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原》年第11期
(总第61期)
目录
实力派/马占祥的诗(二十八首)
论评谈/王晓静:待得雪消后,自然春到来
——读马占祥诗集《去山阿者歌》
微讯息/编辑出版“诗塞上云集”第二辑
和《朔方》第9期的通知
马占祥诗集《去山阿者歌》出版
实力派/夏川主持
马占祥的诗(二十八首)
不可说
看吧,清晨的雾霭藏好尾巴
清水河还在收藏卵石的掌故
它们不可说。看吧
黄鹣子迷失在麦地
西山还在揣摩云朵的走势
它们不可说
它们远离世俗,义无反顾
余生
去西宁在丹葛尔古城复习那些陈旧的青山
去兰州在黄河上豪饮一段新鲜的月光
去银川在西夏王陵躺着发芽
——为它补充一棵草的绿
而在这小城同心,我要在清真寺再听一次
宏大的宣礼词
拜访绕城而居的红柳
假若我意欲,我会使它们凋零于冬季
在余生,我还要学习星辰的密集
太阳的下落和月亮的上升
学习它们发光,发热,发背面的黑
像一棵槐树用新生的枝条完善自己
即使背离了决绝的身影
即使陪着窗外的槐花微笑
我也会被亲人一样的风轻轻托着
落于幽暗黄土,沦为寸草根须
老龙潭:一小块干净的静
只有在风中四周的松树才是热烈的
只有在阳光下松树才试图用身影接近
一潭澄净碧水。老龙潭
不改初衷地挽留云朵、星空和飞鸟
聚为泥沙,散为游鱼
老龙潭:十亩迷离的水
浸泡着它绿色的美。在一个黄昏
湿透一场雨。在一个清晨
布置一地雪
八月,老龙潭安排好十条无家可归的鱼
为心事不宁的游人
撩起层层涟漪
荡开他们目光中尘世的浑浊
凸出一小块干净的静
三月三,河边,晨曦中的风
风在吹,飘飘然。在晨曦中
吹过去年的枯草。槐枝上一个泛白的苞
不动声色地勾销了冬天
去年的河床上,荒草深埋的绿
今年,在三月三又要醒来
天像熔铜,大地如黛
河湄被风铺上一层潮气
风在吹,飘飘然。在三月三
为离去的夜色和寒冷铺下茅草
誓以黎明
青海湖:大地上的灯盏
山上的石头沉眠于水中,无边的森林四散奔逃
——它们丢弃的尸骨,开着白色的盐花
青海湖试图容纳一个完整的天空
甚至在水边安排了几朵流云的位置
或者停止流淌,保持十万吨水的深沉
或者明亮,在深夜里成为深埋大地的脉搏
正是水的血脉滋养着
青海湖安居北方的根根硬骨
矢车菊
我不能描述其他的颜色
除了紫——使我抑郁
你看我身上条状的叶瓣已大片丛生
我头状花序的发梢布满锯齿
我在簇拥的矢车菊中以紫呈现
我会把血一样的紫拿出来给你
像所有的矢车菊
不会折射阳光放弃的一节白
像一朵矢车菊放弃土地的火焰
在你手中轻轻垂下失血的头颅
我要在湾段头村建一个花园
我要在湾段头村建一个花园
远离身患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
和骨质疏松的城市
给槐树和懒散的葡萄树
留下可以被风吹过的间隙
湾段头村尚有大片可以用来
呈现绿的空地
我要给大丽花涂脂抹粉的艳俗
留下田园小径
给垂柳留下搔首弄姿的
水渠的镜面
只有湾段头村,沟壑般布满皱纹的脸面
恰好适合这些被城市围困的草木
随心所欲地生长
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
我可以度过草木的一生
在发黄的秋天,使我多汁的骨骼
也疏朗,也萧索,也任凭风吹掉
多余的水分
半个城:纪实或叙述
这座不显眼的小城在传说里
失去了另一半,剩下的半个城
依旧养育着庄稼、河流、大地
和人群——一半存在于生活,另一半人群
已沉睡于地层。阿訇说
有些好人会进天堂,另一部分坏人
将永堕地狱,总是这样:
我想勾勒另外半城河山的画卷
却没料到一下子就提到了人
周家河湾村中有条小河穿过
周家河湾村中有条小河穿过
它纤细的身子像情人的一根手指
轻轻抚过周家河湾村的面颊
它从村口周马乃家门前进入
从村后周西曼家屋后流出
它穿过了一片麦地,穿过了一片糜地
穿过了一片青荞地。它穿过了
周四家的院子,穿过了周瘸子
