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
书法工作室级古典诗词课
授课老师:衣雪峰
李传慧
年生于山东泰安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古体诗)
缱夏
李传慧
繁枝停鸟雀,(平平平仄仄)密叶藏乱蝉。(仄仄仄仄平)趿屐游荷园,(平平平平平)懒摇蒲叶扇。(仄平平仄平)
缱夏
李传慧
改后:(平起式押平水韵一先)繁枝停鸟雀(平平平仄仄)密叶藏胡蝉(仄仄仄平平)趿屐观溪客(仄仄平平仄)闲挥水烛扇(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句式为平平平仄仄,是“叔叔”,因为一二句相对,所以第二句句式应为“阿姨”,仄仄仄平平。由此可见第二句中仄声“乱”不符合平仄,改为“胡”平声,并保留原始句意。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所以为“妈妈”仄仄平平仄,其中“游荷园”为平平平,“园”应该为仄声,为了应符合平仄,单字不好改的情况下,选择改为“观溪客”平平仄。第三四句相对,所以第四句应为爸爸,原句“蒲”位置应该是仄音,“水烛”古诗中表示“蒲叶”意思相近,但水烛压仄仄,所以改用“水烛”。改完后整首诗平仄关系和谐。
《渔夜独酌》
李传慧
(押平水韵三肴)苍茫夜色渔歌渺,细拨琵琶曲调抛。鹢首徐斟酣美酒,醉邀月色洒江郊
《夜雨沾墨诗》
李传慧(押平水韵十五删)残红沉泥淖,临牖听湲潺。昏烛持毫素,氤氲浸墨斓。
赏析: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秦淮河上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不复以往。“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东晋时,这里是高门世族的聚居区,整日热闹非凡。但如今草长花开,明明应当生机勃勃的春季点了一个“野”,显出几分荒凉,提醒暗示我们乌衣巷已经不复往日繁华。“乌衣巷口夕阳斜”,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与往日车水马龙,繁华形成对比。环境气氛的渲染之后,刘禹锡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旧时飞燕”看似平常,实际上十分的巧妙,“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有“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蕴藉启发,使读者深思,余味无穷。可见作者文学造诣极深,艺术水品极高。
孙祥程
年生于山东临沂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山艺书法工作室“墨华奖”三等奖
校一等奖学金
原诗:(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四支)夜攀
孙祥程月跃诸峰上,(仄仄平平仄)恰为登山时。(仄平平平平)伴同四五友,(仄平仄仄仄)日出怎可迟?(仄仄仄仄平)
改后:(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四支)夜攀
孙祥程月跃诸峰上,(仄仄平平仄)能为望岳时。(平平仄仄平)伴同三五友,(仄平平仄仄)日出怎宜迟?(仄仄仄平平)
本诗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故第一句正确。第二句第一字由于避免孤平,只能为平声,故改为“能”,第四五字需为仄声,故更为“望岳”。第三句第一字可平可仄,故不做改动,第三字应为平声,故换为“三”。第四句第四字应为平声,故采用字意相近的“宜”。整首诗的平仄关系便和谐。
忆长安
孙祥程自是西城郡,心神也觉驰。兴来余独往,盛史了心知。(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四支)
昨夜有感
孙祥程扇曳徐风略,虫蚊翅振连。更长焦坐起,顾盼困成眠。(仄起仄收押平水韵一先)
赏析: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溪。山路空无雨,空翠湿人衣。
分析一首诗分两个步骤。首先看格不格律。从判断第一句为平平仄仄仄不难看出,此诗不格律,为古体诗。然后看语意。此诗是描写诗人山行时秋末冬初时节的山中景色,清浅的溪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逐渐凋零的红叶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远近有致的山水画,寂静中见幽趣。整诗由局部到整体,集视觉、触觉、感觉等复杂作用给人以诗意感受,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王梦瑶
年生于山东淄博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静夜》
王梦瑶
枯墨泼千峰,(平仄仄平平)
银星染松林。(平平仄平平)
月色复浅唱,(仄仄仄仄仄)
与之把风吟。(仄平仄平平)
