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唯美做织绣,唯情做嫁衣孙亮和他的又 [复制链接]

1#
孙亮讲述他的收藏故事。“又见·百苗衣妆”的藏品。今年9月,位于贵阳市板桥艺术村的“又见·百苗衣妆”私人博物馆终于初具规模,馆内收藏了孙亮和妻子兰泽湘走遍贵州山山水水收罗的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蜡染和日用品,这是他们毕生的珍藏,其中以苗族服饰为主,这些藏品大多制作于民国或晚清时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两年前妻子兰泽湘突然患病去世,她生前的愿望是建个博物馆把自己收藏的这些宝贝集中展示出来。儿子兰原为了完成母亲这个心愿,两年来,他心心念念奔走各地,想寻一处合适的地方开设博物馆,最终选择了位于花溪的板桥艺术村,一年来的整理、装修,“又见·百衣苗妆”博物馆即将开馆。博物馆内多件藏品记录了孙亮和妻子兰泽湘30多年的收藏足迹,拿起任何一件藏品,孙亮都可以说出一段故事。随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兰原担心有一天这些记忆会消失,尤其是母亲的去世,让他觉得着手记录整理父亲的口述史必须提上日程。目前,“又见·百苗衣妆”博物馆正在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每周会来这里听孙亮讲述藏品的故事。两个月的工资收了一件苗装贵州苗族服饰积淀着苗族远古的历史,是技艺与文化的珠联璧合。精湛的技艺令人称奇叫绝,蕴含的文化符号叫人着迷。苗族妇女们用针用线用织机,用情感去传承不朽的民族文化,执着地表达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走过那么多地方,年近七旬的孙亮认为,黔东南的苗族是最值得沉淀下来研究的,这里生活的苗族支系庞大,也许隔一条河、一座山,穿衣打扮、生活习俗就不一样。尤其是服装,以繁复精美的花样纹饰,夺目的色彩,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雷山、丹寨、黎平、台江等地虽然相距不远,但苗装的式样和绣法花纹完全不一样。就算在台江地区,城关和周边村子的苗族服饰绣法都会有区别。可以说是山山不同,寨寨有别。据他介绍,贵州苗族服饰的装饰技艺,常见有刺绣、挑花、蜡染和织锦四大类别,其中的刺绣,又含平绣、辫绣、缠绣、结籽绣、破线绣、皱绣、堆绣、锡绣、锁绣、贴花绣、茧片绣等十多种。挑花常见平挑和十字挑。蜡染常见彩染和素染。织锦可由几十种不同形制的织机编织出千姿百态的锦纹,用于腰带、头帕、围腰和衣裙等。当年孙亮就是这样掉进苗装的坑里了,并且沉迷其中直到今天。孙亮回忆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和妻子兰泽湘一起去黔东南收集苗装的情形,那时刚刚开放,但在偏远的黔东南地区已经能碰到来收藏苗装的外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最多,施洞、雷山、台江一带我每次去都可以遇到。外国人比我们有钱,遇到好东西他们舍得出钱,但那时候村民们拿出来卖的不多。”孙亮记得自己每次去施洞都是住在一个招待所里,时间久了,附近的村民知道这个来自贵阳艺术学校的老师对老苗装感兴趣,会带着东西来找他,“有一次,我碰见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苗装,应该是清末的,一看就喜欢得不得了,村民要80元,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40多元,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就买下来了。不过,像这样很价高的也不多见,大多数时候,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收罗到很精美的服饰。”孙亮说。“九十年代后,市面上好东西开始渐渐多了,到九十年代中期,遇到好东西就要开始抢了。我记得当时下乡经常碰到一个姓王的台湾人,他抱怨说:施洞的苗装就是孙老师炒起来的。因为我不爱还价嘛,遇到好东西,合眼缘的,就马上出手买下。”那时候,孙亮和妻子主要在台江,施洞一带转悠,收了很多盛装的大苗装,他说:“施洞苗装漂亮又精致,破线秀很美,叫人实在忍不住。”到年后,施洞好的苗装已经开价上万元了,孙亮感叹,再也买不起了。“收了这么多东西,也卖出去不少,毕竟我们不是有钱的藏家。到后来,我发现,手里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曾有个英国藏家经常在我这里买藏品,前后大概卖了35件东西给他,其中大部分是孤品,卖给他了,我手上都没有了。后来我就对兰原妈妈说,不能再卖了,自己留起。”