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讲解丝绸普通发展的练漂印染工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在这一时代,练漂印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起前代成熟很多。染色和漂白已经成功地区分出来。根据《太平御览》记载,战国时期的漂白技术分为水漂和浸练,到了秦汉时期,则发展成为了煮练和捣练。沸水快煮,木杵绞丝,大大提高了漂白和脱胶的速度,丝绸手感细腻、光洁如玉,质地上乘。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的染色物来看,当时的颜色已经达到二十种以上。经过千年的风霜,仍然光洁如新。对于丝绸的上色,多用的是化学方法。例如汉代染黑色就是用一块铁板,放置在阴暗处,表面上洒上浓度适中的盐水,再放入醋缸,浸泡三个月左右,形成硫酸铁,这种成分对丝绸织品的损伤比较轻,着色度较高,是理想的染色剂。这一时期,还新增了很多化学染料,如绢云母、石墨、朱砂、西域胡粉。
除了化学染料外,还有一些植物染料,如产于西北的红蓝花可以用来着染红色,茜草可以用来着染黄色。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丝绸织品的种类和名目均更加丰富,根据《汉书》中的记载,各类丝织品的名称多达数百种。根据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以丝为偏旁命名的文字有几十种,以颜色命名的文字也有十几种。(四)丰富多样的丝织品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时期,各诸侯间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丝绸产品已不再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逐渐普及到了民间。因此,织、绣、染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为汉代大规模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战国时,丝绸的纹样已突破了商周时期几何纹的单一局面,表现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生动、写实和大型化。商周时期的神秘、简约和古朴的风格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蟠龙凤纹。这时的纹样已不再注重其原始图腾、巫术宗教的含义,纹样穿插、盘叠,或数个动物合体,或植物体共生,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由于当时织和绣表现纹样的技术相差较大,浪漫主义风格在织、绣上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丝织上主要采用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刺绣则表现以龙凤为主题的动物图案。马山楚墓中出土的大量龙凤纹是当时龙凤艺术的集中表现。到了秦汉时期,丝织品的种类更加齐备,花样更加丰富。汉代的丝织品数目繁多,但是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年出土的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十五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香囊和巾、袱外,还有四十六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
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一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几乎代表了汉代丝织业的最高水平。此外,在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区,也有大量的精美丝绸织物出土。按照丝织品的工艺和组织来分,大致可以分为绢、绮、锦三大类,每一类也可以分为多种。战国秦汉时期,这三种丝织品花色更加精美,纹理更加清晰,花样更加丰富。图案也从原有的简单几何图形演变成了山水、花鸟、云气等综合纹理。再配以文字,相互穿插,变换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说文》对绢的解释是这样的:“缯如麦绢者。从纟,肙声。谓粗厚之丝为之。”基本符合汉代绢类特点。汉代的绢类织物为平纹组织,质地轻薄,坚韧挺括平整,一般常见的有天香绢、筛绢等。天香绢的缎花容易起毛,不宜多洗,不适宜平民使用,多为贵族的奢侈品。
马王堆汉墓3号墓就出土了大量做工精美的绢类产品。丝织品上的精美图案绢的一种衍生材料纱以其结构稀疏、易于透气得到了汉代官员的推崇。根据《汉书》记载,汉代的官员头上的帽子都是用纱制成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部分官服,经过复原之后,证实就是《汉书》中提到的漆缅冠,表面涂上黑漆,纱料坚韧挺亮,威严而不失华贵,耐用不易变形,为后世历代官员推崇,百姓习惯称之为“乌纱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丝棉袍绮是平纹为地,斜起花纹的提花织物。绮在汉代是很有影响力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在《汉书·序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在于绮襦纨绔之间。”汉代的绮物照前代比较,颜色上由单一的一种,变成了多变的“七彩汉绮”。花纹上也变为了两根组成斜纹的长线经丝,中间夹杂着一上一下的平纹经丝。纬线没有明显的变化。这样的构造不但能突出花鸟、山水的色彩变化,突出立体感,也不会影响织物整体的外观。在马王堆汉墓和甘肃等地区均出土了绘有民族特色图案的精美丝织品,造型别致,风格独特。
锦是经丝和纬丝经过多重织造构成的极其精美的丝织品。《说文》中对汉锦做出了这样的记载:“锦,襄邑织文。朱骏声按,染丝织成文章也。汉襄邑县贡织文。”秦汉时期的织锦是以两色以上的经丝交替编织换层来显示花纹的,《汉书》中称为“经锦”。战国、秦汉流行以二色或三色经轮流显花的经锦,包括局部饰以挂经的挂锦、具有立体效果的凸花锦和绒锦。年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的东汉“万年如意锦”,使用绛、白、绛紫、淡蓝、油绿五色,通幅分成十二个色条,就是汉代典型的经锦。著名的“四大名锦”(南京云锦、杭州织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之一的成都蜀锦就是典型的经锦代表。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的彩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蜀锦兴起于汉代,早期经锦为主。西汉时,蜀锦品种、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全国。
《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唐代蜀锦保存到现代的有团花纹锦、赤狮凤纹蜀江锦等多种,其图案有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斗羊、翔凤、游鳞等。在马王堆汉墓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起绒锦,其立体感强烈的花色和精巧别致的样式是对传统织锦的创新与突破。织锦作为丝绸织造技术的最高表现,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传入了中亚、波斯、阿拉伯、爱琴海以及地中海沿岸的西欧国家。把东方的精美丝品和先进文化带入了西方社会,以罗马为首的西方国家竞相追捧,成为上流社会的必备奢侈品,为了得到丝绸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织锦与同样原产于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文明强盛的象征。
好了,今天就为大家讲到这里吧,喜欢的朋友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