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乞巧图中的七夕习俗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huanzhetiandi/xinqinggushi/m/40978.html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任颐《乞巧图》

仇英《乞巧图》(局部)

七夕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被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在中国古代,七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女子学女红、秀智巧、比才艺的日子。我们可从古代的《乞巧图》中领略古人的七夕习俗。

拜月学巧

明代画家郭诩的《乞巧图》描绘的是拜月学巧的情景。拜月即是拜织女。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在七夕拜织女呢?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要在鹊桥与牛郎相会,此时,人们才能见到她,设香案祭拜,请求传授女工技艺。古时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红。女红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针线活”。男子择妻的标准,也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郭诩,字仁宏,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他的山水画风格豪放,人物画清细柔和,花鸟画情趣盎然,其画风在明中期独具风格。郭诩的《乞巧图》,采用白描手法,运笔如行云流水,背景是几株翠竹生机盎然,耸立一块嶙峋怪石,一轮明月悬挂夜空中,若隐若现。此景应为一富家后花园。画面上的三个女子,靠右面的女主人脸部用笔轻细柔和,形象端庄秀美,温和大方,后面紧紧跟随的两位应为仆人,手端拜月乞巧的工具。最右面是一个几桌,上面放有香炉等物件。右下角有“清狂郭诩”之题款,钤印“郭仁弘私印”。画面上还盖有几方鉴藏印,可见此画得到不少人收藏鉴赏。

古代拜织女大多是少女、少妇们,一个有威望的女子牵头,邀上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团拜织女。七月初七这天,要斋戒一天,沐浴净身,到了晚上,都来到主办人的家里,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大家在案前焚香礼拜,许愿:“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祭拜完毕,再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家长里短地闲聊,交流针线活。清代诗人蔡云有诗曰:“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穿针比巧

明代画家仇英的《乞巧图》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宫中七夕时的各种祈祝、乞巧活动。仇英,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尤擅画仕女,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画坛之杰出者。此幅《乞巧图》,纸本,水墨画。纵27.9厘米,横.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场面华丽,人物众多,细节繁复。画中表现的七夕之夜,月光融融,清辉尽洒,园中树木苍翠,怪石嶙峋,烛火通明。画卷类似连续画,全面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风俗情景及过程。画卷首部是宫女们上灯、烧水、执壶、捧盘,准备着茶点花果,忙得不亦乐乎。屏风前的嫔妃们两三人聚在一起,或看书写字,或窃窃私语,或静坐遐思。宫女簇拥着嫔妃,缓缓向乞巧现场而行。宫女们有的抬供桌,有的端贡品以及莲蓬、瓜果、器皿。画卷的尾部是嫔妃们举行乞巧活动的现场,人物共分为两群,神态各异,神情专注,沉浸在秋凉夜静的气氛中。所画人物清雅,女子发丝,着墨细匀,衣褶线条流畅,饰纹刻画细致,佩环飘动,其中有一组画面表现的是穿针比巧习俗。

此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是输家,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清代诗人吴曼云有诗描述道:“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投针验巧

清末画家任颐的《乞巧图》描绘的是七夕的又一民俗:投针验巧。任颐,初名润,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清末著名画家。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这幅《乞巧图》描绘的是妇女“投针验巧”的情形,一个石案上放着一个水盆,5个女子或立或坐围在周围,从神态看有些紧张、焦虑,都期盼着自己脱颖而出。右边两个女子看来是仆人,手里端着奖品,以便奖给获胜者。

投针验巧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即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在七月六日,把一个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鸳鸯水”,“鸳鸯水”是指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把河水和井水混合。露天过夜,第二天,再晒一上午,通过阳光的照射,水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到了下午,取出缝衣针轻轻地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针影。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便是胜者;如果针影是笔直的一条线,就是败者。《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郑学富(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