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图因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故称仕女图。瓷器上出现仕女图最早见于唐代,宋元时期的仕女图较为少见,这一时期盛行花鸟画。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大发展时期,明代早期仕女图并不多见;明中期的仕女图多反映贵族妇女的生活,尽管也为数不多,却对后来仕女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晚期仕女图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现实。
明早期仕女图洪武时期瓷器上还没有发现仕女图,永乐时期的仕女图较为少见,就目前所见的仕女图看,具有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的显著特点。其画法多用小笔渲染填色,会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痕。
宣德时期官窑以人物为题材的纹饰较为少见,但仕女图的成就非凡,无论是造型以及神态的描绘均具不凡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宣德的仕女图将仕女和山水、亭台相结合,布局疏朗,场面开阔,追求一种清雅的境界,表现出恬静淡漠的格调。在画法上以细小纹饰一笔勾勒而成,较大的纹饰则勾勒渲染。由于宣德官窑仕女图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明中期就开始仿制,而清初康熙大量仿制仕女题材。
图1图1是宣德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外壁青花装饰,以青花料通景描绘仕女游园图。一面是两仕女坐于凉亭内闲谈,一小童子在旁边服侍;另一面绘两仕女在凉亭边散步。仕女均发髻高挽,长裙拖地,裙带随风飘动。庭院中点缀怪石丛竹、树木花草、坡地栏杆、流水小溪,还有缭绕的祥云,一只凤凰正栖于竹上鸣叫。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碗、高足碗等以仕女游园作为装饰题材,在明代官窑瓷器中可谓独具特色。所绘仕女均身材修长,体态纤柔,着重刻画人物恬淡闲适的心情,画面如人间仙境,给人以优雅唯美之视觉感受,堪称当时太平社会的真实写照。
明中期仕女图成化时期的人物纹饰较前朝有所增多,但奇怪的是这一时期的仕女人物非常少见。成化时期青花的用料开始使用平等青,呈色稳定,绘制人物纹饰不会模糊不清,同时期瓷器上高士图、婴戏图非常常见,绘画人物纹饰技巧也不是问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成化皇帝本人不喜好瓷器上绘仕女图吧?
弘治时期官窑饰有仕女图纹饰的器物较少,民窑仕女图较多。弘治民窑仕女纹饰以勾勒渲染为主,画法以一笔点画为主,辅助纹饰勾勒平涂,缺乏层次。其纹饰相对较为纤细,人物比例较为合理,造型潇洒,构图较满但不繁缛。弘治民窑仕女图多配有庭院栏杆为辅助纹饰;人物多用弧线表现,造型有些夸张,但神态生动。
图2正德官窑仕女图有成化、弘治遗风,人物造型洒脱,构图满而不繁缛。在绘画技法上仍采用双钩填染,画风较前朝更为纤细秀丽。图2为正德青花仕女图套盒,盒为圆筒式三层套盒,平顶盖,圈足。盖面中心绘人骑马,辅以云山松亭,外围绘如意云纹一周,盖边绘龟背锦纹。盒上、中两层各绘仕女,画面中的仕女或赏花、焚香、携琴、品茗,辅以花卉、卷云等。底层及近足处分别绘龟背锦及莲瓣纹各一周。
明晚期仕女图嘉靖官窑仕女纹饰器物也不多见,绘工不甚精致,构图多为庭院栏杆,仕女比例合理。隆庆官窑仕女图较为流行,其典型的时代特征是多与婴戏组合为统一的画面,而此前的婴戏于仕女分布绘在不同的器物上。其写意的画风,使人物有身材修长的感觉,但画面普通较小。图是明隆庆青花仕女图长方盒,为隆庆官窑器物,盒四面及盖上饰仕女婴戏纹饰,画面上方饰有祥云,下面饰山石树木花草,人物不仅修长,而且面目较为清晰,体态婀娜。
图万历官窑仕女纹饰的特点是衬景较大而主题纹饰较小,人物造型比例不准,构图疏密失调,画法上也不讲究,勾勒平涂,时有溢出线外的现象发生。万历民窑仕女图精粗并存,精者构图、画法不逊官窑;粗者则是三笔两笔就完成一个画面,造型失准。
天启官窑较少,所见绘有仕女图纹饰皆为民窑器物,构图追求放荡不羁的风格。画法多为单线平涂,轮廓线挺拔有力,人物造型不准确。崇祯民窑仕女图器物较为常见,其构图较为疏朗,人物造型较准确,画工有细腻和粗犷并存。仕女衣纹多有梅花状点缀,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
总结宣德官窑仕女图人物造型比例准确,线条利落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化官窑仕女图非常少见;弘治民窑仕女图造型潇洒,线条纤细,以勾勒渲染为主,人物纹饰多用弧线来表达;隆庆官窑仕女图多与婴戏组合,画法随意,人物身材修长;万历官窑仕女图衬景大,人物小;崇祯仕女图衣纹上多有梅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