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鸟友汇中国民俗中的鸟文化 [复制链接]

1#

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鸟的崇拜、占卜和禁忌等文化遗存。这些光怪陆离、饶有趣味的鸟文化和其他民俗现象一样,是活的社会“化石”。鸟文化不仅与原始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观念相一致,同时也与当时人们的社会、政治及经济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鸟崇拜所谓鸟崇拜,就是崇鸟、敬鸟、化鸟为神。关于鸟崇拜,一般可分为图腾崇拜、神话崇拜。一、图腾崇拜图腾,是原始民族的标志,也是神化了的人的祖先。是原始宗教在经历了自然崇拜过程后出现的对某种动植物的崇拜。图腾崇拜物大都被崇拜者认为与自己的部落或氏族有血缘关系,人们曾经并将继续得到它的庇护。《左传·昭十七年》中有关于鸟的图腾的记载。此外较为典型的史例,还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司马迁记载说,“有狨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主契。”

今天自然不会有人相信吞下鸟蛋能生出孩子。但从这段动人而又玄妙的故事中不难得出这样的推断,当时的“商”可能是一个以玄鸟(燕子)为图腾的部落发展而来的。我国传统民俗中总把燕子看做神鸟,从“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可以看出,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连王谢那些不屑与庶族连床共坐的世家大族,仍以极其偏爱的心情欢迎燕子在自己的高梁华堂筑巢栖息,并以此为荣。直到今天,我国北方地区还把燕子视为吉祥物,“燕儿来翔,富丽堂皇,梁落燕巢,步步登高”的民谣即是佐证。关于鸟图腾崇拜,还可以举出许多例证。在唐代,人们认为“孔雀因雷声而孕”,十孕其九为鸟而一为人。由孔雀卵孵化出人之说,无疑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孔雀的图腾崇拜观念。我国云南有的少数民族至今还认为自己是孔雀的后代。青年女子出嫁后穿孔雀衣,一生事事如意。很显然这种观念和习俗即是孔雀图腾崇拜的遗迹。

二、神话(迷信)崇拜严格地说,对鸟的神话崇拜与迷信崇拜是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间又有许多密切联系,我们放到一起来讨论。对鸟的神话崇拜,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对鹏鸟和凤凰的神话崇拜了。庄子在《逍遥游》里对鹏鸟形象进行了最典型的创造。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雄为凤,雌为凰,是人们普遍崇拜的象征祥瑞的神鸟。凤凰的华贵及其焕发的祥瑞之气使得龙的传人们争相附凤。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几乎都与凤凰结下不解之缘。另外,历史上人们还将俊杰之士谓之凤雏,如东汉末的庞统、晋代的陆云、王邵等,当时皆有“凤雏”之称。

古代民俗中,除对神话传说中鸟有着神奇的崇拜外,还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鸟类产生出形式不同的崇拜。布谷鸟是一种候鸟,年复一年,它总是不误农时地以自己的鸣叫声催农种谷,因而得到人们的崇信。北方汉族地区称布谷鸟为神农爷派来的使者。云南哈尼族民间故事中则有阿罗找布谷的故事,说农人听了布谷鸟的话,有吃又有穿,而有钱人不听布谷鸟的话,到头来却饥寒而死。我国南方有报春鸟,“每至正月二日,作声云:‘春起也!’至三月四日,作声云,‘春去也’。采茶入呼为报春鸟。”报春鸟,又名大杜鹃,子规鸟,也就是北方人称谓的布谷鸟。对布谷鸟(报春鸟)的崇拜。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岁时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喜鹊的喜爱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此外,我国藏区有一种特殊的葬仪,即天葬:人死后将尸体置于天葬场,任雕鹰啄食。这种葬仪式实际上以雕鹰崇拜为导因,雕鹰被人们称为“神鹰”,尸体被神鹰吃了,死者就升天了。这种葬仪,在东南亚一些民族中也可以见到。逻国(今泰国),贫人死后“则移置海滨,即有群鸦飞啄。俄顿而尽,家人拾其骨号泣而弃之于海,谓之鸟葬。”上述这种“天葬”或’“鸟葬”都是鸟崇拜的一种反映。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还是对家禽之王雄鸡的崇拜。雄鸡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鸡鸣将旦,为人起居”雄鸡以其报时本能,赢得了人类的宠爱。人们给雄鸡赋予了超乎寻常的神奇力量。《聊斋志异》中的女鬼狐精乘黑夜出来作祟,但只要听到雄鸡的啼鸣,则无不色变战栗而逃遁。在民间习俗中,还赋予雄鸡以招魂引魂的本领。许多地区在给久病不愈的孩童“招魂”时,那些神汉或巫婆总是怀抱一只雄鸡,并将其打得呱呱叫,借用雄鸡的声音把孩子“丢失”的灵魂招回来。还有的地方,每遇有客死他乡,在搬运灵柩时,总在灵柩上面绑缚一只雄鸡。据说这样死者的灵魂就不会迷道而忘返。当然,这些现象已经属于迷信崇拜了。

