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实鹰猎文化之鹰的品种 [复制链接]

1#

纳西族鹰猎古村落

在当代纳西族学者郭大烈先生与和志武老师著的《纳西族史》中,记载了与纳西族鹰猎有关的“丽江县宝山的卷尾狗寨、永胜县至今尚有玩鹰寨、狗饭田等称呼的村落,许多地方还是当时纳西族木氏土司的领地。自鹰猎活动传到丽江后,很多城镇、农村各村寨都有传承,每个纳西族村寨都有鹰猎爱好者,参与者绝大多数为市民、小手工业者及农民,由此成为纳西族地区家喻户晓的寓娱乐于体育活动之中的一项民俗,并形成了一种平民文化。

距丽江古城九公里的俄罗村与十三公里的罗沾村,分别是由几十户农家组成的原始古村落。古村落都背倚高山,自然环境秀丽独特。每年到了“秋分”节令,很多老鹰会迁移飞过这里,大多村民便会上山张网“捕鹰”。这一习俗,至今已延续几百年........据老人言传,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丽江古城中部分富商绅士,每年不惜重金,购置好鹰,委托驯鹰高手驯养。当时鹰价昂贵,头拨黄鹰价格在十几块大洋,好的放鹰犬有高达块大洋另加三匹大青布,三捆沱茶的交易实例。

上世纪末,随着人民生活逐渐提高,鹰猎文化活动面与群体逐渐扩大,最为积极的当属纳西族小手工业者。至今,除大研镇数十个群体外,坝区农村中,黄山、祥云、白华、束河、白沙、五台、漾西、良美、清溪、新团、义正、义尚、八河等均有分布。此外,七河、九河、拉市、石鼓、巨甸等纳西族群也活跃着鹰猎文化阶层。这一古老的活动渗透至纳西族村寨的每一角落,承继为纳西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亲近自然为目的的民俗活动。

鹰的品种

纳西族民间玩赏的猎鹰,是以鹰科动物苍鹰而言。

苍鹰的有关特征:苍鹰,(魏澹《文集》),又名:黄鹰(魏澹《文集》),鷞鸠(《尔雅翼》),角鹰(《纲目》),鹞鹰。体长约50厘米,嘴黑,基部呈暗蓝色,蜡膜黄绿色;前额以至后颈为暗石板灰色,羽基白色,眼上方有白色眉纹,羽轴黑色;耳羽黑,肩、背、腰及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尾上覆羽有白色横斑,端缘灰色;下体灰白,喉有黑褐色细纹,胸、腹、两肋与覆腿羽均杂以黑褐色横斑,羽轴均为黑褐色;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有稀少褐色横斑;脚缘黄,爪锐利,黑色。栖于山林间,飞行迅速,善能捕捉雉类、鹑类、野兔和野鸭等为食。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青藏高原、河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为旅鸟和冬候鸟。

历代书籍中有概要的记叙。《尔雅翼》卷十六鹰条文:“在北为鹰,在南为鹞”。李时珍《本草纲目》:“鹰击辽海者上,北地及东北胡者次之,乃鸟之疏暴者”。有雉鹰、兔鹰,其类以季夏之月习击,孟秋之月祭鸟。在鹰的特征与性格方面,魏澹《文集》鹰赋中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其略云:“资金方之猛气,火德之炎精。指重十字,尾贵合卢,嘴同钩利,脚等荆枯。或白如散花,或黑如点漆。大文若锦,细斑如缬,厥色无常。寅生酉就,总号为黄。二周作鴘,三岁成苍。雌则体大,雄则形小。观察之为易,调之实难。姜以取热,酒以排寒。生于窟者好眠,巢于木者常立。双骹长者起迟,六翮短者飞急”。

千百年来,纳西民族在吸收总结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鹰的品类特征鉴别与赏评方面,融进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奇迹般地保留创造了纳西“鹰猎文化”,并在民间流传至今。

一、黄鹰---指当年出生的雌鹰(亚成体),体长约50厘米。其胸腹底毛土黄色,有黑褐色笔头直斑纹,背面、翅面为褐色,有倒三角状串式斑纹;颈部为细直纹理,尾部有四至五道黑褐色横纹;嘴黑,蜡膜黄绿色,黑瞳仁,腹棕褐色纵纹;脚缘黄,爪黑色锐利。据其胸腹底羽色的深浅与表面斑纹的粗细而异,分别为:草白、毛草白、草黄、毛草黄、金线,黑金线六种。另有形体特小者称“三庄”黄鹰。

二、黄鹰破(又称破黄)---指黄鹰次年换毛后的苍鹰之统称。特征大体上与上述苍鹰同,其中,又分别为次年称头蜕破,第三年称二蜕破。按鹰龄以此类推。破黄的毛色,胸腹底毛多为灰白色,上有灰褐色横波纹状,因鹰龄而异,其纹理粗细亦有差异,随年龄变化多端,即所谓:“厥色无常”。而头蜕破背腹部多有黄晕,鹰龄越大,其毛色趋于向瓦灰色转化,背部尤其明显。

三、鸡鹰---指当年出生的雄鹰(亚成体)。个头形状比黄鹰小。毛色特征亦与黄鹰同。另有形体较一般鸡鹰大,比黄鹰小者,称为鸡鹰格子。按毛色深浅及纹理粗细,在鸡鹰的观赏品类划分上,亦与黄鹰同。

四、鹞子---也叫雀鹰,本地产,传统上从窝雀喂养长大,个头形体均比鸡鹰小,体长30-41厘米,属于小型猛禽。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中国及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多在山区松树上造窝,与信雄同窝孵化。根据毛色斑纹,分别为青鹞子、黄鹞、红花鹞、黑鹞四种。

五、斑雄---本地产,亦有旅鸟。在山区栗树上造窝,与小松同窝孵化。个头形体均比鹞子、信雄小。鹞子、信雄、斑雄、小松四种小鹰,在用途上作捕小雀护秧田之用,其体征区别上,鹞子与信雄胸腹花纹为横纹,喙基部为绿色。班雄与小松胸腹呈纵纹。

鹰的食物

苍鹰在自然环境下,是以鼠类、雉类、鸠、鸽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但在进入人工驯养的期间,其食物、种类与结构就难免产生了变化,随着驯养人所处的环境,经济条件等不同,鹰的食物也随之改变。

纳西族的驯鹰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食谱,他们根据丽江的地域、物产、气候条件和肉食的属性,结合苍鹰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进行合理喂养,如牛肉性偏温,鼠肉性平,雉鸡性温,鸽子性温热等。纳西族驯鹰人认为鼠肉是上乘的鹰食,其次为牛肉,用此两种鲜肉喂养调膘,已成为纳西养鹰人的常规。纳西族在养鹰过程中,若苍鹰状态出现异常,有经验的养鹰人会灵活运用朴素的中医辩证法,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施行论治。这些都是纳西族世代积累的喂养方法与手段,全凭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李实,丽江古城人氏,纳西族。业余时间喜欢架鹰牵狗。丽江市纳西族驯鹰习俗传承人、丽江市鹰猎文化基金会秘书长、丽江市三江并流自然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执行主编和万花责任编辑和秀成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