周木匠、周阿訇的院子之后,仍在穿过
它穿过了整个周家河湾村,留下了
一些泥沙,而后又带走了一些泥沙
不注意是看不清的,那些泥沙都秘密地
泛着一种细碎的暖色
[原载《诗刊》年第12期]
有所思
这黄昏的余光刚好适合
想起一个人,一个暖色调的人
我深陷暗处
身陷深深的风中
在槐树边
像另一株不动声色的槐树
我知道右手边的枝丫
还在惦记红嘴鸠
和它柔软的足爪
左手边的花朵
停止呼吸
轻轻裹住白天积攒的芬芳
这黄昏多么辽阔
我身陷其中
想起一个暖色调的人
在黄昏的余光中
慢慢暗下来
只在槐树身后留下一片
巨大的影子
不能说出的,是我内心收集的火焰
需要片刻的欢愉来抚慰我内心的
荒凉。在这西北边陲的小城
我迷误。我苍茫。我单调。我
空着手。需要被
爱或者火焰填充
犹如一棵简单的香茅草
一朵年老色衰的槐花
被
马占祥(—),笔名马茹子,回族,宁夏同心人。现任同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著有诗集《半个城》《去山阿者歌》。曾参加诗刊社第二十八届“青春诗会”、第七届“青创会”、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宁夏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论评谈/瓦楞草主持
待得雪消后,自然春到来
——读马占祥诗集《去山阿者歌》
王晓静
马占祥自年第一本《半个城》诗集出版之后,年又读到他的新诗集《去山阿者歌》。时隔6年之久,新诗集与《半个城》浓郁的乡土气息、地域氛围和民族情感,内容上有衔接,更多地趋于求异的变化。抒写内容仍以他生活的乡土风物为主,形式上却避开了华丽的辞藻。风格总体上从轻盈流畅,走向绵密紧致,可以看出诗人思想感情及认知上的变化。感性之后的严密与思考,在这本诗集里体现得更明显。
朴素一直是马占祥诗歌的本色特征。这本诗集的题目似源于陶渊明《拟挽歌辞》最后一句“托体同山阿”,“去”即古汉语的“离”。陶诗的意蕴趋于回归,而马占祥意欲远离。“归去来兮”本自体现某种矛盾的心情,马占祥将这种矛盾诗化为朴素,朴素地承认归与离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美的表现方式。他身为诗人的感受,仅有诗歌能够承载。他在诗中描绘世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在现实的间隙探查虚无的意义。用六年的时间集成一本并不厚的诗集,足见惜墨如金的凝重,“在散乱大地上,我没有与众不同”《黄河:九曲之殇》)更验证了诗人是比较难担当的称谓。他写得慢,成长得慢,或者他懂得石头的生命就是这样诗化出来的永恒的朴素。每一首诗的题目也极为简洁朴素,如《河畔》《去山阿》《已经二月》《小记杂木河》等等,二、三、五不等;如《简单地记下傍晚的河湾》《大前门:中轴线上的设色生活》等等句式长短不齐,随意如散曲构造,如家常白话,并无刻意雕琢之感。马占祥的朴素风格以一贯之,一如他对伴随在自己生活周遭人、事、物的态度,他诗歌创作中最本色的特征就体现在这里。
由抒情到叙事抒情,风格上的转变是第二个明显特征。自年从鲁院学习回来之后,以《薄阴天》和《京城三月》为代表。《薄阴天》这首诗感受到他诗歌创作中无形中流露出叙事的痕迹,《京城三月》体现得更明显。马占祥诗风逐渐从散乱的轻盈流畅,走向从容的绵密紧致。像一棵“白杨树衣衫整洁,器宇轩昂”(《薄阴天》),在黄土地上找到了自信的根基。基于这种自信,使他在鲁院学习期间发布的名言“北京太偏僻了”广为传扬。这两首诗是马占祥诗风转变的标志之作,与此前《半个城》风格截然的分水岭,拟于同心境内的窑山区别于东部旱作区和西部平原带。他从抒情向叙事抒情的过渡,提升了诗歌的内在品质。胸襟、视野愈加开阔,即是身份和地位尚无更改,而他的内心世界已越过自我被设定的界限,视窑山顶上与白云齐了。