鸟忌

如果说鸟崇拜是化鸟为神的意识反映,那么鸟忌则是视鸟为邪恶;对某种鸟及其声音存有忌讳。这是历史上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产物。也杂入不少迷信的东西。我国各民族的习俗中有许多鸟忌的遗留,这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我国历史上一直忌讳母鸡啼鸣。早在商朝末期,周武王伐纣的誓词中即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母鸡不啼鸣,如果母鸡打鸣,全家就要死尽。直到今天,我国许多农村,即有“婆娘当家驴犁地,母鸡叫鸣大不利”之说。仍然认为母鸡打鸣不吉祥,会给全家人带来灾难。

古人以鸩为毒鸟,人们都忌讳见到这种鸟。“鸩,毒鸟也……昔有人入山,见其步法,归向其妻索之,妇正织而机翻”。可见此鸟毒恶之甚。据说以鸩羽浸制的毒酒,只要少许进入人口,便致人于死,所以历史上多有以鸩酒杀人之事。九头鸟,又名鬼车鸟,“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大者翼厂丈许,其眼睛昼盲夜?,“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这在传说中曾使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的人们惶恐不安的摄魂降灾的凶鸟,听起来使人真有点毛骨悚然。青海农村盛传的“九头妖魔”可能与九头鸟的传说有关。郦道元《水经注》中载:“阳新县地多女鸟。”女鸟在传说中是专降小儿疾病的鸟,故“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唐代人还认为杜鹃啼叫,也会发生灾祸。《酉阳杂俎》中说:“杜鹃,始阳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尝有入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即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厕上听其声,不祥。”因此,宋代王安石变法,反对派就曾攻击说:洛阳一带听到有杜鹃叫,这是变法活动会祸国殃民的预兆。我国民俗中,普遍对猫头鹰存有忌讳心理。认为村里有猫头鹰栖息或啼叫要死人。其实,猫头鹰是属猛禽类益鸟,它为人类捕捉了大量偷油窃谷的老鼠,是人类的“功臣”,只是长相丑陋了一点,才被安上了可怕的坏名声。

北方农村对沙鸡也有忌讳意识。沙鸡常栖息在北方沙漠与草原地带,唐代前期栖息地区正是突厥活动的地区,它便被称为突厥角?鸟。每当突厥有大举南侵的军事行动,沙鸡们便受惊先突厥铁骑而飞,故唐代有“沙鸡临厥临城”的说法。另外,每遇大旱,沙鸡在沙漠戈壁无法觅食而大批南迁,而这种南迁又预兆着灾年荒岁,所以北方农村又有“沙鸡门前过,快买棺材快买椁”的俗语。而沙鸡也无端背上了带来祸患的罪名而受到人们的禁忌。民俗中关于鸟的禁忌,除了上述对一些鸟类视为邪恶和危险之物而加以忌讳和回避外,对一些受尊崇的“神鸟”也遵守某种严格的禁忌,认为违犯了这种禁忌,也会招致不幸。如大年初一喜鹊前来“报喜”,家家都抛撒好食款待,而千万不能惊吓或驱赶,这在我国北方农村普遍存在。藏族地区崇爱雕鹰,而绝不允许对其亵渎或偷猎。人民解放军进藏时,严格遵守了这种禁忌,因而受到藏族人民的欢迎和信赖。

综上所述,鸟文化作为经过久远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一种民俗事象,成为宝贵的历史遗存。不仅是历史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心理的反映,同时又对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着作用和影响。所以,鸟文化的研究是我国民俗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在认真搜集和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比较,努力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推荐阅读

优秀文章推送回顾:

??养鸟——趣谈

??阅读本文读懂笼鸟的魅力!

??为什么别人的鸟很稳???老祖宗传下来的养鸟文化,怎么不合法?

??画眉鸟综合描述——“眉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鸟友汇养鸟论坛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