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汉中在路上广告招商信息..........
信仰禁忌
这是一种精神民俗,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宗教、信仰、巫术、占卜、预兆及各种语言禁忌,完全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当我们从宏观研究去考察精神民俗的种种表现形式时,常常会发现它们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发生密切的联系,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即物质和社会民俗中表现出的精神民俗特色。
傩除
居住在秦巴山区的山民,每年秋种结束进入冬闲季节,便陆续举办“庆坛”活动。庆坛是一种驱鬼逐疫的祭仪,也称“傩除”。最初常在古庙会期间举行,旨在以傩舞娱神,祈祷神明开恩,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种庙祭仪式由于庙堂狭小,秩序混乱,常发生纠纷,不得不逐渐转为以院落为单位的家傩活动。
庆坛主要是为坛神歌功颂德。供奉坛神是山民的传统,凡有神龛的人家都有坛神的位置。但坛神不坐正堂,多在神龛下的墙壁上掏个小窑洞(高约三尺,宽约二尺,深则尺许),这就是它的全部地盘。坛神有泥塑的,也有木雕的,身着五彩服装,显得小巧玲珑,形象滑稽可笑。两手撑地,双足朝上,并不端坐,山民们惯称“翻坛神”。体态虽小,却好淫乐,善施邪法捉弄凡人,常使对方哭笑不得。这个名副其实的“小神”,自然不配坐正堂享用香火。所以,有些人家也就因陋就简,编个小竹篓将它装进置放于门后,被称为“兜兜神”。
图源网络
大凡举办庆坛的人家,一般出于四种原因:①庆坛还愿。家里大小人患病久治不愈,祈祷坛神保佑。一旦病愈庆坛酬神;②缺乏子嗣人家偶然添喜生子,唯恐婴儿关煞重,不易抚养,祈祷坛神保佑。后见孩子茁壮成长,庆坛谢恩;③连年遭天旱、冰雹、水患之灾,庄稼、人畜遭殃,向坛神诉苦。若翌年风调雨顺,血谷丰稔,必庆坛大贺;④有些偶遭横祸,家道不顺,便认为妖邪作怪,以庆坛驱鬼、禳灾避祸。
庆坛时间有“三年小庆、五年大庆”之说。除偶发事件需要举办,可不择季节时日,一般都在冬腊月进行,三日内结束全部活动。头一天起坛(请神),第二天庆坛(酬神),第三天收坛(送神)。其仪式比较隆重,须在院子里搭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彩棚,摆好桌椅,准备丰盛祭品。坛师班子由九至十三人组成。起坛之日由掌坛师(端公头子)主持,主人言听计从。活动场地棚内为主,也可进入堂屋参拜列祖列宗。棚内供奉黄纸写成的镇坛祖师、骊山老母、当方土地、黑虎灵官等诸神牌位,坛神居中,面前陈列剔毛的猪、羊、鸡和其它果品。高香大蜡昼夜不熄,围观者云集院内,谈笑声此起彼伏。
开坛先念请神经,第二天专诵经典咒章,禳除灾殃凶煞,第三日再念送神经咒,功果告成。这三个部分实际上都是宗教仪式与戏曲歌舞的穿插表演。名目有开路、扫坛、宣仪、发功曹、玩仙娘、操练兵马、散财、了愿、送圣等等。各项表演均以“殿”为单位,顺序是大郎殿、二郎殿、云霄殿、岳王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消殿,加上起坛、收坛、共有十个独立部分。
据《城固县志》载,庆坛历史悠久,汉中各县均有,只是大同小异:“凡居宅皆供有坛神者,在堂之隅。每岁或间岁酿酒杀牲宴普歌舞者至家醮禳,跳跃如演戏状,曰庆坛。各地相近耳。”《光绪·城固乡土志》又说:“每岁冬起至腊月底,凡许愿心或事业如意的富有之家,即请端公来家祀神。端公着戏衣,戴面具,载歌载舞,曰跳神,并佐以锣鼓铙钹,法事三日。赛神之家门贴红联,招宴亲友。”此俗至今尚未绝迹,城固南北二山的石马、桃源、中坪、八角一带,偶而还有请端公驱邪治病的活动,但规模很小,且多在夜间举行。
下期预告:秦巴风土——信仰禁忌:安神谢土
汉中市在路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做汉中形象的传播者
我们一直在路上.....
影院广告
户外广告
新媒体广告
旅游宣传
宣传片制作
业务合作:
旅游
投稿邮箱:auld.langsy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