孙亮曾收了20副黎平侗族的背带,逐渐都卖掉了,因为觉得还可以找到,但卖完后再没碰见了,说起此事,他很后悔,“应该给自己留几副的。”孙亮感叹,现在好东西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国庆节前夕,他又下乡转悠了一趟,碰到一对晚清时期的绣片,喊价元,他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太贵了,这个东西在九十年代,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孙亮说。雷山、施洞苗装最具代表性过去,雷山的苗装不太受追捧,因为价格比较低,外面的藏家觉得价低不是好东西,孙亮因此捡漏不少。他总结了雷山苗装的特点:衣服惯用手织平布,不浆,颜色是介于蓝色和黑色之间,手感比较粗糙。衣服上的绣片是红底绿花,但有极少部分例外。衣服是对襟式,衣服的门襟是一条长长的手织斜山字纹挑花绣。雷山分上河,下河(以清水江为界),上游的苗装后背缝缀了一片绣片。在刺绣上,雷山苗装的绣法几乎囊括了黔东南地区苗装绣法,平绣、辫绣、打籽绣、双针绣、破线绣、锡绣等等都有,可以说雷山的苗装是苗装刺绣的集大成者。这些苗装上的绣片,绣线清晰,纹路肌理感很强,立体感突出。而且雷山苗装的花纹繁复,每件苗装的花纹都不相同,充分展示了绣娘们在绣这些嫁衣、盛装时的创作性和想象力。有花鸟、小动物、各种吉祥物,还有她们自己创造的形象。这些绣片点缀出来的盛装颜色鲜明,活泼清新,和施洞的雍容华贵风、台江的凝重庄严风截然不同。谈及施洞的苗装,孙亮说,九十年代中期后,施洞的苗装价格一直在涨,有个藏家曾感叹,股票都有涨有跌,只有施洞的苗装只涨不跌。施洞的苗装绣法主要有三种,破线绣、数纱绣和平绣。其中破线绣是将一根丝线十六分,绣之前,还要在皂角仁上拉一道去毛躁,再开始绣。多采用黑底红花,衣服的布料是手织的斗纹布,经过织、浆、捶、染等工序,手感细腻。衣服是斜抄式的,与雷山的完全不同。下装的裙子一般用牛皮布,很挺括、厚实。除了衣服上的绣片,施洞的苗装还有一件围腰,这个围腰上也绣满了各种花纹、图案。在施洞地区,一般住在山上的苗族,绣的动物比较多,住在水边的苗族,绣的鱼比较多。图案上,以大花、块花、碎花为主。施洞的苗衣,绣了很多人物,这是它最大的特色,孙亮说:“据当地人给我讲,有三个人物比较有特色,一个是戊茂锡(音译),在当地人口中,他是无所不能的,绣片上戊茂锡,有打伞的,有提刀的,有扛枪的,背上插着令旗,有的绣片上,他还背着娃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另一个是骑在龙身上的少年,相传早年间巴拉河闹水灾,原因是有一条龙在作祟,一个少年挺身而出降服了巨龙,平息了灾难,苗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形象绣在了衣服上。第三个是一组群像,绣的是一群骑马的清兵在追赶刺杀苗人,这个图案的来源是什么,至今我还不清楚,但我有一张这样的绣片。”孙亮介绍到。老嫁衣里寄托着情感去黔东南的次数多了,孙亮也结交了不少苗族朋友,每次去收苗族,孙亮和妻子都听他们摆摆故事,说说衣服的来历,绣片上的图案是个什么含义……听得多了,孙亮对苗族文化越来越有兴趣,那些服饰花纹,织染绣中潜藏的文化记忆是如此的神秘莫测,可以说几乎每种纹样,无不深深蕴含苗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阐释、对信仰的虔诚。博物馆的前言里,孙亮写了这样一段话:“历史的她们无一点浮躁、虚伪,仅仅是唯美做织绣,唯情做嫁衣,或五彩斑斓个性张扬为起舞者倾吐,或华贵雍容厚重深沉为心爱人吟哦……她们是鸿篇巨制无字文化的典籍。”在孙亮看来,现在很多新苗装的手工毛躁,粗劣。过去的苗族绣娘是唯美唯情做嫁衣,每一件嫁衣每一件盛装都倾注了她们感情和心血。这样的一件衣服是要穿一辈子,也要留传给下一代的,“新旧绣工,在刺绣时,脑子里想的完全不同。新绣工想,绣完这些东西,我能得元;而旧绣工想,这是为我将要出生的孩子绣的,绣好的这件新衣将来是要做为自己的嫁衣。想法决定做法,所以,她们绣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一样。”孙亮说。一件精美的苗装要四五年才能完成,绣娘们绣盛装有几个时间不绣:春秋天不绣,因为春种秋收,农忙没时间。冬天也不绣,因为冬天手容易开裂,粗糙。黄昏以后也不绣,因为看不清。这样算下来,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时间安安静静,全心全意来做衣裳,所以这样一件衣服要完工往往要花费四五年的时间。因此,这些苗装只有在婚嫁时,在节日时才会穿上。但这也正是很多人喜欢老苗装的缘由。老苗装虽然历经岁月侵蚀变得很老旧,但细密的一笔一划、一针一线里,寄托着绣娘的心情,渗透着当年生活的讲究和从容。文:蓝岚图:朱艺嘉来源:贵州都市报编辑:张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