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二讲让鲁迅念念不忘 [复制链接]

1#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二讲

让鲁迅念念不忘的上古奇书《山海经》(上)

讲中国神话,不能不提到《山海经》。

年,对四十六岁的鲁迅来说,是颇为艰难的一年。这一年的上半年,医院避难,下半年,他因为支持学生运动受到北洋政府通缉。不得已,鲁迅只好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他又继续南下到广东做中山大学的教授。这一年,鲁迅惆怅满怀,陆续写了十余篇回忆性的散文。其中,他在一篇《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中深情回忆了自己家的女工阿长为自己寻觅《山海经》的经过。

鲁迅从一个远房的叔祖那里得知了有《山海经》这样一本书,“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鲁迅对这此心心念念,以至于一坐下就会回忆起绘图的《山海经》。后来,“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过了一段时间,阿长告假回家后的四五天,高兴又讨好地对鲁迅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幼年时期的迅哥难掩心中的激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鲁迅形容,“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而《山海经》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就在于它作为一座古代神话的宝库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

那是个珍禽异兽满山乱窜,远比人要多得多的年代。部落里的年轻农夫去青丘山采药或者新猎手外出打猎,忽然听到草丛中传来一阵婴儿的哭声,年轻人轻轻拨开草丛一看,草丛中并不是什么婴儿,而是一只体型娇小的九尾狐。年轻人大骇,一路奔跑,从青丘山跑到了杻阳山,迎面遇到一只白头红尾虎斑马面的神兽,年轻人一下纵上马背,飞也似地逃回了部落。部落里有人认出这种神马原来是鹿蜀,如果人们能将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可以使子孙昌盛。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把马皮剥下来,又把马肉架在篝火上烤熟了。

这就是魔幻的上古时代。“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由于年代久远,这本开中国神话先河的上古奇书本身却存在着诸多疑问。《山海经》版本众多,目前传世的包括《山经》5卷和《海经》13卷,总计18卷。其中,《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部,《海经》则有《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等共13部。各部的成书年代不一,作者不详,目前均已不可考。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著作,有着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神话学、宗教学和医学等学科价值,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山脉、水系、动植物矿藏、种族、风俗等有着重大意义。而《山海经》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以及书中最让人着迷之处,还是书中所记载的各种神话,作为一座古代神话宝库,《山海经》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在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中,称“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中国文学史》将神话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主要有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

《山海经》神话种类众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有天地山川日月等自然崇拜神话和人兽神灵法术等英雄崇拜神话。这些神话记载着远古先民的忧患意识、抗争精神和生命觉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经典神话

1.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山经》

再往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柘树。山上有一种鸟,形似乌鸦,脑袋上有花纹,嘴壳白色,脚爪红色,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如呼其名。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泳,淹死在海里再也没有回家,化身为精卫,经常用嘴口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头,想填没东海。漳水从此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精卫填海”与“夸父追日”是《山海经》中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也最感人。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名叫女娃,后来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从古至今,人们同情、钦佩、感念精卫的执着,称其为“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写诗来吟咏歌颂它,其中最有名是是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系列,其中之一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2.夸父追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乃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座山叫成都载天。有个人,以两条黄蛇为耳饰,手中拿着两条黄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影子,到达禺谷时,他喝干了黄河里的水,还没喝够,又想去喝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赶到大泽,就死在了路上。应龙杀了蚩尤以后,又杀了夸父,于是跑到南方去居住,所以南方多雨水。

关于夸父追日,《山海经》所记载的版本也不一样。《山海经·海外北经》上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日落之处;他口渴,想要喝水,就去黄河、渭水喝水。结果喝干了黄河、渭水,又往北去大湖里喝水。结果还没到大湖,在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

有人把夸父称为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陶渊明也对夸父钦佩不已,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中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3.刑天与帝争神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黄帝争权天下,黄帝砍下他的脑袋,把它埋在常羊山中。刑天便以双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嘴,挥舞着盾牌和大斧战斗。

自刑天被断首后,常羊山长期阴云郁结,青天不启,时时听到山谷中闷雷轰鸣。有人说那是被砍掉头颅的刑天不停地挥舞着武器,在与敌人作战。

刑天是一位具有悲剧英雄主义色彩的战神,关于他断首之前的身世,有人说他原是天山一头神兽,有人认为他本是华夏一族的无名大神,还有种说法认为刑天本是炎帝身边的近臣。后来炎黄大战,炎帝战败,退居南方。刑天便自己杀到天庭中,与黄帝决斗。

4.鲧窃息壤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泛滥,鲧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就偷了天帝可以自动生长的息壤来堵塞洪水。于是天帝命令祝融在羽郊把鲧杀了。鲧死后,从腹中生出了禹,于是天帝便命禹带人布下土地以安定天下。

