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马卫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崇州人,公开发表纯文学作品多万字。作品入选80余本集子,多次入选小小说年选和杂文年选,多次被《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杂文选刊》《散文选刊》转载;多篇散文和小小说入选中学教辅和高、中考试题。出版有小小说集《一只从水井跳出的青蛙》、散文集《疯长的石头》和长篇小说《李蔚如》。主编有《重庆小小说年选》。小小说《错别字》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马卫小小说三题
1
锦狐
黑水凼把一身白毛,没有一根杂毛的狐狸叫锦狐。
狐狸肉不好吃,酸,可狐狸皮值价,尤其是锦狐的皮,价值千金。可是,有钱难买无货。因为狐狸狡猾,很难猎到。
这年秋天,古立军的女儿要出嫁。他家是地主,不缺钱,不缺粮,要的是面子。这面子,就是陪奁。柏木楠木家具,丝质铺陈罩子,绸缎衣裳,金银首饰。要出人头地,就得有特别的东西——锦狐皮衣。
为了这事儿,夏天古立军就给村里和附近的枪手发话:弄来锦狐,高价收购,外搭一亩山地。而且说,只能是秋天的锦狐,因为春夏的狐狸毛浅、嫩,易蛀坏。
猎手们都装着没听见,因为这古立军特坏。比如,冬天找他借一升粮,次年秋天得还他一升半,这利也太高了哟。而且越是灾荒年,他越捂粮,常常还不借呢,宁肯在仓中柜里霉烂。
别人可以不理睬,杨二不理睬不行,因为他家穷得揭不开锅,他娘还有痨病,就是肺结核,当时是不治之症,常常咯血。他想,如果打到锦狐,皮卖出高价,把娘送到成都府去看病。
天遂人愿。
守了三天,在瓢儿沟终于发现了一只锦狐,一晃就不见了。杨二并不急,因为狐狸虽然狡猾,但也有个弱点——认熟。只要它走过的路,认到的农家,过一阵又会再来。狐狸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袭击家禽的,吃野生动物。
杨二放心离开,然后回家做套狐狸的夹子。
锦狐是不能用枪打的,打了皮子有枪眼,就不值价了,所以得过套,活捉。
套狐狸的夹子,要隐于无形,有个活动的扣,狐狸的腿碰到它,那夹子自动合拢,狐狸无论如何逃不了,除非咬断那条腿。要套狐狸,最好是在夹子前面放只野鸡。
杨二有本事活捉野鸡。
但是,锦狐上不上当,就很难说了。有句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二运气好,真套着了那只锦狐。
锦狐送到古立军家,说好了五斛大米、一亩山地。古立军高兴,说一定一定。然后叫来管家,把杨二家的欠账拿来。
一查,杨二家欠古家三斛粮,外搭十二两银子、八块铜圆。这些钱是借来给杨二娘医病的。当然是利滚利,所以才这么多。
那亩山地没得到,折合成银圆抵账,杨二还差古家两块铜圆。看在今年女儿出嫁的喜庆份上,就免了。杨二一分钱也没有拿到手,一颗粮也没有拿回家,白白忙了好久。他想争辩,可是那十几个古家护院家丁凶相毕露,他不敢吭声出气。
杨二娘气不过,被活活怄死了。
古家把这张锦狐皮,给女儿古红樱做了件皮背心,因为这只锦狐不大,皮张不够做皮大衣。皮背心是高领的,穿在身上洁白,高贵。
女儿满意,古立军更高兴,这不仅仅是衣服,更是地位的象征。女儿出嫁时,有它作陪奁,极有面子。
古红樱出嫁后的第三天,要回门,就是回娘家。天下小雪,就在袄子外套上这件锦狐皮背心,坐在轿中,丈夫跟在轿后。轿子还没有到桐子湾,丈夫就听到轿内“呵哟呵哟”地惨叫。
他勒令轿夫停下。
停下了轿,掀起轿帘,见古红樱脸涨红,嘴咧起,口水滴答,一副难看相。她的双手正在撕那件锦狐皮背心的领。
你、你、你怎么了?
女人缓了口气才说:这狐皮领,居然会说话!
丈夫惊讶不已。它说啥?
女人说:还我命!
丈夫不信。女人说,你靠近我,你听。果然,从女人的狐皮背心颈口,传出怪怪的如同婴儿的声音:还我命,还我命。不还我命,我要你命!
古红樱的丈夫是乡下土财主的儿子,有名的花花公子。平时嘴巴狠,遇事脚打战。
咋办?
