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关于速冻食品行业的霸主之争,是由一颗小小的汤圆引起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火的词莫过于“下海经商”,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现状投身于蓝海,造就了无数的财富拥有者。
而这个时候的河南,正在经历哪些变化呢?河南从古至今都拥有绝对性的战略资源优势,古语有“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这个中原就是指今天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让河南稳坐产粮冠军的宝座。
中国每10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于河南,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用的是河南面粉。除了资源优势富足以外,河南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发达,这也为后来的冷链运输提供了契机。
年1月,陈泽民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父亲是一名炮兵技术员,在陈泽民8岁之前一直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没有固定居所。后来定居河南郑州之后,才算是真正扎根了。年,37岁的陈泽民已经医院副院长了,看似光鲜的职位,实际一个月工资只有一百多点,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陈泽民毅然决然决定拼一把,那就下海经商!
年,43岁的陈泽民向邻居借了元购买了冰淇淋机,正式踏上了创业这条路。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善借势,颇有经商头脑的陈泽民,在一年后更是打破了季节限制,将设备不断改进,技术不断精进,最终第一颗速冻汤圆诞生了。
在三全汤圆成熟发展了7年之后,年,29岁的李伟才刚刚投入到速冻汤圆生意之中。这个做过公务员、记者、先后卖过芝麻糊、当过和路雪冰淇淋总经销的初生牛犊,在29岁这年决定做汤圆生意。他的身上带有创业者的乐观和自信,并且无所畏惧,他可能都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他能从虎口夺食,挑战速冻食品行业的巨头。
陈泽民给自己的企业取名三全,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来的,记者出身的李伟给自己的企业取名则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一方面是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另一方面也在汤圆上寄予了团圆的美好思念之情。
—年期间,三全在陈泽民的管理下发展如日中天,是当时中国速冻食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汤圆研发的第二年,陈泽明就建成了我国当时第一条自动化汤圆生产线,全自动化生产让汤圆的日产量从原来的2吨提高为20吨,后来更是提高到日产量30吨,专业量化的生产技术,令陈泽明的汤圆王国日益壮大,他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商业大亨。
当三全发展已经产值过亿,如日中天的时候,李伟在做些什么呢?他将思念的厂房就建在了三全的对面,甚至还和陈泽民的大儿子陈南结成了朋友,怎么看都像是三全的跟随者。
在当时速冻行业遍地开花的郑州,竞争者众多,没有技术,没有销售渠道的李伟很难分得市场一杯羹。
艰难的困境在年迎来了一次转变,新闻系出身的李伟,深谙营销之道,他一掷千金,在《大河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谁是最会做汤圆的人,我们给他50万。
这则重金广告不仅真的帮李伟招到了能人,更是一下子打开了思念品牌的名声。
也就是在这一年,思念推出了仅重10克的玉珍珠、黑珍珠系列,更为创新且有特色的小汤圆让思念在全国市场上一炮而响。创新带来的红利就是如此直观,思念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多万元,净利润实现余万。
创新给思念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李伟乘胜追击,又相继推出了小小珍珠汤圆和灌汤水饺,颇受欢迎和好评,思念迅速在速冻行业站稳了脚跟。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看着曾经跟在身后亦步亦趋的思念迅速崛起,成为行业中的一匹黑马,三全明显急了,他迅速投入到了更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上,年,三全建立了我国国内第一条大规模速冻汤圆自动化流水线。
企业最辉煌的也是最危险的,当三全成为速冻行业的领导者,他的前方就是无人区,没有向导和路牌,甚至没有任何光亮,只能由掌舵人陈泽民带着团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
年之后,思念和三全的斗争开始进入了新赛道,李伟更是年少轻狂喊出“3年之内赶超三全”的口号,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思念凭借着创新带来的红利,发展到已经令人咋舌的地步。
面对逼得愈加紧迫的思念,三全终于发起了全面反击,年之后,三全相继推出了灌汤水饺和三全凌粽子等新品,摆脱了产品单一的桎梏,三全终于扳回了一局。
年,三全设立了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汤圆当作科研工作看待,陈泽民的做法让人看到了他的专心与专注。
年,三全成为速冻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三全的这几个大步一跨,将紧随其后的思念甩出了一段距离,思念不像之前穷追不舍了,而是转而进军快餐业和房地产行业,虽然李伟被很多人批评为“做事不专一”“想一出是一出”,但是人家根本就不care!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旦稍稍偏移做食品的初衷,本心不在,就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思念病菌门事件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年七月绝对是一个令思念应该重点反思的日子,思念的三鲜水饺被检出含病原菌,这个病菌甚至可引发肺炎甚至是败血病。在这桩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思念没有按照常理出门解释和担责,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