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京中央香港5周年庆典大拍11月25日重 [复制链接]

1#

11月25日-26日东京中央香港秋拍

内地秋拍正愈演愈烈,香港秋拍也吸睛满满!比如正值五周年庆典的东京中央香港拍卖,不仅怀揣东瀛上千件古今宝藏,而且结合港地特色—叮叮车,开启了一趟绚烂文化之旅。这一路又会遇到怎样的风景呢?诚邀大家一起来赏。。

福寿万年车

清雍正黄地绿彩福寿祥云

折枝花卉纹橄榄瓶

H:41cm

估价待询

来源:C.T.Loo(卢芹斋)旧藏欧洲私人珍藏,于年9月25日购自纽约古董商C.T.Loo

来历:伦敦佳士得,年11月5日,LOT

此品经历时代变迁、颠沛流离,从清宫辗转到古董商C.T.Loo卢芹斋手中。在上个世纪60年代,欧洲重要私人藏家在C.T.Loo的古董店中对此瓶一见倾心,便开始了一段宝藏帝后御瓷,感受东方宫廷神秘和奢华的旅程。

黄釉绿彩瓷器在清代各朝均有制作,但以盘、碗为多件,琢器较为少见。特别是清代康、雍、干时期保留至今的黄地绿彩瓶则更为少见。清朝帝后御用黄釉瓷因为是皇帝、皇太后、皇后日常生活使用的瓷器,从档案及传世实物来看,最多的是用于日常生活的圆器类碗、盘等,亦有相当部分的文房用品、陈设和赏玩器等。此清雍正黄地绿彩福寿祥云折枝花卉纹橄榄瓶,属帝后御用黄釉瓷器,为高达41cm大型黄釉陈设器,即使在当时也贮藏量极少,现今可见者,仅二三例而已。

清雍正黄地绿彩福寿祥云折枝纹在清宫旧藏中极为少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之清雍正黄地绿彩云蝠纹碗之纹饰颇为类似。还有造型极为相近的有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瓶,无论从造型以及气韵上来说,均是极为相似,亦表明此类器型是雍正朝的标准器型,以兹参考。

本瓶为帝后御用瓷,整体纹饰以蝙蝠,祥云,折枝花卉为主体纹饰,八只蝙蝠展翅飞翔,祥云飘飘袅袅,各式折枝花卉穿插其中。纹饰线条流畅,形态万千,纷繁却不错乱,布局极为巧妙得当,反映了清宫御用器物的精致与精典。据清档和现存藏品中可知,黄地绿釉器纹饰中以蝙蝠为主题纹样之器并不多见。蝙蝠为长寿之物,相传服食之可延寿。《抱朴子》云:「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又因为「蝠」、「福」同音,蝙蝠遂成为一种传统的吉祥象征物。蝙蝠纹样的变化相当丰富,有单独蝙蝠纹,也有蝙蝠组合图案。据传,蝙蝠因曾在战斗中救过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命,故封为清朝的第一吉祥物,永不伤害,凡此种种,蝙蝠在清代被广为运用在瓷器及众多宫中用品之上,诸如五福捧寿,八方福来,福寿万年等等。

无论是光素面器物,黄釉暗划纹饰器物,帝后御用满黄釉瓷均是众御瓷中最备受帝王重视的特殊品种。这些御用名品均由督窑官现场督办,经过御窑厂工匠全心烧制,形成了有清一代特定的帝后御用黄釉瓷品种,而此一道明黄之色,更是成为大清盛世的一道最耀目的光华。

清乾隆粉青釉描金缠枝花卉纹

如意耳葫芦尊

H:19cm

RMB7,,-10,,

来源:万翠美术馆私人旧藏

此瓶整体形作葫芦样,收口,束颈,溜肩,扁腹,扩底,如意形对称双把耳,通体青釉,外施金粉绘如意云头纹,缠枝花卉纹,蕉叶纹等,青釉底色淡雅大方,釉上描金纹饰色泽高贵,线条优美精细,使得整体优雅华贵。浅圈足,内用金粉写“大清乾隆年制”无框篆书款。