改后:《静夜》
王梦瑶
劲墨浇千岭,(仄仄平平仄)
银星遍染林。(平平仄仄平)
清风当浅唱,(平平平仄仄)
愿与把其吟。(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十二侵)
写原诗的时候没有注意平仄,只是一昧的在二、四句押韵。经过学习,对原诗进行了平仄上的变化和修改。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夜晚,当时月亮又圆又亮,散发出的光芒洒向山峰和大地上,故这里用了动词“泼”和“染”,加上夜色朦胧如水墨画,故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第三句中“月色”改为了“清风”,为了更好的平仄关系,此景也描绘了一幅微风荡荡,在耳边回响,自己也和风一起吟唱,动静结合。
云(十灰)
王梦瑶
俯仰梦醉无边海,
层层波光白雪来。
鱼翔竞争皆逐隐,
拟是茉莉尽相开。
独乐(十五删)
王梦瑶
青绿残阳红片片,
推舟起兴压清湾。
漫亭尽赏真孤色,
只恨遥天夜未关。
赏析: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代: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龙阳县,是现在的湖南汉寿。青草湖是洞庭湖东南边的一个湖。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西风吹过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这里的“老”字把洞庭湖拟人化,水波就像是人的皱纹,像人一样老去,这种景象与春日的洞庭湖截然不同,这也体现出作者的悲秋之情,伤心自己也逐渐老去。但是作者的悲伤没有明说出来,而是化用典故,传说湘君听说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在诗中西风一夜之间竟然把湘君的头发吹白了许多,侧面表达出作者的悲伤。于是作者乘船在洞庭湖中喝酒,一觞一咏,直到喝醉了之后,夜色已深,天空璀璨的银河星空倒映在湖中,像是天在水里,醉意还未褪去,仿佛自己在银河里游荡,醒来之后,梦还继续。“清梦”本是没有重量的,是虚无缥缈的,而作者却把船当作载体,装了满满一船的梦畅游在银河里,如童话般星光灿烂,美如仙境。一个“压”字也把上文的那种悲伤都赋予重量,载在船上,使人联想到了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词句,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缨淇
年生于山东淄博
年考入淄博实验中学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仄起仄收,押平水韵七虞)
夏
魏缨淇
仲夏荷花露,(仄仄平平仄)
枝头栖良鸪。(平平平平平)
日高童不起,(仄平平仄仄)
树下避金乌。(仄仄仄平平)
改后:(仄起仄收,押平水韵七虞)
夏
魏缨淇
仲夏荷花露,(仄仄平平仄)
枝头憩稚鸪。(平平仄仄平)
日高童不起,(仄平平仄仄)
树下避金乌。(仄仄仄平平)
本诗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仄起仄收基本首句式为仄仄平平仄,而第一三四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所以第一三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改。第一二句是相对的关系,所以要改为“平平仄仄平”,故将“栖良鸪”改为“憩稚鸪”,“栖”与“憩”意思相近,“良”为平声,故改为仄声的“稚”。
夏日即事(五绝)
魏缨淇
暑气金波醉,
昏酣细眼微。
娇扇懒轻袭,
清梦转朝晖。
无题(七绝)
魏缨淇
云如青丝月如钩,
轻雾薄纱透月晴。
清影心头难入梦,
浑然不觉已天明。
赏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诗人为回复妻子的信而作。此诗写了妻子询问归期而归期无准,夜里下起了雨,雨水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才能归家与妻子秉烛长谈今夜在巴山的心情。通过未来与妻子重逢的乐来反衬今夜的孤苦,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对妻子的思念及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王冉
年生于山东泰安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山间独居
王冉
小居匿山间,(仄平仄平平)
再无尘俗想。(仄平平平仄)
归来斟美酒,(平平平仄仄)
月色满池塘。(仄仄仄平平)
改后:山间独居(仄起仄收平水韵七阳)
王冉
小室归山间,(仄仄平平仄)
聊无俗世望。(平平仄仄平)
归来斟美酒,(平平平仄仄)
月色满池塘。(仄仄仄平平)
后两句没有问题,原诗不押韵,想是二十二养,而塘是七阳,所以需要让二者押韵。在平仄上存在五个问题:①第二个字的“居”应仄;②第三个字“匿”应平;③第六个字“再”应平;④第八个字“尘”可平可仄;⑤第十个字“想”应平。“居”和“室”都能够代表小房子的意思所以替换,“归”也有归隐或隐匿的意思所以替换。
