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漆耳杯
漆器与瓷器、玉器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工艺。古代用漆漆物,称之为髹;用漆绘制纹样图案,称之为饰。雕漆是用刀具刻剔出花纹图画,称之为剔红、剔绿、剔黑、剔黄、剔彩、剔犀。漆器,相传起源于传说时期,考古工作者发现最古老的漆器实物,经鉴定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而战国与汉代的漆器,随着战国、汉代墓葬中的漆器不断出土,如曾侯乙墓、马王堆汉墓所出的漆器文物,品种繁多,制作技艺高超,唐宋之后,漆器与雕漆技艺不断改进,明清两代快速发展,现今天其古代漆器及雕漆艺术又有了新生,这些使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古代漆器技术及其文化。
漆器起源
漆器是古代劳动人民是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贡献。《韩非子·十过篇》有尧作食器“流漆墨其上”禹作祭器“墨漆其外,朱画其内”的记载,说明在多年前的虞夏时期,我国就有了漆器。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一件瓜棱木碗,外表就涂抹一层红色的颜料,经过科学认定为生漆。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所谓的漆器就是经过油漆后的器具。这种油漆是从漆树采集的一种液体。漆树是一种古老的落叶乔木,后来人们发现,从漆树流出的液体,经过简单的过滤后,涂抹在木器和陶器上形成一层光亮的漆膜。还可以调制不同的颜色,形成坚硬光亮的漆膜、不仅美观,还可以达到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的效果。
在漆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完善了漆的性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出现派生出许多品种。如炝金、描金等等。漆器为光漆工艺,光漆工艺也叫髹漆、刷漆、上漆、抹漆等,都是在胎骨上包涂刷抹各种漆。按工艺分,分为垫光漆、搓漆、顺漆、入窨、修边、整形修锉、压漆等工序过程。
商代,漆器的制造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考古工作不断在商周墓葬中发现漆器上的漆片,因地域的保存条件不同,有的可以完整地保护下来,有的仅留有遗迹现象。年,在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中,发现了很多雕花木器的朱漆印痕,木器已腐朽无存,而朱漆花纹十分鲜艳。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墓葬中,发现了几十片盘、盒等漆器的残片。这些残片为朱红色,黑漆花纹,上下交错,构成多种美丽的图案,有的还镶有绿松石,说明当时的漆器已经相当精美。年,在邢台市葛庄发现的西周邢国墓地中,也发现了许多漆器遗迹,有漆豆、漆盘等,上面有精美的纹样,从遗留的情况,如漆豆上嵌着蚌饰,制作也很精致。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时的漆器制作极为精湛,漆器的使用也十分广泛。以在饮食器具中取代商周以来的的铜器和陶器。战汉时期的漆器,以黑漆为底,再用红、赭、灰白、绿等色漆进行描绘出花纹,线条生动流畅,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华美神奇。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座汉墓,以一号汉墓最为称奇,出土保存下一具沉睡多年的汉代老太太,一时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在这三座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漆器。有酒具耳杯、杯盒、盘、盂、壶、鼎、盆、奁、案、几、屏风。还有乐器中的琴、筑、笛、芋,以及娱乐用的博具。在三号汉墓出土了一件锥画狞猎纹漆奁,奁盖上有锥画着撒腿奔跑的小兔,在水中游动的小鱼,在空中飞翔的小鸟,匍匐在地的小老鼠。花纹线条纤细,有的比头发丝还细,必须借助灯光才能看清楚。这些漆器不仅器形完备,品种琳琅满目,看上去还是“崭新”,甚至有外宾参观时,竟然怀疑的发问“这是二千年以前的东西吗?”
