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德风苑冯骥才必须把遗产保护和文化传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检查 http://m.39.net/pf/a_6094200.html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代表作有《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等。

民族精神实实在在保存在文化遗产里

近二十多年,我爬山涉水、走村串巷去做文化遗产调查、古村落调查,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上山有点困难了,但还是去了一些地方,跑了一些村落,因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传统村落保护,我们从多万个自然村挑选出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是将近一半的村落慢慢的走空了,没有人了。这仍然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这仍然是我的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实际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因为有文化多样性,人类的精神才是丰富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块土地上五千年生生不息,跟优秀的中华文明分不开。然而,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是空的,它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并靠着这雄厚的遗产世世代代传承着。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的,它属于未来,更属于我们的后人。所以我们这代人必须把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承担起来,不要让它断裂。

在文化遗产抢救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我感到焦虑的,就是很多老百姓不认为自己的文化重要,他们没有觉得这些东西是生活中不能割舍的。比如某条街有很多有价值的房子,为什么轻易地拆掉?不一定是政府、开发商拆的,很多老百姓认为房子太小太破就把它拆了,他不认为这个房子是有价值的,其中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历史见证价值,他没有认识到。

我觉得现阶段很重要的工作,是怎样唤起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我们国家将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很好的实践。从根本上唤起对文化的热爱还要从教育抓起。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方面,我们要告诉下一代,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要了解每个节日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且认识到这个节日的灵魂是什么,比如中秋节的灵魂是团圆,中华民族把团圆看得特别重要。另一方面,要带孩子们去体验传统文化。我小时候一到清明节,老师领着我们到郊区踏青,看绿绿的小草。老师让我们从垂下的柳树里面找最嫩的柳条,把柳条插进泥地,第二年还到那个地方去看看,去年插的柳树长没长成熟。转年我们一看,还真有长出来的,小孩子们就特别高兴,不仅自己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明白大自然是万物兴盛的,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的关系、节日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光念书、光写答案还不行,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

文艺作品反映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创作了3批54篇“俗世奇人”系列短篇小说。有人会问俗世奇人“奇”在哪里?“奇”的底线是意想不到,上限是匪夷所思,我通过一个巧妙的故事,把人物独特的性格挖掘出来。当然,这些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天津人的性格。天津是码头,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斗气不较真。小说里的人物有的是我生活中碰到的,有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传说,也有大家随便说出来的有趣的一个契机,于是我开始进行虚构。

比如我有一天骑自行车下班,一位老大爷也推着自行车路过,车后面绑着一堆木头。老大爷因为穿着棉裤,迈了三次都没迈上自行车。旁边一位警察,有点替这个老大爷担心,他怕老大爷被车撞上。如果是外地人会说:“大爷,这个地方车太多,您那边去上,别把您碰到。”天津人可不这么说,这个警察笑着说:“大爷,您要想练车,找个安静地方练去。”这就是天津人,正话反说,天津人平常都这么说话,很有意思。

所以,我希望通过《俗世奇人》把天津人的地域性格、天津人独特的可爱的地方表达出来。外面人不了解天津,以为天津就是煎饼果子,我要告诉你天津还有更可爱的地方,我要把它写到小说里。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往往就是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些非凡的凡人。天津人从来不说齐白石、李可染,也不说郭沫若、茅盾,不说名人。天津说泥人张、狗不理,说市井奇人。他们佩服自己身边有本事、有能耐、性格各色的人,这是天津人。在叙述小说的时候,我追求的不是天津味儿,天津味儿的语言是一个表象,我追求的是天津劲儿,就是天津那种精神。我要把天津人的气质放到小说的语言里,所以我写的时候经常笑,我犯嘎,我觉得写这种小说很过瘾。

当下,天津在中国大的格局中存在感不是很强。它跟一百年以前的天津不一样,我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大天津”。那时候天津是租界,外来的东西都先到天津,比如电报、火车、电灯、电话等等。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城市的兴盛延续需要不断地有强人、高人。当然,这不是作家能解决的,但是作家要把城市文化的特点保留下来,把它的魅力呈现出来。比如俄罗斯有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柴可夫斯基等等,俄罗斯的特点是他们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这批人,我们连俄罗斯的性格都无法知道。所以,文艺作品是更集中、更鲜明、更有魅力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

写小说需要作家丰富的、扎实的生活基础

作家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要虚构出一个人来,让你觉得好像真有那么一个人。所谓虚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是可以虚构的,但是生活不能虚构。小说需要大量的积累,需要作家丰富的、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虚构就没有条件。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很少写小说,可是现在觉得有大量东西涌上来想要写,什么原因?我在做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各地调查的时候,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老百姓,这片沃土激发了我的感情,引起了我对文化的体验、感知和思考。这些东西在我心里积累着,所以现在写东西反而比以前不停地写、寻找题材写要更自然。

现在经常说作家要深入生活,我认为生活不是能刻意寻找的,生活是不经意积累下来的。比如我想念童年调皮捣蛋的时候,我就跑到原来住的房子那看看,拍张照片,这是我的内心生活,不是为了写小说、写文章。所以生活中那些最好、最美妙的细节你是找不到的,要么是你虚构它,要么是你在生活中看到后保存下来。我手边有很多本子,各式各样的,有的本子用来写警句,我想出一句话很深刻,就记下来。还有一种本子是写小说,像《俗世奇人》我写了三集,每一集都有很厚的本子,上面从头到尾写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到好玩的事就写上几句,或者我想到一个人物形象,觉得很独特,我就把他画下来,积累多了就写成小说。

用很少的笔墨把一个人物写出来,而且让人有印象,这是很不容易的。你要写一个东西,不是在模模糊糊的时候就把它写出来,你一定让那个东西变得活灵活现的,那时候你几下就能勾勒出来。我有一个好朋友韩美林,他是一位受尽苦难而充满才情的画家,他爱画小动物,小猫小狗画得那么可爱,为什么?因为他是用爱心来画的。他常常会跟大自然、跟画的动物说话。他画小鸟点一个眼睛,说“你看它跟我眨眼了”。他觉得这个东西是活的,有生命的,所以他笔下可爱的小动物感动了那么多人。你写一个植物,要看到它是有生命的、有魅力的,你才能写好。所以我们教孩子们写作,不只是教他认识字词,而是教给他们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要把东西想得很美、很生动,想得神气活现,这样才能去写,才能写得真实可感。

(本文刊载于年第12期《中国纪检监察》,本刊记者宋梁缘采访整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