勤学(平起首句平水韵一先)
王冉
青灯黄卷了无眠,
几案香炉烬散烟。
年少方知勤学早,
岁中乌帽顶青天。
消暑(仄起仄收平水韵十一真)
王冉
一刹风霖过,(仄仄平平仄)
敷平四下尘。(平平仄仄平)
往朝还难寐,(平平平仄仄)
此夜至清晨。(仄仄仄平平)
赏析:
江雪(古体诗押仄声韵九屑)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当时柳宗元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于是被贬谪到了有“南荒”之称的永州。虽然名义上是做官,其实毫无实权且受到监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怀着一种悲愤写下了这首诗。字面意思来看,所有山上的飞鸟全都断绝,方园万里的路上都见不到人的踪迹,江上一叶孤舟,渔翁披着蓑笠独自在江上垂钓,不怕冰雪的侵袭。但是这首诗是写于他被贬时期,所以是他借描写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所以仔细分析,前两句只看“飞鸟”和“人迹”不觉得怎样,但是放在“千山”和“万径”下,一下就变成了一种极端的寂静。诗人的诗把客观环境写的比较幽僻,主观的心情就会被突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也是对当时严酷政治环境的折射。三四句中这个在寒江中独钓的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的形象正是诗人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了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不屈,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周芝洹
年生于山东青岛
年随刘佃坤老师学习书法
同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衣雪峰、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秋柿
周芝洹
柿叶惹林红,横陈山水间。
轻叹梧桐老,客思满秋山。
改后秋柿
周芝洹
柿叶催林赤,铺陈绿水间。轻叹燕已老,客忆满秋山。
(仄起仄收,押十五删)
原诗(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该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本诗为符合平仄,将第一句第三字“惹”改为“催”不仅符合平仄,并且更加富有动态,第一句最后一个字“红”字不符合平仄于是改为同意的“赤”字,并更富有古意。第二句第三个字不符合平仄规律,改为“绿”字,“绿水”与上句“林赤”相对应。第三句第三,四字与平仄不符,于是由“梧桐老”改为“燕已老”。最后一句第二字“思”不符合格律,于是改为同意的“忆”字,于是整首诗便规范符合格律。
月下独行
周芝洹
素娥孤照夜影寒,
太白高悬亮谢堂。
无有白丁添聒噪,
溪旁柳畔我前行。
(平起平收押七阳)
学书有感
周芝洹
豪素传胸意,
狼勾墨疾驰。
耻看书家字,
师古华山碑。
(仄起仄收押四支)
赏析:
惠州一绝/食荔枝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平平平仄仄平平)卢橘杨梅次第新。(平仄平平仄仄平)日啖荔枝三百颗,(仄仄仄平平仄仄)不辞长作岭南人。(平平平仄仄平平)
该诗是一首非常规范的七言格律诗,本诗中的平仄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分别是卢橘的“橘”,该字为入声字所以为仄音。还有三百颗的“百”,该字也为入声字,念仄音。最后有三百颗的“颗”,该字为上声字,也念仄音。本诗是宋代苏轼所做,本诗的大体意思是:罗浮山(今位于广东惠州)下的气候四季如春,枇杷(卢橘)和杨梅每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日能吃上三百颗荔枝的话,那我就不妨永远做个岭南人了。该诗写于苏轼因为新党执政被诬陷“讥斥前朝”的罪名再一次被贬,此次被贬至广东惠州,与第一次“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有不同的地方,苏轼已经能正常的看待自己不公平的遭遇,并不在过于悲伤难过。本诗表面写出苏轼对惠州风土人情深深的喜爱,实则写出了苏轼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于不公待遇随遇而安的态度。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苏轼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习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就算有天大的事情,吃上三百颗荔枝,不就一切都好了么?
