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态剑鸻大杓鹬现身,保山青华海鸟类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49431.html
近日保山青华海湿地公园飞来“新朋友”经专家鉴定发现新增记录鸟类13种其中7种为保山新纪录

点击高清大图

跟随小布认识一下

这些可爱的“新朋友”

01剑鸻

Charadriushiaticula

剑鸻为小型涉禽,体长19厘米左右。黑色的前顶冠上无白色饰纹,腿橘黄色,飞行时翼上具明显白色横纹。成鸟的黑色斑纹在亚成鸟为褐色,嘴全黑,腿黄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黄色。

▲剑鸻钱文年9月16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分布繁殖于加拿大、格陵兰及古北界的北极区;冬季南移至南欧,非洲及中东。迷鸟至中国东北,偶有候鸟至香港。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内陆河流、湖泊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农田和草地上。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数十上百只的大群。特别喜欢在水边沙滩和沙石岸边活动。主要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剑鸻数量稀少,是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协定中的保护候鸟。为保山市首次记录,云南省第二次记录。

02大杓鹬

Numeniusmadagascariensis

大杓鹬为体型硕大(63厘米)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色。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红色,脚灰色。

▲大杓鹬温跃东年8月27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分布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大洋洲。全球性濒危物种,不常见。

03蒙古沙鸻

Charadriusmongolus

蒙古沙鸻为小型涉禽,体长18~20cm。上体灰褐色。嘴粗短,黑色。脚暗绿色。夏季雄鸟颊和喉白色;额有黑带;胸和颈棕红色,颏、喉白色,其后有一黑色细线,介于胸的棕红色之间。其余下体白色。

雌鸟和雌鸟大体相似,但额无黑斑;冬季胸部棕红色消失,仅具窄的褐色胸带,贯眼纹褐色,眉纹白色。飞翔时翅上具显著的白色翼带。幼鸟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和翅下覆羽具沙皮黄色羽缘,胸斑亦为皮黄色。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脚暗灰绿色。

▲蒙古沙鸻汪金芳年9月14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东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南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海南岛、台湾等地。

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以及附近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带的水域岸边上及其沼泽地上,有时也到离水域较远的草原和田野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蝼蛄、蚱蜢、螺等小型动物为食。

04铁嘴沙鸻

Charadriusleschenaultii

铁嘴沙鸻为小型涉禽,体长23厘米左右。嘴短。与蒙古沙鸻区别在体型较大,嘴较长较厚,腿较长而偏黄色。除蒙古沙鸻外,与所有其他越冬鸻类的区别在缺少胸横纹或领环。繁殖羽特征为胸具棕色横纹,脸具黑色斑纹,前额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黄灰色。

▲铁嘴沙鸻木娇年8月25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分布在我国主要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及内蒙古境内黄河拐弯处以北,迁徙经中国全境,少量鸟在台湾、广东及香港沿海等地越冬。喜沿海泥滩及沙滩,常与其他涉禽尤其是蒙古沙鸻混群。

05斑尾塍鹬

Limosalapponica

斑尾塍鹬为中等体型(40厘米)的涉禽。嘴略向上翘,上体具灰褐色斑纹,具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胸部灰色。与黑尾塍鹬的区别在翼上横斑具狭窄而色浅,白色的尾及腰上具褐色横斑。虹膜褐色,嘴基部粉红、端部黑色,脚暗绿或灰色。

▲斑尾塍鹬温跃东年8月27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分布繁殖于北欧及亚洲;冬季南迁至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常在潮间带、河口、沙洲及浅滩活动。进食时头部动作较快,大口吞食,头深插入水中。

06草鹭

Ardeapurpurea

草鹭为大型涉禽,体长80厘米左右。顶冠黑色并具两道饰羽,颈棕色且颈侧具黑色纵纹。背及覆羽灰色,飞羽黑,其余体羽红褐色。虹膜黄色,嘴褐色,脚红褐色。

▲草鹭匡林年9月7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至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马来诸岛;国内为华东、华中、华南、海南岛及台湾等地的地区性常见留鸟。欢喜稻田、芦苇地、湖泊及溪流等生境。性孤僻,常单独活动。飞行时振翅显缓慢而沉重,结大群营巢。

07普通燕鸥

Sternahirundo

普通燕鸥为体型中等(35厘米)、头顶黑色的燕鸥,尾深叉型。繁殖期:整个头顶黑色,胸灰色。非繁殖期:上翼及背灰色,尾上覆羽、腰及尾白色,额白,头顶具黑色及白色杂斑,颈背最黑,下体白色。飞行时,非繁殖期成鸟及亚成鸟的特征为前翼具近黑的横纹,外侧尾羽羽缘近黑。

▲普通燕鸥蔡庆彪年4月30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繁殖区为北极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东及中部。为典型候鸟,有很强的迁徙性,在热带及亚热带海洋越冬。

