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微讲堂新城疫流行现状及关键检测技术
TUhjnbcbe - 2021/8/1 14:27:00

刘华雷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一、新城疫概述

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也称亚洲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强毒株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新城疫不仅可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对国际贸易也有严重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新城疫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在公共卫生方面,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接触大量病毒时可引起结膜炎等症状。

根据新城疫病毒毒力差异,可将NDV分为弱毒株、中等毒力株和强毒株。NDV具有遗传学多样性,可分为ClassI、ClassII两类,每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基因型或基因亚型,不同基因型病毒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和地域分布特征。NDV的潜伏期为21天,强毒株可从所有家禽中分离到,不同种类家禽感染强毒后表现的临床症状各异,与易感性、毒株、免疫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鸡和火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水禽在病毒散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城疫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

新城疫最早于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英格兰的滨海小镇新城,但对于全球首次发生的时间尚有争论。尽管对该病的历史和起源还存在争议,但目前普遍认为年是全球第一次新城疫大流行的开始。自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新城疫大流行,每次大流行均由不同基因型的NDV所引起。

第一次全球大流行(s至s):起源于东南亚,主要是由基因Ⅱ、Ⅲ和Ⅳ等三种主要基因型的NDV所引起,持续近三十多年,显示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差异,主要感染对象是鸡,水禽、鸟类等几乎不发病。

第二次全球大流行(s至s):可能起源于中东,主要由基因Ⅴ和Ⅵ型的NDV所引起,主要危害观赏鸟、笼养鸟等禽类,此次疫情的快速传播主要与养禽急剧产业化以及鹦鹉的国际贸易有关。

第三次全球大流行(s后期至s):首先是由鸽子引起的,可能亦起源于中东,然后传至欧洲,进而传遍全球。在这次新城疫大流行中,首先被感染的是鸽子,临床表现与鸡的嗜神经型新城疫相似,但没有呼吸道症状,可导致鸽群严重死亡,随后该病危害到鸡群。这次大流行主要与基因Ⅵb亚型新城疫病毒有关。

第四次全球大流行主要是由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可能也起源于亚洲,因为至今为止公开报道的最早出现的基因Ⅶa亚型新城疫病毒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亚洲,年在意大利出现流行。监测表明,造成本次大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以基因Ⅶ型为主,但Ⅴ、Ⅵ和Ⅷ等其他基因型病毒依然存在。

目前,新城疫在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非地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一种地方流行性疫病,即使在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也有发生新城疫的报道。

新城疫国内流行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城疫全面免疫防控策略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养禽业发展规模化程度日益提高,新城疫的流行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在局部地区仍有持续性地方流行,免疫失败和免疫带毒现象长期存在。当前我国新城疫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一是疫情次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年我国报告发生新城疫疫情起,年仅报告发生11起;二是家禽中新城疫强毒带毒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鸽群强毒带毒率较高,水禽强毒带毒率逐年明显下降;三是病原具有多样性,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新基因型。持续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以基因VI型和VII型为主,其中基因VI型主要存在于鸽群中,在鸡群和鹅群流行的新城疫则以基因VII型为主;四是非典型新城疫和免疫带毒现象普遍存在,免疫失败时有发生;五是环境中病毒污染严重,在局部地区呈地方流行。

三、新城疫诊断技术及面临挑战

新城疫实验室检测技术

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病原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RT-PCR、荧光RT-PCR等,可采集的样品包括(气管或泄殖腔)拭子、或者心、脾、肾和气管等组织病料;血清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血凝抑制、ELISA等。

病原学诊断技术面临挑战包括:RT-PCR无法鉴别强毒株和弱毒株,需要结合测序进行判断;荧光RT-PCR灵敏度高,病毒变异容易出现假阴性。

血清学诊断技术面临挑战包括:血清学诊断在本病的诊断和确诊中意义不大,主要用来免疫效果评估。目前所用的血清学诊断技术无法区分疫苗免疫与野毒感染;病毒基因型众多,建立分子诊断技术难度较大;病毒变异,经常导致假阴性;强弱毒鉴别检测方法有限;荧光RT-PCR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中国兽医发布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主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承办。欢迎您积极投稿、建言献策,投稿邮箱:zgsyfb

cahec.cn,联系-。

点开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讲堂新城疫流行现状及关键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