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陶瓷文化,故宫藏宝,唐代造型奇特的花 [复制链接]

1#

唐/高22.7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2.2厘米

注子撇口,阔颈,瓜棱形腹,下承以饼形实足。肩部一侧置削成八棱形的短流,与之相对一侧置连于颈、肩的曲柄。通体内外施青釉,釉不及底。有流一侧的腹部釉下以褐、绿彩描绘花鸟纹。以褐彩双钩图案轮廓,以绿彩填涂。

在唐代众多瓷窑中,长沙窑堪称独树一帜,其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是釉下彩绘技法的大量使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装饰题材非常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感。第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以及器物上大量出现使用褐彩题写的五言或六言诗歌。

由于在唐代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见有题写“美春酒”、“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等广告语者,由此证明,唐代长沙窑烧造的这种注子属于酒注。

五代/高19.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7.6厘米

执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口、肩之间置曲柄,肩部对称置圆形竖系。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流之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经过对唐、五代墓葬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可以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壶流明显加长,更具实用性,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五代/通高18.6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8.2厘米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附直口拱顶圆盖。通体内外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罐是年广东省番禺县石马村南汉(~年)墓出土的4件夹耳盖罐之一。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后梁贞明三年(年)刘岩称帝于广东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称汉,史称南汉。

此种夹耳罐的设计颇显别致。肩部对称立起一对带孔的方形系,盖之两侧对称置带孔的长栓,盖扣合于罐上时,盖上的长栓夹于罐上双系之间,两端可系绳或插销固定,设计可谓用心巧妙。与此相同造型的夹耳盖罐不仅在五代时期浙江越窑及湖南长沙窑的制品中有所发现,而且也见于长沙五代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中。由此可见,这种夹耳盖罐在五代时期的江南地区颇为流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