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一场场寒流来袭。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冷空气呼呼的灌满了教室。同学们在教室里瑟瑟发抖。校长在老师会上布置用塑料布堵窗户的任务(塑料布过光不过气)后。各班级师生立即行动,塑料布、高梁秸、钉子、锤子同学们都带齐了。钉窗户同学们都有经验了,把去年残留的钉子、高梁秸清理一下,几个同学分一个窗户,有站在桌凳上订的,有在下面递东西的,一两节课的时间就订好了。寒风钻不进教室,教室里暖和了,孩子们的手不僵了,脸蛋泛起了红润。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读书、背书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教室外面的窗户上站满了麻雀,它们过不到屋里去了,在外狂叫,叫声和以往明显不同,以往是那样欢快、充实、幸福、无忧无虑、肆无忌惮……而今天起先是惊讶、愤怒、狂吼、奋挣;而后是焦躁、狂躁、沙哑;再后来是无助、无力、无奈。它们想教室里各檩子和房顶之间的缝隙里是它们的家,已经安住几代,这里为它们遮风挡雨,可以渡过漫漫冬夜,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尽享天伦之乐……为什么堵住了门,往日里它们可以从窗户钢筋缝里任意飞来飞去。春天,它们衔来碎布、棉絮、枯草为孵化孩子做准备。它们把不如意的东西一股脑儿扔出来,弄的教室地面上、讲台上、课桌上、学生、老师的身上头上,尽是脏东西。再把衔回来新采集的东西安置在窝里。接住产蛋、孵化,母麻雀爬出窝口随意拉屎,待幼麻雀出壳后,老麻雀每天大量采食哺育它们,它们拉屎的量更大。幼麻雀渐渐长大,满屋子里乱飞、盘旋。师生们上课它们全然不顾。“嘁嘁咋嘁嘁咋,嘁嘁喳喳嘁嘁咋……”永不停歇。有时它们高兴起来,在教室里追逐盘旋,全不把师生放在眼里,有时它们甚至蜻蜓点水式的落在师生们的肩上、头上即开飞去。有时师生们拿竹竿捅它们,拿扫帚扑它们,它们便藏在檩子上面师生们看不到的地方,任你在下面喊破喉咙、浑身冒汗也拿它们无法。每逢星期天,它们更自在了,它们可以在教室了里上下翻飞,在课桌上蹦来蹦去,星期一的早晨师生们来到教室。教室里一片狼藉,桌子上凳子上到处是麻雀粪便、碎草、纸屑。它们清楚的看到师生们皱着眉头,打扫卫生。有一天,有几个同学偷偷议论:趁星期天时间用“”拌些馍花、小米等,把这些麻雀统统药死,一个不留。可是其中一个学生说:药死麻雀可以,但是有安全隐患,万一谁的小兄妹来啦,不懂事,误食啦,可就麻烦了,于是它们才打消了下药的念头。麻雀们回想着那是多么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快乐的时光。北风一阵阵吹来,校园里更冷了,天就要黑了麻雀们更加焦躁的呼叫、哀叹、哀叹,谁给我们开一下门呢,哪怕一条小缝就行。等啊等啊,天就要黑了,等啊等啊,天黑了天黑透了,仍然没谁开门。万般无奈麻雀们哀叹着四散逃去。第二天太阳出来了,麻雀们又三三两两的飞回了教室的屋檐下,幻想重进家园,但教室的门紧锁着,各个窗户被塑料布封闭的严严实实。有一只老麻雀冻死在教室门口前,不知哪位同学踩了一脚,身子都踩扁了,腿直挺挺的伸着。麻雀们见状,一片惊呼,哀号。围着冻死的老麻雀,盘旋一阵又卧在了教室房檐下。喳喳地叫起来。今天的叫声是那么苍白、无助、沙哑、无奈。学校上课铃响了;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进进出出,进出时同学们时刻都提防着麻雀们乘隙飞进教室。教室里书声琅琅,淹没了麻雀的哀叹声。再一次下课的时候,一群学生拿扫帚扑站在房檐下的麻雀。有一只跑得慢的被扑倒在地上,被一学生捉住了,抓住双腿高高举起,在校园里来回奔跑引来同学们追着看新鲜。被捉着的麻雀吓得魂飞魄散,睁着惊恐的眼睛心想“小命休矣”。后来那学生跑累了,猛地把麻雀掷在了地上,并愤愤的说:“看你还拉不拉我桌上屎”。那麻雀被摔的太重,在地上挣扎了几下,伸腿瞪眼死掉了。房檐下的麻雀吓坏了,惊呼一声四散而逃,“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麻雀,一说是益虫,因为它吃虫子;一说是害虫,它吃粮食。解放初被列为“四害”之一,但是早摘掉帽子了。现在一般认为利大于害。它繁殖力强,一年3至4窝,每窝4到6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一只麻雀年吃粮食4到5公斤计算,所以每杀死一百万只麻雀,就解决了六万人的口粮。过去教室没玻璃的时候,春、夏、秋三季部分麻雀以教室安家,。但冬天麻雀会有一灾,学生们抗不住教室的寒冷,一堵窗户麻雀便无家可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国民经济快速提高,乡村学校不仅仅逐步解决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桌子有板凳)的问题。两千年后各地学校逐步建起了教学楼及标准化教室,窗明几净,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玻璃窗严丝合缝,别说麻雀,蚊子、蝇子也休想进去。再后来,麻雀家族们又集合开了一次会。麻雀首领讲话之前先哀叹一回:“唉,麻雀家人们,看来我们安家教室是不可能了,唉,说来我们祖祖代代住在教室里风不吹,雨不淋,永远住下去多好。唉,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类文明的脚步越来越快了。我们只好另找安身之处了”麻雀们听后一片哀叹,唏嘘不已,一老麻雀发言:“也都怪我们弄脏了教室污染了环境,唉……唉……难舍难忘的家园啊!”他们一个个因无家可归而愁眉不展,悲悲切切、唉唉惋惋很久很久不愿离去。作者简介:朱祖领,男,66岁,退休高级教师,河南省周口市作协会员,年高中毕业,74年当民师,79年在全镇民师整顿时作文获满分,80年考入鹿邑师范转正。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四十年。爱读书,写作、教学论文在县,省,国家级获奖多篇,在《文史博览》《老子文学》,《周口日报》、《周口晚报》《新鹿邑报》、《河之洲》发表作品多篇。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我与祖国共命运》一书中发表一文。编辑很辛苦,请动动您尊贵的手,点击文章右下角“再看”二字,谢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