如意尊,亦称如意耳瓶。雍正,乾隆两朝为中国数千年陶瓷史烧造之巅峰时期,诸多的器型,釉色在雍干两朝诞生及发展,如意尊正是雍正朝新创烧之经典器物,烧造之初记录于内务府档案之中,被称为“双喜宝珠瓶”或“双带宝珠瓶”。如意尊体态稳重,线条优美,雅致大方,并有富贵祥瑞之韵味,乾隆朝继续烧造,是清代中期极为经典的官窑器形。

如意尊从清宫所藏及目前民间所见之实物来看,造型因腹部形状不同可分两种,一种为圆腹,一种为扁腹(本器)。圆腹者较多见,扁腹者则较为少见,釉色亦多种多样,有青花、斗彩、粉彩、茶叶末、单色釉,窑变釉等。扁腹如意耳尊目前所见极为少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如意尊(高19cm);台湾旧鸿禧美术馆藏清乾隆斗彩番莲缠枝葫芦形如意双耳瓶(高18.1cm),及北美十面灵璧山居藏之清乾隆青釉夔龙纹如意绶带耳葫芦瓶(高18.1cm)。这几件都是扁腹如意尊的代表之物,也均是清代官窑瓷器的传世佳作。

乾隆帝在位六十三年,文韬武略,自诩为“十全老人”。单从乾隆朝的制瓷一项来论,乾隆帝秉持康熙,雍正两朝的烧造基础,在器型,釉色与纹饰上的不断创新,将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后人至今所无法企及的地步。本件青釉描金缠枝花卉纹如意耳葫芦尊不仅继承了雍正创烧之时的文静高雅,更体现了乾隆朝的盛世繁华,传世数百年而依然完好如初实数不易。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古代以金彩装饰瓷器,一般认为是始于宋代,其中尤以定窑金花瓷器最负威名。明洪武初,景德镇始有金彩瓷器的烧制,清代达于极盛。清代工匠们对于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单色地上描金的手法,达到了陶瓷装饰更加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清康熙朝,在彩瓷上大量施金色,以后的雍正、乾隆朝施金技法更加广泛。

本器以青釉为地,釉色淡雅,谓之“东青”,外描金彩,绘如意云头纹,缠枝宝相花卉纹,变形蕉叶纹等。淡雅之底色结合鲜明张扬之金色,使得整器清爽而不乏雍容,淡雅而更显高贵。内敛与张扬完美结合,也体现了乾隆朝崇尚华贵艳丽,同时也最求素雅的时代风尚。

田黄献瑞车

清早期田黄甪端钮四方印

L:4.6cm;W:3.1cm;H:4.7cm

重g

RMB2,,-3,,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第六册乾隆卷二》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年10月,页九十二,陋室铭全文。

印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若霞谟斐寿

清风徐来车

金寿堂有贵刻金银象嵌秋庭婴戏图壶

H:19cm;重:g

壶身铭刻:有贵

花押盖款:金寿堂造

RMB,-,

佛光普照车

明早期铜鎏金无量寿佛

H:32cm

RMB,-,

来源:台湾清翫雅集会员旧藏

更多宝藏

清沈石友藏汉建宁元年正月砖砚

L:16cm;W:10cm;H:3.5cm

RMB,-,

沈石友(-),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江苏常熟人。民国四大藏砚家之一,藏砚颇多,其中其中既有传世古砚名品,也有特制新款,多为沈石友亲自设计,萧蜕庵修改,吴昌硕书写,赵古泥刊刻。去世后,其子沈若怀,将其所藏之佳砚方,印拓编辑成《沈氏砚林》,此书有民间之《西清研谱》之誉。另外平生喜好作诗,间治古文,有《鸣坚石斋诗钞》等刊行。

