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师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通过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反复想象反复品味,把一个小小的故事开掘得酣畅淋漓,觉得自己创造出了比原故事还要“美好”的境界,并有些陶醉。这时候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这篇文章。”教师不禁愕然:“为什么?你说说理由。”学生振振有词:“林清玄说,向人乞讨的是宠物,不会乞讨的才叫动物,人类把动物变成宠物也不是件难事。而老冯说:这叫‘信赖’。我很奇怪为什么珍珠鸟宝宝可以快乐地从笼子里钻出来和‘我’成为朋友,可是为什么她的爸爸妈妈却一直躲在鸟笼里?难道他们就不喜欢自由,更没有认识到‘我’是一个好主人吗?再说,就因为‘我’给鸟创造了一个很有密林特色的居住环境,‘我’就应该得到那么多崇高的表扬吗?鸟就一定会对我感激涕零吗?那古代深宫中受宠的妃子,皇帝锦衣玉食地养着,心肝宝贝地供着,这就能证明皇帝有了伟大坚贞的爱情吗?”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段语文课堂上的插曲,大家并不陌生。对这个孩子大胆离奇的见解,可能很多倡导多元解读的老师会爆出很响亮的掌声,但是,且住。这类老师可能强调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知识重新开拓一个新的意义领域,想把对文本的僵化理解和一元化解读驱逐出阅读教学,但最后把文本也驱逐出去了!我们不仅要尊重多元解读,还应该遵守“多元有据”的解读原则。教师的直觉告诉我们,这个孩子对文本的见解是另起炉灶,踢开了作者的感情体悟。我很赞成王荣生教授对散文的阅读建议:散文的阅读,读者应该尊重作者的主观感受。我们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当成现实中的环境来分析解说;也不能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占据作者的心灵空间。散文中的人、事、景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熟悉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