正如《我在半个城的简历》中所描述:“我曾外出过几次/走不远就被低矮的山峁或者/浑浊的细流找回来/只有身处这些戴白帽的亲人中/我才会与自己和解/不在爱和悲喜中过于复杂。”得承认,这是他比较成熟地认同了自我、本我、超我,几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才有如此低调的不喜不悲。也由此理解了一个疑问,很多人都认为以他的名声和才气,早可以离开那个小地方,却多年仍见他到一个岗位上,就长成了一棵树稳稳地扎下了根。他用诗的形式作了回答:“我贪图这小城的幸福”。正因小城之小成就了他诗人之大的名望。
这名望中还有一点必不可少,即他为人为诗的亲和力。在单位因马俊生戏求把他写入诗记,以得青史留名,他慨然允诺,并把同学、同事、朋友二十多人的名字一一嵌进诗中,一并归入《大事记》。虽为趣闻,足见他对诗歌语言近乎淳熟的驾驭能力。这首诗读来颇有意味:你看看诗,你不是诗人;诗看着你,或许有疑问,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在这里站成了一棵树,你们圈出了你们世俗生活的围城,还津津乐道?一些小城人们熟知的名字,都在诗里婀娜多姿地摆起谱来,这就是马占祥诗集第二辑“人间”的诗歌场景。还有那个经常在背街小巷背一捆废旧纸箱,人们看到他“壮硕的身体,眉眼细小。”这个低智商的人乞讨光阴,换来的钱都给了他从不出门的母亲……《应该为二虎写首诗》,这首诗不能接济他什么,却让人们看到了马占祥匍匐于大地的姿态以及不能与同情划等号的悲悯。借此可以更好地解释他的乡土情怀与乡土症结。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周遭存在,虚实相间,相成共生,马占祥是深谙其中哲理的。所以他的第一辑“尘事”与第二辑“人间”,似在借眼、耳、鼻、舌、身、意写色、声、香、味、触、法,其实相较与《半个城》诗集,《去山阿者歌》拥有了更多厚实的哲学底蕴,既把自己放得像水一样平,又稍露云端的出离,这个提升与转变是巨大的:“我从小学毕业证上再一次复习了我的/来历、性别、姓氏/我的信仰和/根。”(《一九八七年,我小学毕业》)这首小诗典型地体现了以叙事而抒情的特色。
在单位,大家有时说他,诗人都是疯子,你怎么看起来还正常啊。他也只是笑笑,接纳下来,以他的言行和敬业证明,他工作能担当,写诗很出色。有时说他喝酒多了,不分南北东西,喝不成李白第二的。他还是笑着接纳下来,继续诗酒不分家。他以诗的意境融化了格式化的工作程序。读到他的第二本诗集,终于明白,他在那座小城根扎得很深,之所以不离开,因为他长得很敦实。他坚持柔韧地生长,有他充足的理由和快乐。
新诗集的第三个特点是擅用古诗词中的个别“明珠”增色上光。第一首《去山阿》:“我穿黑褂,抱紧拳头/面对石头鞠躬/‘小生有礼了’。”这首诗作为全集的点睛之作,马占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武侠形象,豪放、洒脱又彬彬有礼。对山间的树、草、石头,乌鸦、麻雀,视若亲友。借具体细微的形象表现隐藏很深的哲理——“万有皆有灵”的训戒。“归于林下/隐于山阿”又暗中呼应陶诗的内在精神,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又难掩“不拘小节成名节”的仕途企望,与陶渊明所体现的诗人精神一脉相承。洒脱与羁绊,矛盾与激进,外在和顺与内在燃烧……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纠结难解,由此以诗的形式化解外宣,落在纸上的字词,滴滴裹挟着诗人情不自襟的沉思默想。诗作为一种表现方式,供读者解读他的内在世界。