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码头市井传奇,鬼才冯骥才津味小说
TUhjnbcbe - 2024/3/10 16:35:00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1479.html

汉学家宇文所安曾说过:“好的文章创造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塑造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文学中的城市。天津的形象就是在众多的“津门”小说作家的笔下有了特有的地方味儿。

“津门”小说作家很多,我却独独喜欢冯骥才先生。

冯骥才先生作为中国当代的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小说选材视角新颖,艺术手法多变,描写细致深入,是当代文学中的佳品,他也成为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冯骥才语文课》,就收录了冯骥才先生的37篇文章,其中有《珍珠鸟》《挑山工》《花的勇气》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除此之外,还有《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无书的日子》《时光》等作品受到国内外大学的青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土地孕育了冯骥才这样一位语言俏皮活泼,灵动的作家。天津与北京,上海等不同,北京孕育的是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的是商业奇才,而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俗世必少不了俗人。

冯骥才先生以描写小人物见长,他笔下的人物,特点各异、神通广大、各显奇能,也展现出天津的地方文化和社会百态,也让这些“津味”小说散发着奇异且迷人的魅力。

“津味”小说的起源,“老天津”的形象

“津味”小说的写作源头可追溯到晚清时期,当时的一本《津门杂记》就记载了许多天津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民国初年,又有了众多的“津味”小说家,如刘云若、戴愚庵等写下了《小扬州志》《沽水旧闻》等一些能够展现天津卫社会生活现状,富有天津文化气息的作品。

冯骥才先生写天津卫的故事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构思“老天津”时,他也受到了“津味”小说的影响,但是又和传统的“津味”小说有所区别,传统的“津味”小说侧重于讽刺社会和揭露社会的黑幕,冯骥才先生的小说则侧重于对天津卫码头文化和市井传奇的渲染。

冯骥才先生的经典中篇小说有《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炮打双灯》等,看这些小说时,感觉就好像遇到了一个有着一肚子老故事的天津人,在街头巷尾,气定神闲的讲述着“老天津”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光有趣,而且有时间、有地点、有原因、有惊讶、有旋转、有包袱,故事一波三折,人们被吸引的欲罢不能。

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清末民国时期,是因为清末民初时,天津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社会正处于维新时期,人们都想着要改变,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诞生了一个个奇人。

清末民初的“老天津”,士农、工商,各显奇能,天津也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从“洋场”来说,五大道,那儿的都市气息丝毫不比上海差;从“官场”来说,天津是北洋基地,军阵势力强大。然而,在冯骥才先生的眼中,“洋场”和“官场”都不能完全代表“老天津”形象,最能形象代表“老天津”的,应该是以渔盐漕运、商埠市场为基础的码头文化和市井传奇。

冯骥才先生是要打造一个“老天津”形象,而当时的天津,左边是京都,右边是租界,既有皇族遗老,又有革命维新,天津于是在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工商业等各个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这也同时为冯骥才先生笔下天津的社会百态和文化风貌提供了宽阔的历史舞台。

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码头文化塑造了天津卫人“好斗”集体性格

天津市一座典型的码头城市,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把北运、南运、永定、大亲、子牙五条大河聚拢到了一起,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和水产资源,有鱼、有虾、有米、有盐、有碱、有卤、有豆腐、有河虾、有螃蟹……而且特殊的地理位置,船只南来北往、水路通渠,在清末明初已成为四通八达的大码头。

正是这样南来北往的地理位置,所以居民也来自五湖四海,人员流动量大,也成就了各显其能的码头文化。

码头上的人,想要活出点名堂来,那必须得有真本事,有绝活,《真人不露相》开篇就有“码头文化”的介绍: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儿,有绝活儿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儿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这种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码头文化,造就了天津卫人逞强斗狠的集体性格。

比如说,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中,就常常有这样一些场景,谁都不服谁,于是争先恐后地把各自的能耐亮出来,比试高低。

《三寸金莲》中,主要是围绕戈香莲的三次“赛脚”展开;《炮打双灯》中,青年牛宝和“蔡家鞭”传人在制作和燃放烟花爆竹时的较量;《神鞭》中混星子“玻璃花”与飞来凤斗气开始,逐步引出了傻二的神鞭绝技,随后引出一拨人的比武打斗;《蓝眼》中,造假画的“黄三爷”和看假画的“蓝眼”,在一幅画中,各显其能,费尽心机的比斗。

