牡丹纹,其他花卉、样瑞组合穿插其间,组成具有不同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也表明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牡丹纹重要成熟期在唐代,晚唐著名画家周防所绘《簪花仕女图》,图中仕女服饰纹样便为大朵的牡丹花。开元年间织物中花卉题材主要为融多种花卉特征于一体的宝相花,宝相花具有牡丹、茶花、石榴花等花卉的造型元素,发展至晚唐时期牡丹花特征愈加明显,花型由图案型的宝相花发展为较为写实然的牡丹花。
至宋吋,文人开始为牡丹撰写专著,宋代观赏牡丹之风更盛,宋写实花鸟画的发展成熟也进一步促进了牡丹纹的流行,牡丹纹也成为宋代工艺品装饰中最为常见植物纹样之一。纺织品中牡丹纹,据《宋史》载相州贡赋纺织品有“暗花牡丹纱”。自然风格的穿枝牡丹在宋元祐元年常用于装裱,元陶宗仪《缀耕录》记载宋代书画装裱名色中有“牡丹方胜”“倒仙牡丹”等花样,现藏沈阳博物馆的南宋朱克柔缔丝牡丹即为工笔淡彩绘画风格。
牡丹纹不仅装饰于织物中,在宋代瓷器、漆器、金银器、建筑装饰中都常见其身影。在宋人表现牡丹花的基础上,元代研究牡丹仍后继有人并且花样增多,如:王渊绘制有《牡丹图卷》,元费著《蜀锦谱》载北宋四川转运司锦院生产过一种“青绿如意牡丹锦”,用丁同少数民族交换战马。正是由于牡丹被冠以富贵的象征所以倍受百姓喜爱。
1.元代织物中牡丹纹形象
元代纺织品中的牡丹纹不仅可作为装饰主题,同时常以缠枝花或折枝花形式组成底纹连贯龙、凤、鹿等祥禽瑞兽。牡丹花头既有图案化的处理,又具有写实的翻转细节,视觉角度有俯视、半侧视、正侧视等多角度变化。
花头俯视造型:元代纺织品中牡丹花选用俯视角度造型并不多,花头为重瓣形象,花瓣自然翻转,主要出现在缠枝牡丹形象中。花头半侧面造型:元代纺织品中半侧而牡丹花有花头左右完全对称,也有花瓣自然生长的形象,半侧面花头形象使用较频繁,在缠枝牡丹及折枝牡丹中均有出现,是最能展现牡丹花头形象特征的造型。
花头正侧面造型:元代纺织品中牡丹花正侧面造型主要出现在缠枝花中,起到丰富花头形象作用。半侧面与正侧面形象区别主要在花心形象,如花心是正侧面角度,整个花头呈正侧面角度,即花心只看到最外层花瓣看不见花蕊。如花心为半侧面,即花心中有花蕊形象,中心花瓣围绕花蕊一圈,整个牡丹花头为半侧面造型。
2.元代纺织品中牡丹纹造型
(1)单独牡丹纹:牡丹花头造型:通过花心变化不同角度来塑造半侧面、正侧面、俯视三种角度造型,并且以正侧面更常见,牡丹花花瓣有向内曲瓣和向外翻卷两种造型。向外翻卷的牡丹花瓣造型可以看到源自晚唐时期海石榴花卷瓣花叶的造型影响,表明花卉表现已开始由装饰性向写实性的发展。牡丹叶为掌状,在叶尖端也会表现有翻转的效果。
牡丹花茎造型:细柔舒展,茎弯曲的弧度大,以一仰一俯构成波状S形骨骼藤蔓连接花头,波状枝干上点缀写实叶片填充空隙,织物中牡丹纹主要构图形式为缠枝花,也有少数以折枝花形式出现。花茎主干并不明显,仅起穿插连接作用,主要还是凸显花头之美。
牡丹花叶造型:曲边如掌状叶,多为三出,叶尖弯转如勾,叶片虽有正侧翻转变化,但形象多样而统一,仅因填补空隙的布局需要而造型,起到与花头呼应、衬托的功能。
(2)牡丹与其他花卉组合:元代纺织品中缠枝牡丹纹也常间插其他花卉,如荷花、菊花等表现吉样寓意,荷花与牡丹组合寓意“富贵连年”。在《老乞大》《朴通事》中也常说起有“四季花”丝绸,元时将多种花卉组织在一起的织物纹样还有“一年景”,是宋代流行的花卉题材。
(3)牡丹与动物组合:如实物所见,元代纺织品中缠枝牡丹纹常与凤凰组合为凤穿牡丹纹,“凤穿牡丹”寓意幸福吉祥,此外牡丹还与鹿组合成“官禄富贵”,与佛教中摩羯鱼组合表现吉祥寓意。可以看出牡丹花自身隐喻富贵之意,与其他动植物形象组合将吉祥的含义衍生,动植物形象也多来自于佛教,也反映了元代纺织品纹样中佛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
3.元代纺织品中牡丹纹主要特征