马王堆一号汊墓中出土的棺木有四层漆棺,漆棺有黑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锦饰棺。这也是发掘最早,保存最好、最大的的器漆。漆棺曾在殷墟有过发现,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还发现一具漆棺遗迹,经过观察棺表面为黑、白两种颜色,经过多次的油漆后形成1.5厘米厚的漆皮,可以看出漆棺制作讲究,装饰也很很精美。
年,在湖北的随县,即今天的随州市发现一座战国古墓,年考古人员对此墓进行了发掘。后定名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文物,以出土的青铜编钟震撼世界。这也是继马王堆汉墓发现后又一次出土大量漆器的古墓,且年代更加久远。
曾侯乙墓的漆器共计件,有漆棺,衣箱、漆豆、漆盘等等,出土了比马王堆汉墓更早的战国乐器。在曾侯乙墓中的东室中出土了精美漂亮的漆木器,以四件雕绘盖豆最为讲究,在豆盖顶和隆拱的方耳上,有精致的龙形浮雕,姿态各异,刻工入微,龙与龙相互蟠绕,使之龙姿或隐或现,或伸或缩游动于云彩之中;从使用上可以分析到这四件漆豆是用于成果品的盘子。在发现的衣箱上还发现绘有“后羿射日”“伏羲女娲交欢图”“天马行空”“夸父逐日”等内容的神话故事。
雕漆艺术
雕漆是在漆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技法。雕漆还分深雕和浅雕两种。浅雕在一些地区还称之为皮雕或漆皮雕。
雕漆工艺分为起、刺、片、铲、勾等过程。“起”又称为剔。除此之外还有磨光、抛光、作里等工序,当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烘烤、擦拭、上光等工艺的处理后,使漆质的美感突显出来。雕漆的历史很长,《论语.公冶长》中有人名“漆雕开”,《韩非子.显学》中记载有“有漆雕氏之儒”,以漆雕工艺作为姓氏并不多见,但成为当时的大儒更是少见,这说明春秋时期,漆雕工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绝非一般。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了一件锥画奁,应看作是雕漆的早期产品。随着时间的发展,工艺在不断地进步,成为漆器中的艺术水平很高的品种,具有独特的收藏和经济价值。雕漆受到历代的喜爱,曾称为漆雕、剔红、剔黄、剔绿、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到了明代时又称雕漆。
唐代就有了剔红这一名称。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已经十分的成熟。宋元的雕漆工艺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至元十二年(),在留守司兼少府监下设油漆局,工匠有的来自云南大理的雕漆匠师。民间雕漆生产中心在浙江嘉兴。题材以花卉为多,人物、山水题材设有锦地。雕刻刀法藏锋清楚,隐起圆滑,锦地纤细精致以取得繁简对比的艺术效果。当时的工匠张成、杨茂,所制作的漆器和雕漆有一种浑厚古朴的风格。后来他们的孩子成为明代的制漆名匠。明代设有专门的漆器作坊,当时名为果园厂,永乐年间,皇帝诏令张成之子张德刚进行管理,生产数量很大以供皇室使用。此时的作品又有了新的变化,虽然仍以红为主,而品种上以盒、盘、匣为多,小件多于大件。制胎以木胎和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图案上有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刀法流畅,雕刻细致、表现活泼、形象行动。这个时期的作品现传世很多,多藏于故宫及各大博物馆内。
清代的雕漆,以乾隆和嘉庆年间制作最好。从收藏下的雕漆作品看,品种繁多,有大屏风、桌椅、盘、盒、瓶、罐等。图案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以花鸟、人物、祥符等,胎有木胎、锡胎、脱胎。其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增多而又丰富,有很多的玉石镶嵌结合而成雕漆作品。
