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贾陈喜,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动物博物馆鸟类分馆馆员。
黑眼鹎也是肯尼亚较为常见的鸟类,时不时的总能见到。黑眼鹎共有10个亚种的分化,根据不同的亚种,有黄臀、白臀及灰臀之分。
黑眼鹎
白眉歌(即鸟)和橄榄鸫都属于鸫科,也都是非洲特有鸟类。这几张照片均拍摄于途中的休息点,白眉歌(即鸟)在地面寻食,橄榄鸫正在收集巢材做窝繁殖。
1-1白眉歌(即鸟)2-1橄榄鸫
莺科的鸟类印象中这次仅见到两种,其中一种是红脸森莺,这种鸟尾很短,第一次见其在树上活动时,咋一看还以为是某种?呢。另外一种是黄嘴孤莺,当时离我们的车较远,照片照的很模糊,就用望远镜看了看,只有孙忻馆长拍到了清晰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黄嘴孤莺这个中文名可能有误,其英文名为Yellow-belliedEremomela,而不是有些中文参考书中所写的Yellow-billedEremomela,故中文名应该是黄腹孤莺,这也与我们实际观察的结果一致。
1-1红脸森莺2-1黄腹孤莺(摄影/孙忻)
非洲灰鹟属于鹟科,侏蓬背鹟属于疣眼鹟科,这两种都不太常见。
1-1非洲灰鹟2-1侏蓬背鹟
其实肯尼亚花蜜鸟科的种类并不算少,大概有近40种,这次拍摄到照片的也就两种,杂色花蜜鸟和长尾铜花蜜鸟,均为雄鸟。
1-1杂色花蜜鸟2-1长尾铜花蜜鸟
灰背长尾伯劳是非洲特有鸟类,这张照片拍摄于纳库鲁。伯劳是雀形目中的猛禽,常以小型鸟类、鼠类、蜥蜴和昆虫为食,并会将捕获的猎物挂在植物的刺上或铁丝网上,故又名屠夫鸟。
灰背长尾伯劳
黑冠红翅鵙属于丛鵙科,有10个亚种的分化。与伯劳科的鸟类亲缘关系较近,有些行为和习性也很相像。
黑冠红翅鵙
凭着其靓丽的外表,黄鹂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时一不留神也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宠儿。与我国分布的几种黄鹂不同,肯尼亚的这种叫东非黑头黄鹂。
东非黑头黄鹂,摄于肯尼亚奈瓦沙湖萨维娜酒店院内。
在奈瓦沙湖萨维娜酒店院内还见到了叉尾卷尾,早期的分类观点认为其与现今分布在亚洲的黑卷尾亲缘关系很近,甚至被视为同一个物种,实际上两者的羽衣、鸣声以及DNA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最近刊登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叉尾卷尾如何施行骗术的文章非常有趣:叉尾卷尾每天会花四分之一的时间去跟踪猫鼬和斑鸫鹛等动物,有时当掠食者接近时,卷尾会发出真实的报警叫声,这些被跟踪的动物借此信号能够逃避天敌。但是,当这些动物发现食物时,卷尾则发出虚假的报警叫声,受到惊吓的动物便会丢弃食物应声而逃。卷尾便能坐享其成,将这些食物据为己有。更令人吃惊的是,叉尾卷尾竟会模仿多达32种动物的报警叫声。对于不同的对象,它们会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不同的报警叫声,以提高欺骗的成功率。文章的作者认为,这种真真假假灵活多变的“战术性欺骗”策略可能说明叉尾卷尾鸟拥有类似于心智理论所认为的复杂认知能力。
叉尾卷尾
栗头丽椋鸟是这次行程中最早见到并一直陪伴左右的鸟类,也许是因为其靓丽的外表,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她。但到了后期,孩子们还是看腻了。还见到希氏丽椋鸟,与其很相似,遗憾的是没拍到。卢氏辉椋鸟是在奈瓦沙湖萨维娜酒店的草坪上拍到的。红翅椋鸟是在纳库鲁的酒店院内拍的,这是只雌鸟,同事还发现了她的巢。最后那张可以在河马背上看到有很多红嘴牛椋鸟,在取食河马身上的寄生虫。
1-1栗头丽椋鸟2-1卢氏辉椋鸟2-2红翅椋鸟2-3红嘴牛椋鸟
肯尼亚麻雀的种类也不少,这次只见到3种。其中,只有家麻雀是广布种,在我国的新疆也能见到,其余2种则都是非洲特有种。
1-1棕背麻雀2-1家麻雀3-1东非麻雀
非洲盛产各种各样的织雀,种数可达五六十种之多。织雀通常也被叫作织布鸟,因会用草和其它植物纤维编织各种精致的鸟巢而闻名,巢的大小和形状、使用的材料和编织技术均会因种而异。
1-1斯氏织雀2-1眼斑织雀2-2黄腹织雀3-1灰头群织雀3-2点额织雀3-3纹胸织雀
1-1斯氏织雀的巢2-1灰头群织雀的巢
肯尼亚梅花雀科的鸟类也很丰富,有近四十种,这次拍摄到清晰照片的也就四种,均为非洲特有鸟类。
1-1紫蓝饰雀1-2红颊蓝饰雀2-1红嘴火雀2-2赤腰梅花雀
寄生织雀最早是被作为一种丝雀描述的,后又被放入织雀科,现在的观点认为与维达雀的关系较近而被置于维达雀科之下。一般喜在地面取食,主要吃草籽。具有寄生繁殖的习性,通常将卵产在扇尾莺和山鹪莺的巢中。
寄生织雀
说起肯尼亚的燕雀科鸟类,几乎都是由丝雀属组成,各种各样有十几种之多。印象中以前只在新疆见过一种丝雀,叫金额丝雀,很好看。这次在肯尼亚又见到一种,条纹丝雀。
1-1金额丝雀2-1条纹丝雀
在最后一天的总结和小营员答辩会上,五组小营员分别对此行野生动物多样性统计、活动感想、小课题选择及答辩进行了总结和汇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小营员都对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生态管理、人兽冲突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两名较大年龄的小营员还对种间竞争、物种形成及分化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此行的感触与辅导老师交换了意见。部分小营员还由于此行的鸟类观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观鸟爱好者,他们的家长告诉我们,当初报名来非洲,他们还非常不感兴趣呢。
写到这里,我的东非肯尼亚游猎之旅也就要暂时告一段落了。发这篇游记的目的,就是想与大家分享我们所经历的精彩瞬间,也是为将来再次读到时能够再次唤起我们的美好回忆。在这篇游记中,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角度,总结介绍我们此次所见到的动物,以及相关的一些科普知识,对其它方面则很少涉及。
此时此刻,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播放着系列片《东非大裂谷》,它依然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时,也使我明白,我们对非洲的了解可能还远远不够,对非洲野生动物探索,也还远没有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期待下一次更加精彩的探索之旅。
注:文中照片除署名者外,均为贾陈喜拍摄。
连载完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