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年生,又名马三保、三宝太监。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郑和自永乐三年(年)至宣德八年(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带回来许多奇珍异宝,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可是,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呢?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说白了,就是两点,寻找惠帝和展现国威。首先,便是寻找惠帝朱允炆。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损害了诸藩王的根本利益,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建文四年(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然而在皇宫沦陷时,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经济强盛,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是,惠帝朱允炆始终是正统,朱棣一天没找到朱允炆便是一天不得安心。其次,朱棣为了让政权更加稳固,派遣郑和下西洋,以此来展现大明朝国威,让万国来朝,“宣德化以柔远人”。此外,朱棣登基时明朝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经济国力空前,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而中国不能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郑和船队
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底带回来些什么宝贝呢?
当时,并没有真正流通的硬货币,郑和与西洋国家的贸易主要是采取传统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比如柬埔寨百姓喜欢中国的青瓷盘碗和纻丝绫绢,他们用黄金交换;爪哇百姓喜欢青瓷、麝香、销金物饰和纻丝、烧珠等物,他们就用铜钱交换;锡兰国对中国的麝香、纻丝、色绢、青瓷、铜钱、樟脑特别喜欢,他们就用宝石珍珠交换;阿拉伯阿曼半岛的祖法儿国王非常青睐中国的纻丝和瓷器,他们就用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等物与郑和的船队交换。郑和船队回到中国时载满了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等奢侈品。
珍珠宝石有多少呢?郑和所带回的宝贝,除了一小部分变卖得银后用于国家建设和正常开销,大部分大部分宝贝去了皇家“内库”也就是皇帝家的小金库。史料记载明仁宗朱高炽上位后,非常宠爱他的第九子朱瞻垍,将内库的财宝大量赏赐了他的第九子(梁王),而梁王无后,死后这些财宝基本全部陪葬在了他的墓里。年梁王墓在湖北出土,据统计:墓内出土的各类器物共计余件,陪葬品镶嵌的珠宝有18种,约多粒,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猫眼、东陵石、珍珠、水晶和绿松石等,红宝石粒、蓝宝石粒、祖母绿50粒、金银、玉石、陶瓷等器物共计余件,用金量高达16公斤,用玉量14公斤……可以想象郑和当时带回的财宝质量上乘和数量繁多,然而这些在当时基本存在于各大王公贵族手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依然是奢侈品,所以有人评价说郑和带回来的东西“于国无益”。
此外,郑和还从西洋带回了许多珍稀动物,如大象、麒麟(长颈鹿)等,并做《瑞应麒麟图》存世。
瑞应麒麟图
诚如上图所画,麻林国国王送给郑和“基林”兽,由于“基林”和“麒麟”音近,而且长颈鹿长相极像中国民间传说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国民对长颈鹿知之甚少,所以大家一致认定,麻林国国王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
郑和从西洋带回来最多的,还属苏木和胡椒。以胡椒为例,《瀛涯胜览》里记载永乐年间苏门答刺国的胡椒斤卖银一两,《东西洋考》里记载三佛齐胡椒每斤卖0.01两,郑和收购来运到中国后,则以每斤10—20两的价格卖出,价格翻了千倍,结果导致胡椒比银子还值钱。甚至当时明朝政府以胡椒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回了多少胡椒?要知道每次下西洋郑和都会带回大量的胡椒,导致当时的胡椒“充溢库市”,而这些胡椒一直到成化七年(年)才用完,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时人评价为“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
毫无疑问,郑和在中国航海史和对外开放交往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先驱性的意义。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更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留下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