脱了锦狐皮背心,丢了可惜,穿着又怕。
到古立军家,小夫妻把遇到的怪事讲出来,古立军不信。但是,古红樱死活不要这件锦狐皮背心了,交给她妈。
古红樱的妈绰号过手沾,就是经过她的手,无论是啥,都要沾点利。因此,周围的百姓,非常厌恶她,又无可奈何。
过手沾不仅重小利,也特别抠门。女儿交给她的锦狐皮背心,她当然舍不得丢掉。这天,她一人在寝室,就拿出来试,没想到,怪事发生了——
那锦狐皮背心,居然越收越紧,死死箍住她的脖子,她的手都拉不开,扯不动,最后倒在地上身亡。
过去了半天,家人才发现过手沾死了。
古红樱哭得昏天黑地。
古立军恨自己没有把锦狐皮背心烧毁或埋掉。他气极之下,拿出锦狐皮背心,丢在火堆中。突然从火里跳出只锦狐,一纵一蹦,逃入深山,大伙目瞠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
杨二仍然打猎,母亲屈死的悲伤只能埋在心底,对古立军的仇恨也只能藏着。这天,他打了只猬子,依在棵野樱桃树下小盹,起得太早了,待他醒来,身前却立着个美女。
杨二第一反应是妖精。
正要拿枪,美女却一纵身,把他的手死死掐住,动弹不了。美女说:杨二,你伤了我一次命,难道还想伤我二次命?
你是?
我就是那只锦狐呵,今天来找你,就是想和你商量,找古立军报仇。
过手沾死后,古立军要续弦,杨二把他的表妹介绍给他。古立军开始没在意,可是一看这女人,那是人间绝色,天生尤物。眼睛顿时放绿光,根本没有认真考查,就同意了。为了酬谢杨二,给了他一亩山地。
新婚以后,古立军一天比一天瘦,像被抽了筋的蛇,软了,缩了,直到两个月后的早上,再没有起床。
医生说,这叫元气丧尽。人们当然懂,这是纵欲的结果。
后来,杨二不见了。
人们不知他到了哪里,奇怪的是,古立军的新老婆也不见了。从此,黑水凼再没有出现过锦狐。
2
官场“鸟”事
狗年春节,同学老覃前来相聚。
老覃和我一样,是农村考出来的,很质朴。那年代大学生少,他分在机关,从办事员做起,一直做到单位一把手。老覃能当上一把手,之前谁也没看好他,毕竟他没有背景。妻子是工厂的,岳父岳母是小职员,他自己就更不用说了,父母都是地球修理工。
一把手意外死亡,职位就空缺了。当时单位有三位副职,包括老覃。另两位像吃了死人的狗,早红了眼。他俩根本没有把老覃放在眼里。突然的机会,两位相互拆台,给纪委写信揭发对方贪污、受贿、乱搞女人。结局是一个调走,一个当了调研员。
天上掉块狗头金,砸在了老覃头上,老覃顺利上位,只是有些晕晕乎乎。
老覃不贪,也不色,更不赌,但有一样爱好:玩鸟。
在古代,玩鸟和垂钓是典型的士大夫生活,很有情趣和品位。老覃家里养了不少鸟,比如红嘴儿的水点雀、麻背的马百良、长腿的鹭鸶、学舌的八哥,等等。但这些鸟都不是买来的,是他回老家用网罩的,没花一分本钱。
有一天,下属单位的头儿来玩,送来一只鸟。这鸟,他从来没有见过:上体灰色;头、上颈黑色;眼上下各有一半圆形白斑;颈项、腰、尾白色,实在好看。
那老头说那只鸟他叫不上名字,觉得不错,就送给老覃玩。老覃本想拒绝,但没经住诱惑。人有百好,有烟瘾,有酒瘾,有毒瘾,像老覃这样的人,有鸟瘾,只是知道的人不多。
这下属单位的头儿,老覃和他交往不少,也并没觉得他有求于自己,这人也五十五了,提拔没希望,所以老覃没有太多犹豫,就收了这只鸟。
到了年底,上级来考核班子。那位当研究员的前同人,平时人影不见,这段时间却天天坚持按时上下班。在一对一的谈话中,他揭发了老覃受贿的事——那只鸟。
考核小组由组织部、纪委、直属机关*委的干部组成。现在高压反腐,一听到受贿,个个神经紧张。立马查证,还真有此事。原来这鸟叫遗鸥,全世界一共也不到一万只,是濒临灭绝的一类保护动物,珍稀得很,黑市交易十万几十万一只。
老覃躺着受枪。他如实交代,说他根本不知道是啥鸟,只是觉得好玩才收下了。
老覃的事,组织上也为难。一则仅仅是一只鸟的事,只不过这鸟是保护动物,老覃还真不知情;二则老覃收了一只鸟,这事,证据确凿。最后,组织上再三研究讨论后,把这鸟事了了——老覃被免了职,行政降级。
那只鸟交给了公家,只能送动物园,因为没人愿养这只背时的鸟。
人们纷纷说,这老覃,真是背了“鸟”事。
不知情的人,莫名其妙,还以为是绯闻呢。
3
泥猪
猪年越来越近了,唐主任眉头紧锁。
唐主任心烦的是,新年到了,又得慰贫济穷。
这样的事,年年有,可是那些穷家小户,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何况每年10斤肉、斤大米,能帮多少?