来源:万翠美术馆私人旧藏

出版:《沈氏砚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年10月,p,补建宁元年正月砖砚。

清早期田黄雕貔貅钮方印

L:5.5cm;W:2.5cm;H:3cm

重73g

RMB,-,

来源:万翠美术馆私人旧藏

印文:忠信以为宝

此印择上等田黄而制,器呈四方宽扁形,上雕貔貅钮,石色黄中泛红,萝卜丝纹极为明显,整体深沉通透,石纹匀称而富有变化,色浓处如祥云飘过,通透处如二月寒冰。所雕貔貅,头顶独角,角上弦纹四条,后有鬃毛围就,双耳直立,眉如火焰,双眼圆睁,阔唇微开,虎齿外露,颌下有须,与唇分开。背脊之上雕双弦纹,围坐如意形,直到尾部,后腿盘曲,线条圆润,工艺精绝。印下阳文刻篆书“忠信以为宝”五字,字体苍古俊秀,清晰自然。《礼记?儒行》有云: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为金银玉帛不可算作宝贝,真正的宝贝应该是忠信,可见上古之人便已将忠信视为做人之重要一条,广为重视。以此为印,以镇书房,以正衣冠,极佳之物矣。

1

清早期田黄龙生九子钮印

L:2.8cm;W:2.8cm;H:5cm;

重72g

RMB,-,

来源:万翠美术馆私人旧藏

此印择上等田黄而作,器呈四方,上雕龙生九子图纹为钮,略带黄皮,色如蜜蜡,萝卜丝纹呈冻状发散而去,整体石纹变化丰富,可谓纯者如脂,透者如冻,细腻如玉,润如脂膏。所雕钮饰之中,龙之九子体态各异,或团坐,或攀爬,或回头嬉闹,均惟妙惟肖,极为灵动可爱。自古龙生九子之说流传颇广,龙为中国之“图腾”,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以此比喻同胞兄弟质量、爱好各不相同,其能力亦各有所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表示极多,为传统吉数。以此雕刻成钮,亦是文人寄情之写照。下以阴文雕篆书“颐寿”二字,《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故“颐寿”之印文,寄托着寿比天高,九九长寿之寓意,可谓印中之稀有,殊为难得。

印文:颐寿

元末明初剔犀如意云纹盒

底款:大明宣德年制

H:7.5cm;D:24.1cm

RMB,-,

盖盒圆盖顶,子母口,足内及盒内髹黑漆。盒身施剔犀,漆色深褐带红,质地润泽,巧妙结合圆盒的造型,剔出层层迭迭的如意云纹,云纹线条粗细变化丰富,雕刻工艺精湛,纹饰立体感极强。《髹饰录》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视紫面,或乌间朱黑,或红间黑带……其文皆疏刻剑环,重圈,回纹,云钩之类。”其方式是用两种或多种色漆,在器物上根据需要逐层髹涂,每一色漆需一定厚度,多层积累后用刀剔刻出云纹、回纹等图案纹样,在刀口的断面可看到不同的漆层。此盒没有过多的修饰,简洁大方,髹漆肥厚,实乃可宝可藏之品。

参阅:《冈田美术馆名品选》冈田美术馆编辑并出版,年10月3日,页98元时代曲轮纹堆黑盒子

明早期剔红双凤穿花纹四方香盘

L:38.8cm;W:13.5cm;H:4cm

RMB,-,

此盘器呈四方,通体修红漆,盘面雕双凤穿花图纹,盘背四壁雕缠枝花卉纹,底修黑漆。图纹中所雕花瓣或开或含,枝叶或卷或舒,皆以凹凸之雕刻呈现花肥叶茂之态,立体观感强烈。花丛中两只凤凰展翅穿梭其中,与四周花卉相互交错,极富动感。明时期以花卉为题材的剔红,一般花叶密布,多无锦地,正是《髹饰录》所谓的「又无锦地者」。此盘整体漆层肥厚,色泽红艳,整体布局满而有序,主体突出,数百年流传而品相颇好,殊为难得,可宝可藏。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八仙庆寿图灯笼瓶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H:36.3cm;D:17.5cm

