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清雍正粉彩过枝虞美人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
AFAMILLEROSEBOWLWITHFLOWERSDESIGN
YongzhengPeriod,QingDynasty
YongzhengSix-CharacterMark
D13.2cm.
RMB:1,,-2,,
备注:
庆宽家族旧藏。
此式过枝纹样之雍正御瓷至为珍罕,以画笔妍美和布局精巧铸就其至高的艺术地位,成为瓷史之绝唱,美学之典范。其胎骨纤薄坚致,于莹白温润之釉面上绘设虞美人图,碗内外壁绘矾红、粉红及瓣沿粉红的白色虞美人,衬以绿叶和蓓蕾,画风写实灵动。此处的花卉描写无比细腻精湛,这从花茎与偃垂花苞上的绒毛之逼真程度,即一目了然。至于红色虞美人的花瓣,亦展示了粉彩御瓷釉上矾红彩绘的丹青之妙,其矾红彩料本身乃精心调制而成,画师用之恣意渲染浓淡深浅,营造出薄纱般的花瓣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的效果。在描绘各色花卉时,画师充份利用多种粉彩色调,浓淡粗细拿揑得恰到好处。层涂和调和后的粉红、白、黄与淡绿彩,色彩益发写实,卷曲的花瓣也更具质感。画师除了用略深的粉红彩来描绘某些花瓣的丝络纹,还划以细若毫芒的瓣纹,使其外观和质感愈加逼真。在瓣尖粉红的白花上,画瓷师所划的瓣纹效果尤佳。雍正粉彩以细腻见称,这一优势在呈现绿叶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见深浅不一的绿彩浓淡相间,叶梢偶用泛蓝或淡黄彩渲染烘托。描绘虞美人花的画师,对此花应知之甚详,或是描摹眼前的实物。所以无论是花芯的雄蕊和雌蕊,或是姌袅曲折的花枝,乃至花蕾特有的绽放之姿,每个细节俱栩栩如生。底部于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清秀端庄,青花色泽恬淡,其绘画、胎釉、彩料、署款,无一不精,益见雍正御瓷之非凡品格。
本品布局构图之妙见于“过枝”技法之运用。过枝又称“过墙”,即花绘布局将碗盘内和外壁相连通,图案自盘外壁攀延过盘边伸展铺陈于盘心,使内外图案既独立成章又浑然一体。晚清陈浏所著《陶雅》记载:“庚子后出五彩过枝盘碗甚伙。过枝云者,自此面以达于彼面,枝干相连,花叶相属之谓,皆雍正官窑也。”过枝技法的运用始见于康熙后期,尤以五彩瓷器为多见,凡运用此法者,皆品质非凡。雍正一朝过枝者显然是由此而来,并将其与宋人写实花鸟画之精髓结合而成,遂营造出新的美学意境。
这种花枝或花茎自圈足与外壁交接处拔地而起、顺势而上并延至器内的过枝花,若要像本拍品般处理得行云流水,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唯有画技卓绝者方可为之。由于构图复杂,因此过枝花多用于装饰瓷盘,盖因器身较为开阔,绘制时较易处理。但像本拍品这一类瓷碗,苦于空间有限,绘制过程难上加难,更须借助能人巧匠之功。
清雍正御制粉彩过枝虞美人盌(一对),佳士得香港
年11月29日,编号成交价万港币
清雍正粉彩过枝花卉纹碗
《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统官窑瓷器》
上海人民出版社,页,图5-14
与本拍品大小相若的雍正御碗中,以虞美人为饰者尤罕。查阅资料见有三件,其中两件为一对,原为詹姆斯桑顿医生珍藏,年11月上拍于佳士得香港上述收藏专拍,一件见于上海博物馆收藏。
「虞美人」为罂粟花属,在中国名称众多,「锦被花」乃沿用已久的名称之一,借指身穿锦衣,再引申为锦袍加身的高官。罂粟若衬以牡丹,则含「锦衣玉食」之意。虞美人这一题材,亦盛行于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宫廷绘画,如邹一桂、郎世宁等均有绘虞美人的作品传世,其在工艺美术中也屡见其踪,台北故宫藏一例“康熙珐琅彩瓷红地罂粟花碗”,即为虞美人于清代早期彩瓷中的应用佳例。如本品之高级御瓷,画稿必有所本,通常由宫廷出具画样发至御窑厂,以本品所绘对照邹一桂画作,他费尽心思所勾勒的花瓣细纹及茎萼的绒毛,还有姌袅曲折的花枝,这些特色在本品俱一一重现,虽不能确定本品画稿源自邹画,但必是其重要的灵感来源。
邹一桂花卉册页
《雍正朝的文化与艺术》
页,图Ⅱ-
清雍正珐琅彩瓷虞美人花蝶一对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
页64,图25
清康熙珐琅彩瓷地红牡丹碗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
页24,图3
Lot
清乾隆仿哥釉五岳朝天弦纹琮式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ANIMMITATINGGETYPECONGVASEWITHFIVESPOUTS
QianlongPeriod,QingDynasty
QianlongSix-CharacterMark
H27cm.
