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号称三百年来唯一人的陈寅恪,为什么极力 [复制链接]

1#
<

原创看鉴君看鉴

“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有很多。”著名画家吴冠中如是说。《瑶池》吴冠中

现在,你在某宝、某东上搜索“书画”两字,排名前三位的永远是大红大绿山水画,它们寓意吉祥,有着诸如“鸿运当头”、“紫气东来”、“旭日东升”一类的名字。

这类画的买家多是经商人士和许多喜欢但并不懂中式装修的人家,他们都希望能够凭借自己背后的“靠山”财源广进,也能避免“背水一战”。

不信的话你可以偷偷看一眼领导的办公室,多数不会让你失望的。

所以,不知从何时起,这花红柳绿的山水画就成为了国人艺术审美的代名词。

有人会说,对于绘画,对于艺术,国人的审美原本就如此吧。

当然不是!

你去故宫博物院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读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品品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那时候你才会知道这些流传千古的古画,才应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代名词,它们承载着华夏民族上千年的绘画美学。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山水画

山水画最早脱离人物画成为独立的画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礼崩乐坏、政权更迭、时局混乱,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在乱世的夹缝中生存,苦不堪言,无奈中躲避到山林深处,隐居避世。

《竹林七贤》傅抱石

刘宋时期的宗炳曾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不愿“于王门折腰为吏”,遍游山川,又恐自己“老病俱至”,将自己游历过景物写于壁上,以供自己“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这就是中国画的最初形态,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在这之后,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抒发性情的载体,表达着他们对祖国山河的赤诚热爱,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很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宋徽宗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了。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在很多人看来,设色艳丽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一幅大宋的江山社稷图,展现着北宋王朝的大国骄傲:大好河山,源远流长,锦绣常在,千里山河依旧。

但实际上,它也在描绘着画家心中的山川自然:青绿山水中有着村庄,人们在其中钓鱼、耕织、采桑、嬉戏,和谐平静,安宁美好,抒发着对天真自然的热爱,实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山水画的传世之作还有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昭道以唐玄宗“安史之乱”逃离到四川为蓝本创作的《明皇幸蜀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等,数不胜数。

《溪山行旅图》范宽

山水画在宋代发展到鼎盛,先后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影响深远。

《清平乐》凉凉背后大火的宋画

“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正午阳光最近推出了宋代古装剧《清平乐》,这部剧虽然有着明星的加持、优质的服化及道具,却也拦不住口碑断崖式的跌落,高开低走,剧未结束,但一首《凉凉》已然唱响。

作为一部偶像剧,让人诟病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是男、女主角王凯、江疏影的人气也无法拯救的。

但该剧却意外受到了历史剧和艺术爱好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