RMB4,,-5,,

来源:LéonBartholin(-)收藏,法国国家荣誉军团军官勋位,约年购于中国

此器短颈,丰肩,筒腹,圈足,造型似灯笼,故称灯笼瓶。瓶内施松石绿釉,瓶口施金彩,瓶口到肩部施粉彩胭脂红地,上绘蝙蝠衔盘及宝相花纹,紧接如意云头纹,瓶下部亦绘宝相花如意云头纹,上下对称,中间白釉为地绘天上瑶池,主体作八仙庆寿图纹,图纹中以八仙为主,另有西王母,寿星翁,和合二仙等总仙人,人物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山石文理变化万千,整体绘画精绝,非宫中专职画师所不能为之。足底部施松石绿釉,中间用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无框款,款字字体规整苍劲,为珐琅彩及高端粉彩所专用,类似之瓷器多摆放于圆明园之中。

以吉祥故事来描绘这样的器型在乾隆朝颇为流行。此瓶描绘八仙庆寿的故事,饰西王母蟠桃宴盛景。出自中国古代道教神话故事,据传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此时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共享寿果,合庆同欢。因其场面热闹喜庆,集中了中国多数传统神话人物与一体,为明清数百年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的常用题材。

相类之乾隆年制灯笼瓶,也多见中央绘人物图、颈足伴饰彩地者。如一例,瓶身稍小连盖,秀直短颈,胭脂红地,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香港,年,图版。另一例施松石绿彩,图见《故宫珍藏康雍干瓷器图录》,前述出处,页,图版34,另见图版29、30载录较大瓶例,分别画山水及婴戏图。以兹参考。

清乾隆茶叶末釉弦纹三羊尊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H:34cm;D:25cm

RMB1,,-2,,

收藏印:小河爱梅居藏。

来源:(传)山中商会旧藏。

出版:《支那朝鲜古美术展观》山中商会主编,昭和九年(4年)五月,第号器物乾隆茶叶末三羊花瓶。

此三羊尊撇口,短颈,丰肩,圆腹,肩腹相接处堆贴羊首三个,同时在颈部,腹部,足部分别饰弦纹数道,下作圈足,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暗刻款。全器施茶叶末釉,釉面肥润细腻,茶绿深邃,古朴清丽,耐人寻味。

羊尊乃清宫陈设之重器,始于雍正后期,至乾隆时期更称精绝,型制取法古代青铜尊,肩部凸饰三羊首,取义“三阳开泰”,既具古韵,又添新意,彰显浓郁的皇家气息。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第十章论述《雍正、乾隆时期瓷器三羊尊图说》中曾著录此型制(页,图版-13)。

见本品无论器形、胎釉均与雍正者无异,应同属“唐窑”出品,为乾隆早期之佳作,极为难得。乾隆一朝,甚盛摹古,守成之下续创新作,成就显赫,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令后世不可企及。于乾隆三年的《清档》中,即有下旨烧造“厂官釉三羊尊”之记载。同时《陶雅》记载:“干隆冬青窑变各瓶,有均配三羊头于肩际者。”从现存的乾隆实物中,亦可见有各种色釉的三羊尊佳作,可见乾隆对三羊尊之器型情有独钟。

清道光瓷胎珐琅彩芦雁花鸟纹

鼻烟壶一对

底款:大清道光年制

H:9cm×2

RMB1,,-1,,

出版:《物我观照—鸿禧美术馆藏雅趣品录》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9年3月,页第号。

来源:鸿禧美术馆旧藏。

此对鼻烟壶直颈,扁圆,器身前后用绘珐琅彩绘苇荡芦雁,桃花春燕图纹,浅圈足,足底用红彩写“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两瓶前后相对,一面绘翠竹桃花,桃枝盘扎,一对燕子相互偎依在桃枝之上;另一面绘芦苇丛中数只芦雁栖身于沙洲之中,一只大雁展翅飞翔于芦荡之上。前后画面色彩鲜明亮丽,通过珐琅彩特有的色泽,将图样表现的机具立体之感。