例外的是,马占祥拥有明显的标注,那就是他的诗,长在清水河畔,伴着清真大寺朝朝暮暮的梆克声,前定了他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赋》)看到山,他不由自主地使用了这个名句,似乎这偏远的山被形容到极致;“风无处不在。‘起于青苹之末’/流水不腐”(《河流事件》)从这些引用可以看出他正在源自《诗经》而下的诗歌之河上漂流,放逐自我,把肉身之躯交还与山川、大地、风物,认清了本自一体的来路与归途。整个诗集虽然与《半个城》内容上有明显的延续,但结构的纹理已发生质的变化,摈弃了琐碎与繁杂,摔开了无谓的堆积和辅凑,而是大大咧咧,不惧山寒水瘦,不畏叶落枝枯,敢于用典故和俗语成全从古体诗的精华到现代诗的演绎。两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貌似叙事的横冲直撞,却又柔软舒适地放进早已铺垫好的现代情境中,这种手法给读者的印象造成了各种理解:一是见拙,二是见巧,三是马占祥从古诗词中获得灵感,四是他自信可用,便信手拈来……无论如何他摆在那里,任读者补白了。
马占祥在同心小城土生土长了四十年,那里缺水,多风沙,他安心地写诗,耐心地等候着冬雪消融后,自然春到来的美好时节。
王晓静,女,宁夏同心人,文学硕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文学艺术院专职文艺评论员。
微讯息/张涛主持
编辑出版“诗塞上云集”第二辑
和《朔方》第9期的通知
为了围绕宁夏文联“出人才,出作品”这一中心,服务宁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局,坚持“民主、团结、服务、倡导”的原则,倡导“人格独立,境界高远,思想自由,艺术创新”的做人为诗之道,宁夏诗歌学会经一届四次会长团会议决定,启动编辑出版“诗塞上云集”第二辑个人诗集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即为名誉副会长编辑出版《诗选》,为学会会员编辑出版个人诗集。由学会组稿、编辑,在《朔方》年第9期推出一期“宁夏青年诗人作品专号”。
一、“诗塞上云集”第二辑个人诗集丛书
为宁夏诗人服务,为学会会员服务,由宁夏诗歌学会统一设计,编辑出版一批个人诗选和诗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出版对象:宁夏诗歌学会名誉副会长和会员均可申报。
1.名誉副会长个人《诗选》和五年内(年12月以后)正式出版过诗集的会员,作者承担印刷费和书号费(或承担套《宁夏诗歌选》《宁夏诗歌史》的营销),加印自付;学会承担设计、编校等费用。
2.五年以上(年12月以前)未正式出版过诗集的会员,作者承担印刷费(或承担60套《宁夏诗歌选》《宁夏诗歌史》的营销),加印自付;学会承担书号、设计、编校等费用。
4.对创作成就突出、回族、女性、无固定经济收入的会员,可适当放宽条件。
(二)成立审编委员会:学会在审编部和创研部的基础上成立审编委员会,审编委员会主任杨梓,副主任邱新荣、张铎,委员张涛、安奇、唐晴、张联、牛学智、瓦楞草。审委会严把质量,诗集页码根据质量而定;质量未达出版标准的书稿不予出版,也不退稿。
(三)作品要求:
1.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较好统一的原创现代汉诗行左右,约排页以内。
2.序、跋文字各在字(4页)、字(2页)以内,简介字以内,电子照片1张。
3.来稿注明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邮。
4.以上Word文本资料请于年4月30日之前发至安奇电邮:ycy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