嘉庆之后,清代的漆器与雕漆走向衰退。而在民间又繁荣发展起来了。而到了民国时期,从事雕漆技艺的作坊发展更加的迅猛。这个时期的作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解放之后,我国的雕漆在民国漆艺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风格和品种。以前的雕漆作坊变成了雕漆合作社,后来成立了北京雕漆厂。雕漆技艺又有了新的创新。在以前的平雕基础上,出现了透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更能表现图案的层次,如当时的北京雕漆厂生产的模拟竹编花篮形象雕漆花篮,篮中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叶、花枝相间交错,姿色万千,是通过立雕、镂雕而成的,作品突破画面,立体感强,宛如一簇盛开的鲜花。现在的雕漆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经国家文化部确认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北京崇文区就有名传承人。
漆器鉴定
学习漆器鉴定,就先要熟悉漆器的作伪手法。
首先要学习漆器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代的工艺特点,熟悉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色,分析相互间的异同性。雕漆器与其他文物一样,每个时代有着自己的特点,也由于时代与技术的原因器物本身反映出当时的制作水平。如原始社会时,只能制作与生活有关的的器具,如盆、盘、壶、罐、盂、鼎、瓮等器物。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型。为此说每个时期都会形成个自的形制特点。
漆器的辨别,主要是看两项,一是色相的变化和段纹的情况。
宋代的漆器,赵汝真说:“其性极槽,其上乌而无亮,其状如炭,似当年曾经火烧者。”明代漆器“其上略有光亮,然其亮仍发暗而不发尖。其性仍槽,其色亦反木纹,惟段纹有蛇腹和手皴两种”康乾时器,“有亮者多,无亮者少,且亮亦不尖,其性槽,木纹等据大致与明同”。就是此时的漆器没有段纹,与明代的相比较,明代的漆器都有段纹。
在进行鉴别时,特别要注意漆器上的款法。现在作伪者通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一是将原器上的款识用漆涂改,再刻制新款,或者在原款上进行增减,如将“大明永乐年制”改为“大明乙未永乐年制”,六字改八字,四字改六字这是比较常见的作法。根据情况这些款识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个是真器假款,二是假器真款,三晚器早款,四是早器晚款。
真器假款,多数造假者为了提高漆器的价值,将无款的器物新刻款识,这类漆器常常有款识与年代风格不相协调的情况。
假器假款,实际上就是完全的造假。器物为新仿进行作旧,为增加价值或让人相信增刻款识。
晚器早款,就是把晚期的漆器增刻早期的款识,早器晚款就是把早期的器物刻上晚期的款识。这种作法有违常理,实际上时代的远近与文物的收藏与价值有着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文物时代越早,其收藏的价值越高。
第二种作伪方法就是修补拼配法。在鉴赏漆器时,有的器物并非一物,以盒为例,有的早器晚盖,有的是晚器早盖,个别的还出现了漆色不协调,风格各异且年代相差很远。还有的器物原器已有残缺,是后期进行过大部的修补,已经失去原器的面貌。
第三种作伪的方法就是做旧补缀法。赵汝真说“雕填之伪者,系将旧螺钿物起去螺钿而填以新漆,然后香熏之,以孙茶抹之,故必须详考其颜色也。”这种手法就是在新仿制作的漆器经过处理后,形成一些旧痕,出现一个剥落或段纹,以充古器成为仿古漆器的常见的做法。
仿造段纹是第四种作伪的手法。段纹又叫断纹。漆器上的断纹是因气候变化形成的,是因为漆器本身的某些问题造成的。《古玩指南》记载说:“以漆漆物,必须阴干,若未干时遂见风日,则往往破裂而为长条蛇腹纹,故蛇腹纹古物有之,即新物亦能有之,不可只以蛇腹纹定新旧也。惟手皴纹系多年自然渐生者。”断纹是无法人工仿制的,只有古漆器上才有,新制的漆器则没有。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记载着断纹的作伪方法:“用信州薄连纸,先涂一层于上,加灰,纸断则有纹。或于冬日以猛火烘琴极热,用雪罨激烈之。或用小刀刻画于上。”也有鉴别专家指出断纹的作伪手法并进行论述,说“古旧漆器未必都有断纹,有裂纹者未必都是古漆器……仿古者欲求逼真古器,常喜做出裂纹,但需注意某种裂纹只会在某些漆饰中出现,不会在别种漆饰中发生,若张冠李戴,岂不成笑话。总之,有裂纹的漆器,不论新旧真假,其对漆器本身之牢固程度,都有相当折扣。”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些作旧和造假技术也在提高,在外型上的仿制几乎可以乱真。而内在的品质却难以追求。只要我们在日常鉴赏时,多学习,多比较,多分析,综合考究器物的历史及其文化特点就能避免少上当。
犀皮漆盖盒彩绘漆器带盖豆剔红漆器之一剔红漆器之十剔红漆器之三剔红漆器之四剔红漆器之五剔红漆器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