冯骥才先生的“津味”小说中,“斗”不离口,斗嘴、斗气、斗鸡、斗艺、斗法、斗力、斗眼光、斗心机……无处不在的斗,传递出了“津味”小说的传奇,也彰显了这座“老天津”“好斗”的集体性格。

各色各样的人,塑造了“老天津”的市井文化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尤指在街区小巷、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反映出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

清末明初的天津,就是店铺林立的大市场,日用百货,应有尽有,各行各业都在这里想办法生存,这些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才塑造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风貌。

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市井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冯骥才先生小说中的故事地点

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劝业场、估衣街、南市等商业地带,作坊、商号、金店、酒楼、茶馆林立,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主要活动地点。

②故事形式

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把主人公的为人处世、命运起落与故事紧紧练习在一起,我们跟随冯先生笔下的人物,或哭、或笑、或疯狂,同时也为主人公的命运感到伤心和气愤。冯骥才先生就这样带领我们看穿世态炎凉。

③故事中的人物众多,行业各异

冯骥才先生运用笔下活生生的人物凸显出了“老天津”的市井气息。天津卫各种各样的行当,名目繁多,且形形色色,有正骨、拔牙、拆字、看相、算命、风水、气功、粉刷、捏泥人、做风筝、制假画、看假画、变戏法、吹糖人、卖艺……数都数不清。

冯骥才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人物塑造的活灵活现,关键在于他对地方性的杂学如数家珍,小说如果离开了当地的地方特色,人物就不会丰满有型,这才能扎根于现实生活,写得雅俗共赏,凸显出“市井文化”的魅力。

“津味”小说中的传奇人物

冯骥才先生笔下的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在五方杂处的“老天津”立足,那都是因为他们“各有绝活”,也因此引发出一段段传奇故事,小说中主人公也成为传奇人物。

在《俗世奇人》里,冯骥才先生写了18篇有强烈地域特点短篇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达官权贵、有市井小民、有手工匠人、有能言会道者,冯骥才先生赋予了他们共同的人生追求,并且表现出浓郁的天津卫风格,也带领我们看到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典型人物,如:“刷子李”

“刷子李”每次刷墙都穿一身黑衣裤,刷墙后黑衣裤一点儿白一点儿不粘身上。刷墙不仅仅手艺人会,普通人也会,但怎样是刷得好?

“刷子李”就有两个绝活,绝活一,他将蘸了稀薄的粉浆板刷往上一举,按照重力作用必定会往下滴,但刷子李能保证一滴都不往下滴;绝活二,每一刷都能保证匀实透亮。“刷子李”能将墙刷得匀匀实实,白得透亮,全靠反复练习;

刷子李

再如:泥人张”

“泥人张”在饭馆吃饭,碰到混混海张五讽刺揶揄,表面上他右手拿着筷子夹菜,左手却从鞋底儿抠了一块泥巴下来,等饭吃完了,把泥巴往桌上一放,原来是捏了一个海张五嚣张表情的大头。这还没完,泥人张还自制了模子,把海张五大量生产出来,在杂货摊子上公开售卖,写着:贱卖海张五。

“泥人张”能盲捏泥像全靠熟能生巧,心如明镜。泥人张”不仅捏出了各色人物,也捏出了手艺人的尊严。

泥人张作品

这些手艺人从学成出师,到自立门户,必须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保持不骄不躁的平和心态,而要想制作出一件精品是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与打磨。

在天津卫,不强活不成,没能耐活不成,这些传奇人物,他们秉承着家族手艺,不断提高技艺,不断精益求精地打磨,创新,手艺逐渐炉火纯青,最后凭着“一身能耐”、“绝招”、“独门秘籍”立足于“老天津”,成为天津卫的传奇人物。

结语

冯骥才先生凭借一支生花妙笔,借助了传奇式想象,为“老天津”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也让我们喜欢上了天津这座古老的城市。

冯骥才先生的作品中津味十足,语言特色独特,耐人寻味。很多作品中的“嘛”字,极具浓郁的天津方言特色,朴实生动,看他的作品就像听一位说书人娓娓道来,仿佛是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也正因为如此,天津人亲切地称呼冯骥才先生为“大冯”,我们也不断地品味着他的“津味”小说的魅力,并且对“老天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1
查看完整版本: 码头市井传奇,鬼才冯骥才津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