RMB:2,,-3,,
备注:
1.香港拍卖行及地产代理有限公司,年春季拍,编号;
2.中国嘉德,第十九期四季拍卖会,年9月12日,编号。
此瓶造型敦实沉稳,胎体厚重,而上部折肩五孔的设计又颇为别致,中间开一大孔,四角环绕四小孔,孔与器身相通,于稳重中透出灵动,瓶身凸出三组弦纹,令整体造型更富变化的韵律,禅意浓厚。通体施粉青釉,釉质肥润,釉色恬淡素净,极为雅致。此种器形创烧自雍正时期,乾隆时期则较为少见,颇为难得。揣测其用途,应为宫廷内插花陈设之用。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款。五孔瓶器形创烧于雍正,有青釉、仿官釉、仿哥釉等品种,乾隆以后不见,本器时代特征鲜明,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此瓶造型之设计继雍正御窑之创新,款识看应为乾隆十年以前唐英督陶风格,器型与釉色与雍正一脉相承。此器外壁饰有九道弦纹,亦有五孔,象征皇权九五之尊意义,其中“五孔”亦象征“五岳真形”从汉代起,五岳真形便成为人们趋吉辟邪的图形。《抱朴子》曰:“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古代道教人物以此“五岳真形符”奉为圭帛,认为其中暗藏超自然的力量之仙家道术,这可能也是乾隆皇帝继其父雍正所向往的神仙世界。琮式瓶最早出现于南宋,仿自良渚文化玉琮造型,以南宋官窑和龙泉窑制品最为知名。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本器釉色如玉似冰,正是对玉琮的极致表现。琮式瓶脱胎于玉琮,承袭了其外方内圆的特点,将中国上古时代以来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纵观历史,最早的瓷质琮式瓶出现于宋时官窑器,可见现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宋官窑琮式瓶。多孔、五孔瓶造型来源于晋代青瓷多孔谷仓,与宋代龙泉窑五孔瓶器;五孔亦泛指有五谷丰登之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雍正粉青釉弦纹五孔方瓶,其造型与拍品相同,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年出版《清康雍干名瓷》,图版64。此器不但传世稀少,且烧制难度极高,是反映雍干时期制瓷工艺水平和新颖设计的特殊品种。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此种雍正朝之作品,着录于《孙瀛洲的陶瓷世界》,图,可见传世五孔瓶中雍正作品多见,乾隆制品极罕。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一件,亦为雍正朝仿官窑琮式瓶,除无五孔外,造型、尺寸、釉色、款识皆与本品相似,整体造型均为外圆内方,腹部均饰上中下三组弦线,尺寸均在27厘米左右,但均落雍正朝篆书款,由此或可推知,此类五孔瓶很可能是由上述琮式瓶化裁而来。
所见同类器亦均珍藏于顶级博物馆中,可现身市场流通者更是罕少,且多有较大品相问题,乾隆单色釉本为瓷中极品,仿哥釉更是难得一见;并综上所述,此种雍正一朝制作较多,乾隆款与此同样的器物公私收藏实为罕见。故质量一流已不言而喻,所代表的美学意境、自宋到清的传承精神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更无一不令人慨叹,堪为顶级藏品。
左图:清乾隆粉青釉五孔弦纹琮式瓶北京保利,年6月4日编号,成交价万元
中图:清雍正哥釉五孔琮式瓶北京保利,年12月8日编号,成交价万元
右图:清雍正冬青釉弦纹五孔方瓶,《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页,图
Lot
清乾隆青花云龙纹小缸
“大清乾隆年制”款
ABLUEANDWHITEURNWITHDRAGONDESIGN
QianlongPeriod,QingDynasty
QianlongSix-CharacterMark
D21.2cm.
RMB:1,,-1,,
备注:
1.上海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年秋拍,编号。
此为案缸,适文案之用。此器型为宣德年间首创,雍正、乾隆时期又有仿造,多为书房陈设和书案上放置毛笔或其它用具所用,故又称案缸。此式缸应始创于雍正时期,流行于干嘉道三朝,其摹仿对象则是嘉靖官窑龙缸,晚明以降,嘉靖官窑深得世人倾爱。顺治文人叶梦珠曾有评述:“磁器,除柴、定、官、哥诸窑而外,惟前朝之成窑、靖窑为最美,价亦颇贵。”雍干二朝也将嘉靖官窑作为重要的摹古对象大肆摹制,翻阅造办处档案记录比比皆是,毫不逊于永宣二窑。
如乾隆三年六月弘历曾指示内务府交出一批瓷器让唐英摹制,当中就有五件嘉靖官窑青花瓷器,本品的摹制原件亦在其中。据《乾隆三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记载:“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嘉窑青龙小缸一件……,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磁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带。钦此。”可知,乾隆三年之后此式青花海水龙纹缸已经被摹制出来,本品应该就是其中之一。其造型稳重规整,胎骨坚致厚重,釉质滋润泛青,外壁绘青花海水双龙戏纹,一改以往双龙前后追赶状,代之为一龙回首,一龙追逐,前后呼应,矫健生动,间以云纹,近足处绘海水波涛纹。器底一周刮釉,露出胎骨以供垫烧。青花色泽秾艳深沉,一如嘉窑回青,龙的形态也是刻意摹仿嘉窑风格。底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其中“干”字写法为唐英督陶时期的典型特征,可确证之为乾隆早期御物。
清乾隆青花云龙纹钵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上海文化出版社,页
Lot6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盘口大罐
ABLUEANDWHITEDRAGONPATTERNDISK-SHAPEMOUTHURNWITHHANDLE
YuanDynasty
H38cm.