牡丹花在元代纺织品中成为最为常见的植物纹样之一,经过唐宋时期发展,元代纺织品中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纹样。元代纺织品中缠枝牡丹纹是非常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既可独自展现其辗转绵延的姿态,又可作为底纹连贯多种祥禽瑞兽表现吉祥寓意,并以“凤穿牡丹”的组合最为常见。
花头以俯视、正侧面、半侧面三个视觉角度为主,造型较程式化。花叶自然翻转形象多样而统一,填补底纹空隙。花茎柔美弯曲,主干隐没于花叶间。织金锦中的牡丹纹布局紧密,露底色较少,织锦、刺绣表现的牡丹纹保留南宋时期疏朗的构图形式,露底色较多。
二、莲花纹
莲花为佛教重要装饰题材盛行于魏晋时期,并开启了植物纹样装饰地位的新纪元,然而在汉代的墓葬画像石、画像砖中已有明确的莲荷形象,说明莲荷在魏晋之前已被百姓所熟知。自魏晋时期开始盛行莲花纹装饰,其清雅脱俗的姿态象征佛教净土。魏晋时期的莲花纹莲瓣修长秀美,体现了当时追求飘逸清秀的审美之风。
敦煌莫高窟壁画由魏晋至唐代,覆斗形窟顶藻井中心都描绘正面莲花花头,四周菩萨的脚底、菩萨身后的头光、背光、菩萨身上的服饰,以及填补空白或连接画面的边饰上都可见大量的莲花纹形象,莲花根据装饰部位需要有不同视觉角度形象,如:平面花头、侧面莲座、侧面折枝花或缠枝花的造型,展现了莲花纹的不同装饰形态。
自中、晚唐时期始,特别是宋元时期开始赋予莲花更多的吉祥寓意而被百姓喜爱,诗人充分挖掘升华莲花的优点,莲花成为圣洁的形象代言者。之后莲花的寓意更加多元且更贴近民俗生活,围绕家庭美满的主题发展。如表现夫妻恩爱的并蒂莲、夫妻同心的莲藕、多子多孙的莲蓬以及表现连生贵了的婴戏莲等,莲花的装饰形象也愈发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纹样由佛教题材逐渐走向市井文化。
1.元代纺织品中莲花纹形象
元代纺织品中的莲花纹因宋写实花鸟画的影响,形象生动自然以写实手法为多,装饰图案化构图形式较少。花头角度有正侧面、半侧面两种造型。
(1)花头正侧面造型:正侧面造型为元代纺织品中莲花花头主要表现形态之一,以侧面剪影的概括表现手法突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婀娜之态。此种花头造型在宋代纺织品装饰中已有出现。
(2)花头半侧面造型:半侧面即2/3的侧面造型,此造型常强调莲花心的莲蓬或花心的童子等。花头正侧面与半侧面主要区别在于花心形象,花心的花瓣或莲蓬造型为正侧面,整个莲花花头形象为正侧面造型,如果花心的花瓣或莲蓬造型为半侧面造型,整个莲花花头形象为半侧面造型。
莲花的形态塑造在宋代已非常成熟,莲花色彩雅致,形态优美、寓意深刻,非常受宋人喜爱。元代纺织品中展现的莲花造型基本沿袭宋人的形象,但也有学者认为元青花装饰中莲花花瓣受两亚交流的影响具有新的变化,如:方肩尖拱、莲瓣不相连、内有填充装饰等特点,但这些莲花花瓣造型特征并未在元纺织品装饰中出现。
三、总结
元代缠枝牡丹纹的流行,一方面源于中原文化的基础,如:唐宋写实花鸟画的发展,以及宋代花卉纹样发展,如“一年景”纹样题材流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元代具有的满、繁、密风格的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流行装饰题材。
经过宋代的发展,元代纺织品中莲花纹显示出经宋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莲花纹形态自然多样,有折枝花、缠枝花及条形边饰,形象以写实表现手法表现半侧面花头、正侧面花头,花叶有莲叶及掌状牡丹花叶两种造型。莲花由于与“连”谐音,与其他动植物、人物组合成为表现不同吉祥寓意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