唐主任的烦恼被村文书兼妇女主任捕捉到了。
主任,烦啥呢?
过年又要慰问了,人们对10肉、斤大米没有感觉,真让我为难呢。
主任,有啥烦的?现在再穷的家,真不缺肉缺米。所以,得换换花样。
换啥花样?
这时,窗外传来叫卖声:泥娃娃、泥菩萨、泥猪,有人买不?
这是小贩子,每年过年前都要来叫卖,特别是泥菩萨,很受欢迎。尽管现在大部分人不迷信了,可是在家里供个财神菩萨,在院子里供个土地菩萨,烧香祈福,也是种乐趣。
唐主任顿悟,何不给人们送上泥猪呢?新年是猪年呵。
去,把小贩叫来。
小贩诚惶诚恐地进来,村部也是衙门呵。
你能不能卖大点儿的泥猪?你这个太小了哟,哄小娃儿玩的。
那要找人现烧。
你认得烧泥制品的人不?
当然认得,我就是从他那儿进的货呢。
那好,你去烧些大泥猪,上面写上这些人的名字:李国全、杨彬彬、聂其云、伍令华、陆小曼、王国平、张千一、谌龙、但成富、万安全、苟富贵、何求鸣,共12人。这泥猪要1米长、半米高。
价格呢?
每匹块钱。你肯定有赚的。
小贩一算,一只泥猪能拿下来,自己赚,轻松呵。
腊月二十三日那天,锣鼓喧天,村干部们抬着泥猪,走进农家。
唐主任对被慰问的人们说:今年呵,是猪年。猪年呢,就要有猪,才能喜气洋洋!
被慰问的人哭笑不得,这个泥猪,有球用。吃不能吃,穿不能穿,放在家里还占地。这些村干部,脑子是不是被猪蹄踢了?
最气愤的,这些猪头的正中,刻着户主的名字,这不是骂人是畜生吗?
人们敢怒而不敢言,有的人家,等村干部一走,就拿起铁锤,把泥猪砸得粉碎,暗暗骂几声,狗日的主任,真会瞎球搞,送泥猪,还不如送耗子药呢。
唐主任很得意,得意的唐主任就把村干部们拖到镇上的“花海天”猛吃一顿,虽然现在有“八项规定”,那是对公务员,村干部不是公务员,怕个球?就当团个年呗。
唐主任喝得二麻麻的,散席后并没有直接回家,和妇女主任去加班,说是要把年报表赶出来。大家当然明白是咋回事,一个个开溜了。
唐主任回家的时候,已月上中天,年近50,被妇女主任折腾几次,疲倦得很。
模模糊糊的,自己的家院门口,放着一头泥猪。村主任骂道:狗日的,还不知好呵,是哪个龟儿子呢?不要慰问品,退了回来。
可是他身上没有力气,也不愿走近看,进了屋,脚也懒得洗,就躺在床上,打起了呼噜。
第二天,人声喧哗闹醒了他。
快中午了呵,自己睡得很死哟。没有洗脸,唐主任披着大衣出门,才发现院门口围着好多人在看热闹呢。
原来,那泥猪的脑袋正中,用大黑的炭石,镶嵌了五个字:种猪唐文军!