后来,相传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人,便仍去治水,他经常让玄龟驮着息壤,哪里有洪水就把息壤撒向哪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天,怀有身孕的涂山氏便来看望大禹,结果发现大禹正化成一头黑熊,在河浪中跳跃,开凿轩辕山。涂山氏女眼见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只黑熊,惊慌逃奔。大禹闻声追赶,涂山氏女一直跑到嵩山下,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块大石。大禹再三呼应,石像的肚腹应声开启,一个男婴降生了。由于孩子启石而生,大禹便给他起名叫启。

二、创世神话

1.烛龙与鼓

烛龙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大荒北经》

西北海以外,赤水以北,有座章尾山。山上有位山神,人面蛇身,全身通红,眼睛又直又长,正中合成一条缝,他闭上双眼就是黑夜,睁开就是白天,他不吃不睡不呼吸,只以风雨为食。他能烛照昏暗之地,所以称作烛龙。

烛阴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山神名叫烛阴,他一睁眼,天下就成了白天;他一闭眼,就是黑夜;他吹口气,就是冬天;呼一口气,就是夏天。他不喝水,不吃东西,也不呼吸,他一呼吸,天下就会刮风,他身长一千里。烛阴居住在无晵国东边。他长着人脸,蛇身,浑身赤红,居住在钟山下。

烛龙、烛阴,也称烛九阴,是上古时期和盘古一样威力无穷的创世神,也有人推测他的原型是太阳。烛龙住在西北极寒无日之地,掌管钟山,照明于幽阴。烛龙呼吸吐纳皆关乎天象,掌管人间昼夜阴晴和四季轮回,能呼风唤雨。能用眼睛控制昼夜更替。传说烛龙人脸蛇身,口中衔烛,肤红似火,体长千里,头在钟山,尾巴却伸到了无晵国东部,像极了一条火龙。

钟山子鼓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左山右?)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山海经·西山经》

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是钟山,钟山山神的儿子叫鼓,他的外貌是人面龙身,曾与钦?在昆仑山南面杀死天神葆江,天帝因此将他们诛杀在钟山东面的(左山右?)崖。钦?化为一只大鹗,状如大雕,黑色斑纹,脑袋白色,红嘴、虎爪,叫声如晨鹄鸣叫,它一出现,就会发生战争;鼓化为鵕鸟,形如鹞鹰,红足。直嘴,黄色斑纹、白头,叫声如同鸿鹄鸣叫,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旱灾。

鼓,又名夷鼓,是烛龙之子,命运凄惨。也有说法认为鼓就是窫窳,将鼓和窫窳的故事合起来,大致是烛龙之子鼓不忍人间的生死轮回,便在钦?帮助下,从天神葆江处盗取了不死仙药,结果失手杀死葆江。烛龙让鼓躲在钟山密林里,天帝听后大怒,将鼓杀死在钟山之东的瑶崖。鼓死后,烛龙悲痛过度,天帝于心不忍,便请灵山巫祖巫咸用不死药救活了鼓。结果鼓心有怨气,变成了龙头猫身的怪兽,专门食人。天帝无奈,便命后羿将其射杀。

2.西王母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西山经》

再往西北三百五十里,叫玉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形状如人,豹尾、虎齿,善于长啸,蓬发,头戴玉胜,是掌管灾祸五刑残杀之神。

西王母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一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以南,流沙边上,赤水后面,黑水前面,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丘。有一位神仙,人面虎身,有花纹有尾巴,尾巴上都是白色斑点,住在昆仑山上。山下有弱水汇聚的深渊环绕,深渊外面有座炎火山,投进去东西就会燃烧。有一个人头上戴着玉胜,虎齿,有豹尾,住在洞穴里,名叫西王母。这座山什么东西都有。

昆仑丘是上古神话中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与今天的昆仑山不同。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上。昆仑山上长着不死树,天帝就在帝之下都昆仑复活了窫窳。昆仑山上除了昆仑神,名气最大的主神就是西王母,她掌控着昆仑山上的不死树和不死药。

3.女娲之肠十人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十位神人,他们是由女娲肠子变成的神,居住在称为栗广的原野上,紧挨着道路。

关于这段文字,史家多有争议。有人认为,女娲之肠属于生殖崇拜,而“肠”正是女性生殖功能的象征。古人认为肠中有腹,腹有子宫。一肠生十神,正呼应了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人认为这段文字原文有脱落,也有人认为女娲之肠十人就是灵山十巫。

灵山十巫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座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等十位巫师,从这里上到天庭,或下至世间,山中生长着各种药物。

灵山十巫擅长医药及占卜,代表着中国最古老的巫术文化。中国神话学家袁珂怀疑灵山就是巫山。因为灵的繁体字下面本就是巫字。后来,灵山十巫成为巴蜀地区众多种族部落的先祖,并成为中国巫师的祖师,影响深远。

未完待续……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二讲

让鲁迅念念不忘的上古奇书《山海经》(下)

敬请期待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袁珂

《上古神话演义(全四卷)》钟毓龙

《陪孩子读山海经(全4册)》徐客

给孩子写文学史的木鱼君

给孩子们一束照亮文学的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