道光朝由于战乱不断,国力衰退,优质官窑瓷器的制作大部分集中在初期。道光初年帝继承嘉庆朝余力,此时烧造的瓷器品位不弱嘉庆,有个别上乘之作其工艺水平甚至直逼乾隆。此对鼻烟壶,器型较大,以作母壶或专门陈设之用,胎色洁白,釉层肥厚,上施珐琅彩色泽纯正,纹饰精美,一派宫廷官窑之气,是道光朝官窑制瓷之精品之作,极为少见难得。

清道光仿哥釉青花绶带纹

三管葫芦形花插

底款:慎德堂制

L:19.2cm;W:19cm;H:31.5cm

RMB1,,-2,,

来历:ChristiesHongKong6April

参阅:《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陈玉秀主编,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年,第页,清十八世纪炉钧釉瓷葫芦式三管花插。

此花插仿哥釉而作,取三联葫芦作三管葫芦形。葫芦束腰处用青花作绶带纹,绶带青翠飘逸,垂落于腰身之下。底作卧足,呈三瓣花形,外施护胎黑釉,露胎处胎色洁白,中间红彩书“慎德堂制”无框楷书款。“慎德堂”为圆明园内道光皇帝的行宫,所署“慎德堂”之品为道光皇帝御用品,工艺制作极为精细。此器整体施釉面肥厚滋润,开片均匀自然,器型敦实大气,古雅雍容。无论从造型,釉色,均可与康雍干盛世三朝之同类器物一较高下,为道光官窑之精品。

据史料记载,最晚在明代晚期,葫芦已有“福禄”的谐音。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对于道教的推崇,各式葫芦形器物大量出现,瓷器方面,素釉,青花,五彩等葫芦瓶,大小不一,或方或圆,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大雅之物。至清雍正时期,葫芦瓶被作为插花器物而广泛使用。例如,雍正五年七月《活计档?花儿作》记载:“???葫芦花瓶一件,此瓶因寿意???瓶内花或作通草佛手吉祥花卉”。三管葫芦瓶作为花器之记录,在清雍正七年正月《内务府活计文件?木作》记载:“葫芦式三管花插???(用漆作木匣盛装)”一事,直接说明了多管葫芦瓶作为花器的功能。

清乾隆窑变釉胆瓶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H:47cm;D:22.5cm

RMB1,,-2,,

来历:Sothebys5DEClot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颜色釉》杨静荣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年1月,第页,清乾隆窑变釉描金诗句花卉纹胆式瓶。

此瓶直口,颈长且细,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造型俊雅秀逸,线条柔美。名曰胆瓶。民国许之衡之《饮流斋说瓷》中叙述:“胆瓶,胆瓶形如悬胆,?口径直下腹征椭圆形式,有大有小,古时铜瓶此式尤盛行,瓷制以乾隆为多”。瓶身通体施窑变釉,釉面莹润光洁并带有小晶亮点,釉色呈深红至紫红色奇幻多变,圈足内部罩以酱釉,再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无框款。

窑变釉为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据雍正十年《江西通志》载,雍正帝致力仿钧,制新釉多于九种,《唐英瓷务年谱长编》中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成功烧制出这一品种,并多次奉命烧造,足见雍正皇帝对窑变釉的偏爱。一直到乾隆朝技艺更加精美,乾隆喜爱古形故多为仿古器,窑变釉的出窑更是令人惊喜。总体而言,此器器型修长而不失稳重,釉色深沉大气,釉色的变化明显器身红釉稍显深浅不一,微小开片如冻结之冰面,唯美而深邃,堪为乾隆窑变釉之经典作品。