栖息于平原、草地、荒漠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也出现在河口、海岸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频繁地飞翔于水域和沼泽上空,飞行轻快而敏捷。

主要以小鱼、虾、甲壳类、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水面上空飞行,发现食物,则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飞行中捕食飞行的昆虫。

08灰眉岩鹀

Emberizagodlewskii

灰眉岩鹀是体型较大(17厘米)的鹀。头部灰色较重,侧冠纹栗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淡。幼鸟头、上背及胸具黑色纵纹,虹膜深褐色,嘴蓝灰色,脚粉褐色,各亚种又有差异。

▲灰眉岩鹀郭康年8月12日摄于北庙片区

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蒙古,缅甸,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喜栖居于干燥而多岩石的丘陵山坡及近森林而多灌丛的沟壑深谷,也于农耕地中活动。(灰眉岩鹀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记录为戈氏岩鹀)

09高山兀鹫

Gypshimalayensis

高山兀鹫为大型猛禽,体长-cm,体重10kg左右,是我国最大的一种猛禽。

头部和颈部裸露、略有少数黄色或白色绒羽,颈基部具有黄色的松软领羽呈披针形。初级飞羽黑色。下体淡白色或淡皮黄褐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形成鲜明的对比。幼鸟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

▲高山兀鹫郭康年3月4日摄于北庙片区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及中部高海拔栖息环境。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物。通常于高空翱翔,有时结小群活动,或停栖于多岩峭壁。

10褐灰雀

Pyrrhulanipalensis

褐灰雀为中等体型(16.5厘米)的灰色雀。尾长而凹,嘴强有力,尾及两翼闪辉深蓝紫色光泽,翼上具浅色块斑,腰白。雄鸟额具杂乱的鳞状斑纹及狭窄的黑色脸罩。雌鸟全身皮黄灰。雄雌两性眼下均具白色的小块斑。虹膜褐色,嘴绿灰色、尖端黑色,脚粉褐色。

▲褐灰雀郭康年2月20日摄于北庙片区

主要以树木、灌木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草子、植物芽苞、嫩叶、花蕾等植物性物,间或亦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11红胸啄花鸟

Dicaeumignipectus

红胸啄花鸟为体型纤小(9厘米)的深色啄花鸟。雌雄差异较大,雄鸟上体闪辉深绿蓝色,脸侧和尾羽黑色,下体皮黄色,胸具猩红色的块斑,一道狭窄的黑色纵纹沿腹部而下。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雌鸟上体为橄榄绿色,下体棕黄色,特征不及雄鸟明显。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脚黑色或铅灰色。

▲红胸啄花鸟郭康年3月20日摄于青华海片区

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以南的整个华南、西南、海南岛、香港和台湾等地。栖息于海拔-米的山地森林,为常见留鸟。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为食,繁殖期4~7月。

12栗头鹟莺

Seicercuscastaniceps

栗头鹟莺为体型较小(9厘米)的橄榄色莺。头顶栗色,侧顶纹及过眼纹黑色,眼圈白色,脸颊灰色,两道翼斑黄色,腰部及两胁部黄色,胸部灰色。

▲栗头鹟莺郭康年5月27日摄于东河片区

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栖息于海拔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阔叶林及灌丛。在小树的树冠层活跃觅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13棕臀凤鹛

Yuhinaoccipitalis

棕臀凤鹛小型鸟类,体长12-14cm。凸显的羽冠前端灰而后端橙褐,后颈灰色。上背灰橄榄色,髭纹黑色。下体粉皮黄色,尾下覆羽棕色。眼圈白色,虹膜褐色,嘴粉色,脚橙黄色。

▲棕臀凤鹛郭康年2月20日摄于北庙片区

分布于尼泊尔至缅甸北部及中国西南。为山区多苔藓森林常见留鸟。喜结群并与其他种类混群,主要以鞘翅目、膜翅且、双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悬钩子等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棕臀凤鹛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记录为棕肛凤鹛)

截止目前,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种数为种(鸟类名录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行查看),其中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II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2种、濒危2种、易危2种、近危9种。

此次记录的剑鸻、大杓鹬、蒙古沙鸻、铁嘴沙鸻、斑尾塍鹬、草鹭、普通燕鸥均为保山市首次记录。

保山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包括北庙水库片区、东河片区和青华海片区。青华海片区包括东湖、西湖和青华湿地。

来源:保山市委宣传部资料参考:《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西南山地》信息员:李容婵编辑:李柯蓉推荐阅读

●28万余份样本均为阴性!瑞丽核酸检测采样实现全面清零“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目标

●14个集体、14名个人!云南省“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候选名单正在公示

●好样的!云南12人上榜“中国好人”!

●云南两部门联合发文!这些设施农业用地要注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