唐文军是主任的本名。
原先刻的名字,被挖掉了。
哈哈哈,人们见唐主任出来,边躲,边大声笑。那位女文书兼妇女主任,远远地看,内心升起股羞辱来。
唐主任回家,就躺在床上了,说是染了风寒。
这个年,虽然村里照常放鞭炮,照常玩狮舞,可是却不见了唐主任的身影。有人说,他住院去了,病重呢。
创作谈
我的灵魂在乡村游荡
·文/马卫·
写小小说,前前后后算起来,约有十五六年,发表了几百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写乡村的。
因为我来自乡村,童年和少年都在乡村度过,至今兄弟姐妹还在乡村生活,父母的坟茔还埋在乡村。所以乡村不仅养育了我的身体,更滋养了我的灵魂。我对乡村,深深地眷恋,有割不断的情结。
当我游走在乡村,乐山戏水,看花摘果,听虫鸣鸟唱,脑中就会袭来灵感,就会有乡村人物在眼帘晃动。一篇篇小小说,就这样诞生。
我所写的乡村,偏远、落后、凋敝、贫穷,那是因为我童年生活的乡村确实落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还不通公路、不通电。用石磨磨面,用石磙碾米,点煤油灯照明,住草屋,一个月吃不上一次肉,过着苦涩艰难的日子。
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大巴山区县委机关工作,那儿被喻为汉人中的少数民族,20世纪90年代,仍然有人住崖洞、窝棚。山民们普遍得大喉咙病,村村都有不少男人打光棍。每次下乡归来,总有几天情绪不安,我为这里山民的命运,深深担忧。
再后来我以写作谋生,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常年在乡村行走,目睹了乡村在进步和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比如产业链的培养、劳动力的流失、村校的关闭、留守女人的寂寞、留守儿童普遍缺爱、留守老人无依无靠,等等。沉重的现实,让我难以入眠。书写乡村,成了我的使命和责任。
一篇又一篇地写乡村,写乡村土地承受的灾难、不幸、困惑、挣扎,就是为了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早日幸福,早日欢乐,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早日实现中国梦。
乡村是我的生命之根,也是我的文学之根。乡村是我的灵魂所在,我要用一生去挖掘它,力争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回报给生我养我的土地。
评论
动物世界意蕴深长
——重庆马卫论
·文/陈勇·
马卫喜欢写动物小小说,粗略统计,发表出来的就有30多篇,仅写牛的就有《一头牛》《一头上访的牛》《留守的公牛》《一头牛的非正常死亡》《牛殇》《花子》等。其中,《一头牛》已成为中学试题。
《一头牛》讲了个犟拐拐的故事。62岁的岳步云,本来没有脱贫,可是县长来视察时,村里借了一头牛给他,这头牛折成钱,岳步云家就脱贫了,标志是钉上块铁牌牌。
按约定,岳步云家的牛是借来的,事后要还给牛的主人。出面借牛的是村主任,借牛的是他的亲戚。
但犟拐拐岳步云不干,他认定牛是他的,因为当着领导的面确定的,就和村里发生了矛盾。于是他上访,结果扶贫做假真相大白——县上不仅没有批评他讹诈,反而奖励了他一头牛。因为他揭露了乡村在扶贫工作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败坏*风政纪的丑事。他家的脱贫牌子又被摘下。后来因为有了这头牛,他家又很快脱贫了。脱贫必须靠勤劳,必须真实。
这篇文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点子很巧妙,寓重于轻。虽然显得有些荒诞,但逻辑性极强,合符小说创作规律。牛是作者的道具,表达作者思想的武器。
而且作者还在不经意间,刻画出了一个具有智慧,又正直的当代农民形象。
初看岳步云,他胆小怕事,没见过世面。但他有着农民天生的朴实、正直、倔强,厌恶虚假,所以从开始他就打算揭露扶贫工作中的作弊。他有点心智,甚至狡猾,目的就是使农民真正脱贫,而不是被不良官员玩弄。脱贫不仅仅是每家每户的大事,更是国家对贫困农民的真爱体现。他的打假行为,体现出了当代农民的精神高度。在短短的0余字中,写出了岳步云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使这篇小小说人物鲜活、内容深邃。写扶贫的小小说多,但写活人物的少,这篇堪称佳作。
马卫还有一篇《克拉克山羊》,也是写扶贫的,却是另一种风情,写农民的惰性。杨晓敏老师曾做过点评,印象较深。
反思历史是作家的责任,也是增强小小说厚度的一种办法。马卫小小说的很多背景,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写他童年少年的题材,在他的创作中占比有一半。比如这篇《年的一头猪》。
这头猪被主人家瓮死,是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农村生活太苦,食不果腹,吃肉极难。农民如果杀肥猪,必须以政策规定的极低价格卖给国家半边猪肉,国家给予粮食奖励。这个背景下,农民为了多吃猪肉,让猪瓮死,从而可以吃到整条猪的猪肉。尽管瓮死的猪肉显然没有活杀的猪肉好吃,因为没有放血,肉质会受影响。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对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极左政策反思和批判。历史背景十分真实。50后、60后、70后都会有清晰的记忆。当时城里人发肉票,肉的来源就是农民卖的低价猪肉,俗称“交边块”。
但作者并没有按常规讲故事,而是变化了视角,从猪的角度来讲故事,因此显得新颖别致,格外耐看。小说刚在《我爱短故事》登出,就受到读者和专家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