RMB:5,,-8,,
备注:
1.日本关东大仓家族旧藏;
2.北京保利,年秋拍,编号7。
此式铺首罐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见装饰双行龙者更是寥寥可数,至为珍稀。本品当为其中特殊的一例,气息豪迈雄劲,通体以青花装饰,口沿绘以回字纹一圈,颈部则是浪涛纹,为元青花经典的边饰,肩颈之间凸出两道弦线,内画六朵缠枝莲纹,风姿典雅,仰俯有致,两肩以兽首为耳饰,双目怒凸,两耳竖立,生动威猛,胫部绘卷草纹一周,下承十瓣仰莲纹内填绘垂云纹和滴珠纹,莲瓣间留出空隙,疏密有致。腹部为主题纹饰,绘出双龙赶珠纹,前龙回首顾盼,后龙昂首对视,飘逸灵动,矫健曲身,戏以火焰宝珠,极具神采,龙身周围祥云朵朵,烘托出双龙苍劲、洒脱、雄伟之势,整体笔法洒脱豪放,青花一色苍翠妍丽,有如水墨之凝重晕染,颇得笔墨意趣。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纵观全器,口沿虽有爆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令人每每视之,在在感受元代工艺之美。
本品腹部主题纹饰为双龙戏珠图,二龙神态生动,龙鳞虽然不相同于戴维德爵士所藏至正十一年铭大瓶的大鳞片,但绝非常见的交错网状画法,而是一丝不苟地由细笔勾绘而成的致密小鳞片,可见绘画者用心至深和技法高超。而且本品在整体纹饰布局方面颇见特色,常见此式铺首罐的腹部会分别绘饰两层图案,而本品则合二为一,整一个腹部空间皆绘画双龙戏珠图。检阅当今公开出版资料,此式铺首罐绘饰双龙题材者总共不过八例,而与本品类似风格者仅见山东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的青花云龙纹铺首残罐和香港葛氏天民楼典藏青花云龙纹铺首罐,(图一、图二)而且前者整体纹饰分布与本品最为相似,尤其辅助纹饰画法、布局皆几无差别,如出自同一人之手。
图一:元青花云龙纹铺首残罐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藏
图二:元青花云龙戏珠纹兽耳大罐香港葛氏天民楼藏
图三:拍品及包装盒
本品另外一个重要特色则是所绘行龙皆为四爪,目前所知此式青花双龙纹铺首罐绘饰的都是三爪行龙,仅有一例除外,就是前述提及朱元璋第十子明鲁荒王戈妃墓出土元青花龙纹铺首残罐。通览当今所知绘饰细鳞片行龙的元青花瓷器当中,三爪者占了绝大多数,四爪者极为稀罕,除了以上二例之外,唯见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底部墨书“射”、“御”、“数”字款的三个梅瓶运用,该三例梅瓶的腹部皆绘四爪行龙,诸龙姿态神韵与祥云晕染效果(云头中心不留白)皆和本品一致,由此可鉴彼此烧制年代应相同无异。
本品之青花苍雅雄浑,彰显出一份浓郁的文人水墨画的效果,云龙的精神气质生动威猛,例如龙爪的刻画,显得比其余要锋利遒健,肘毛的刻画更见飘逸,与元代画家张羽材所绘的《霖雨图》当中的云龙造型细节颇为相近(图三),皆是四爪。
图三元张羽材
《霖雨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式铺首大罐的使用对象目前合理推测应该集中在蒙元官宦显贵阶层。作为元青花外销集中地的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旧藏仅见三件此式铺首大罐,反而过去几十年国内屡有出土发现,可知其似应为内销商品瓷。那么,这些铺首大罐的实际使用者究竟是谁?当时社会上除了蒙古族之外,最有权势和地位的就是在朝廷任职和替朝廷经商的色目人,能够使用和偏爱使用元青花器皿的更多是色目人,绝非汉人,因为汉人秉承赵宋的审美风尚,推崇纯净一色的颜色釉瓷器,认为“青花及五色花者俗甚”,可见青花瓷在当时汉族文人眼里并非上品,故而不可能喜欢和使用。反观色目人长期以来习惯故土烧造的钴蓝陶器,来到中原为官或经商,生活习惯依循从前更符合常理,所以他们使用颜色相同而品质更为优胜的元青花瓷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至于此式青花铺首大罐在色目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如何,过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