清康熙德川御定景德镇窑

锦樱盛宴图大盘

H:9.5cm;D:56cm

款识:延宝元初春

RMB,-,

来源:山中商会旧藏。

出版:①《日本支那古陶美术展览会》昭和八年九月,中山商会主催,东京美术俱乐部后援,日本美术协会举办,第二号。

②《栗田美术馆》p61-63。

③《染付と色絵磁器》小絵馆ギャラリー出版,图版47页,内页86页。

此盘敞口,直壁,圈足,盘正面用青花为主色,兼用红彩,金彩绘锦樱盛宴图;盘之外壁用青花,红彩及金彩绘缠枝莲花纹;盘底圈足中央用青花绘双圈,内空白无款。此盘器型硕大,直径达56厘米,胎质细密,坚硬厚实,器形周正。所绘纹饰中一株樱花树粗壮盘扎,朵朵樱花如云似雾满开于枝头。樱花树下,帷帐内外赏樱之人或坐,或卧,或畅饮,或弹唱,姿态万千,描绘出一张标准的日本春日赏樱舞乐之景。

图纹中数名美人格外显眼,其中一位坐于青幔之下,抬头仰望的美人身着红色和服,和服上用金彩绘饰花纹,在左右袖子之上,有“延宝”“元”三字,表明此为“延宝元年”。左侧树杆之后,有一正在梳头的美人半隐身躯,身着同样红色描金和服,和服袖口之上有“初春”二字。二款识组合起来便是“延宝元初春”,表明此盘烧造日期为“延宝元年初春”之日。款识均为双钩行草,字形流畅,颇具韵味,这样的题款方式在日本瓷器的烧造中极为少见。

延宝元年,即年,大清康熙十二年,日本由德川幕府之德川家纲、德川纲吉将军掌控。日本在德川幕府的执政之下,社会安定,国力强大,而一水之隔的中国亦随着康熙帝的励精图治,经济逐步恢复。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逐渐加深,尤其在瓷器贸易方面,不仅延续着通常的一般商品瓷贸易,更是出现了皇家,将军,贵族等的特别定制。这些定制瓷器由定制者出图样,选择材料,景德镇的工匠们烧造,从而制作出众多工艺精绝,东洋文化气息浓重的优质瓷器,此盘便是当时定制的传世之品。

此盘从造型,青花发色,以及底部胎色,青花无款双圈等特点来看,具备同期景德镇所制青花五彩大盘的诸多特征。尤其是青翠艳丽的青花之色,更是明显的“浙料”青花的发色。所绘画面布局紧凑,运用青,红,金,粉等色,使得画面色彩绚丽,雍容华贵,层次清晰,将日本江户时代传统的赏花之景描绘的淋漓尽致,堪为当时定制瓷器之精品,历经三百余年的而品相完整,极为不易,更显珍贵。

7

明宣德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香炉

L:17cm;W:13cm;H:9.2cm

RMB,-,

出版:索姆·詹和威廉·沃森《中国艺术;次艺术:金器,银器,铜器,景泰蓝,广州珐琅,漆器,家具,木材》,编号90.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罗汉立像

款识:乾隆年造

L:9.2cm;W:9cm;H:33.6cm

RMB,-,

来源:台湾清翫雅集会员旧藏

清中期白玉镂雕螭龙穿花洗

L:25.4cm;W:15.3cm;H.9cm

RMB,-,

此洗取上等整块籽玉随形雕琢,玉色纯净泛青,通过浮雕、透雕、刻划等工艺雕螭龙穿花样式。荷花为大洗,荷叶为小洗,荷花口内及花茎翻卷叠压,连接双洗。花瓣层叠,花卉间饰一螭龙浮雕,躯肢起伏流转,似正探身寻花蕾,意趣盎然,动态生动。

清时期的文人非常重视文房用具与陈设,玉质文房用具的出现与他们对玉之华美的崇尚和追求息息相关,文人雅士皆以此来表现他们的闲情逸致与风雅志趣。而清王朝中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玉器的推崇更使文房用具成为玉器精湛工艺的载体,此洗用料之奢华,构思之巧妙,工艺之精绝,均是清中期宫廷玉作之经典范例,殊为难得,可宝可藏。

战国守屋孝藏藏青铜螭龙纹兽面环耳壶

H:36cm

RMB,-,

来源:守屋孝藏旧藏

内附如下日本文部省重要文化财认定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