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欢迎收听玉米熊放学小报,今天是年12月14日星期一,这里是玉米实验室。
你声在,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大家好,我是热爱鸟儿的一头绒熊。
信天翁实属最受欢迎的候鸟之一,这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忠贞不二的爱情。成鸟终其一生都只有一个伴侣,年轻的情侣与伴侣相处一阵子就要准备启航远行。一年之后,漂游在外的信天翁带着旅途的疲惫回到家乡,等待和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最终,一对恋人带着几分羞怯相认,羞怯褪去,他们开始热舞并齐心协力养育后代。一年之后,儿女长大之后,它们又会毅然展翅分飞,开始新的探险,如此反复。就像纪录片《迁徙的鸟》中唱道的那样:“因为我心深知,爱在羽翼之间。今夜伴君身旁,明日我将飞翔。”
第一次听到这个温馨浪漫的故事,脸盲的我在感动之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年不见的鸟伴侣,真的还能互相认识么?
最近的一项在斑胸草雀上做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解答了我的疑惑:至少斑胸草雀它们,确实可以分辨出群体内不同的个体。
你的歌声是为我指路的明灯
斑胸草雀同样是候鸟,通常以50-只的规模展开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所有的鸟儿不是一直呆在一起,在飞远的时候,同伴的呼喊就成了天空中的灯塔,为迷途的鸟儿找到方向;即使呆在一起,爱慕对象的距离也是时而远时而近,它们会为了追求爱情而高歌,通过对方的回复精确定位,在茫茫鸟海中找到心爱的它。
科学家们认为,在这样的队伍中,听声识鸟这种能力简直就是不可或缺嘛,否则谁知道是敌是友呢?
在这样的假设下,科学家决定用它们来测一测,是不是真的能够分辨不同的个体,如果能的话,能分辨出多少个?
斑胸草雀的脑内蒙面歌王
科学家们设计了一项实验,他们训练了20只斑胸草雀,录下了每只鸟的歌声。科学家们把每只斑胸草雀放进了单独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个录音机,它需要从其他个体的叫声中辨别出一只专属它的鸟鸣声。如果是它的声音,就等录音放完;如果不是,就立即啄一下录音机上的按钮,切换到下一段录音。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每一次正确的识别都会让斑胸草雀获得一点美味作为奖励,识别错误就会让鸟儿白白浪费掉6秒钟的时间。有了美食的刺激,斑胸草雀学得快极了。很快,所有斑胸草雀就能够以极高的正确率从20只鸟的歌声中辨别出它的它了。
看来斑胸草雀果然可以识别出其他个体的歌声,那么问题就到了下一环,斑胸草雀能分辨清楚团队中多少只鸟成员的歌声呢?
科学家们还是按照上一步的思路,重复实验,让鸟儿学习记忆更多鸟的声音。最终他们发现,这20只斑胸草雀中,平均成绩是可以记住42只鸟的叫声,最高记录更是高达56只!这种记忆居然还可以持续一个月!
这可太厉害了,简直个个都能去《蒙面歌王》比赛当个裁判啊!
科学家们认为,对于动物来说,识别同伴的声音不仅需要一对好耳朵,更是需要在脑内构建这种声音网络的能力和良好的记忆力,显然,这些复杂的技术斑胸草雀都已经掌握了。并且,科学家们认为,它们的大脑形态结构很可能已经对于这种复杂的社会交流高度适应了。
“你声在,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漂泊一生的候鸟们,正是因为这份写进DNA里的社会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相互依偎,写下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吧。
这里是玉米实验室,每天一张放学小报。
少年轻科普系列丛书,各大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小电影斑胸草雀的叫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