刘梦真
年生于山东泰安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改前:思乡
刘梦真
灯火通明和霓裳,(平仄平平仄仄平)
落叶潇潇涕涟无。(仄仄平平仄平平)
我心不知流水意,(仄平仄平平仄仄)
只盼秋风换去舻。(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押七虞)
改后:思乡
刘梦真
灯火通明和霓裳,(平仄平平仄仄平)
萧萧落叶涕涟无。(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心不解流水意,(仄平仄仄平仄仄)
只盼俊风调去舻。(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起平收押七虞)
第一句完全符合“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便以第一句为标准调整。第二句,“落叶萧萧”与第一句不相对,便调整为“萧萧落叶”与之押韵。第三句“水”字不好进行改动,便可采用妈妈周四休息这一“拗救”的方法,为此可改动“知”字,这个字的意思为知道、了解,“解”也有此意,便可替换。因为妈妈周四休息时,爸爸周一周三必须调休,所以第四句的“秋”要改为仄声,“换”要改为平声。秋风萧瑟,寒冷,强劲,而“俊”(通骏)字也有这一含义且为仄声,故将“秋”改为“俊”。“换”字有替换,调换的意思,“调”字也有此意,故改之。
夏日幽静
刘梦真
绿树浓阴夏日凉,
芙蓉嬉柳满池塘。
风过曲径初篁荡,
几簇蔷薇遍地香。
(七阳仄起平收)
小庭闲立
刘梦真
夜半独惺还三更,
误将风吹作霖声。
小庭独立南柯后,
疏影横云月华清。
(八庚仄起平收)
赏析: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诗中所描述的是荷叶初生之时,春恨其已生;荷叶枯萎时,秋恨其成。深深体会到,只有身在人世间,情谊便会地久天长的永存,多少惆怅只有江头流不尽的江水声......此诗为李商隐为追悼亡妻王氏的诗作。首联和颔联相互照应,“春生”和“秋枯”相对比,“生”和“成”相对比,给人一种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颈联在我看来是一句深触心底的告白“我活着便是为了思念你”,将全诗无限凄婉的感情基调推到了顶峰,让人感觉这种思念至死方休。同时“深知”与尾联的“怅望”相呼应,营照出了一种无奈的心境,无限的痛苦感也油然而生。尾联是对江头江水的描写,由颔联的抒情转到对景物的描写,似乎是在怅望水声,而不是在听水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痛至极,视觉甚至错乱了,深刻的反映了他内心的怅恨、茫然,对妻子的不舍。
张浩
年生于山东莱芜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山艺书法工作室“墨华奖”三等奖
雨行山
张浩细雨网天穹,(仄仄仄平平)趁凉登山巅。(仄平平平仄)雾绕碧峰起,(仄仄仄平仄)仿若山中仙。(仄仄平平平)
改后(仄起仄收平水韵押一先)雨中山
张浩细雨漫天宇,(仄仄平平仄)天凉透碧川。(平平仄仄平)雾盘岑岭起,(平平平仄仄)仿若雾中仙。(仄仄仄平平)
本诗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首句应为“仄仄平平仄”,然而“网”和“穹”不和韵故改为“漫”“宇”二字,第二句“趁凉登山巅”中多字不和韵律,故将第二句改为“天凉透碧川”以和“平平仄仄平”的格式,第三句将“雾绕碧峰起”改为意思相近的“雾盘岑岭起”以结合“平平平仄仄”的形式,最后一句中“山”字应为仄声,故改为“雾”,全诗改后意境稍变故将题目改为“雨中山”。
孟夏
张浩孟夏愁风短,炎蒸气力无。夜风兼雨到,月影掩清湖。(仄起仄收水平韵押七虞)
书有感
张浩
晚弄乌丸墨,因何手不舒。问君何所闷,千古意难书。(仄起仄收平水韵押六鱼)
赏析:
宫词[唐]张祜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此首诗采取仄起仄收的句式,首句用“故国三千里”来描写离家之远,颔联用“深宫二十年”来描写离家之久,诗的前半部分总起来说烘托出了一个宫女被迫入宫之后与外界隔绝并且与家人分离,失去自由的悲催命运,颈联借“何满子”这一曲悲歌来写悲情,尾联通过“双泪”与“君前”写宫女想向皇帝哭诉自己失去自由的苦怨,结合本诗作者仕途惨遭排挤的经历,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写宫女的悲催经历来抒发自己在宫中的心酸。
孙冠男
年生于山东聊城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雨
孙冠男
夏雨卷云空渐晚,(仄仄仄平平仄仄)
风萧瑟瑟满青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溪亭落雨花欲醉,(平平仄仄平仄仄)
拂柳逐风映清潭。(仄仄仄平仄平平)
雨
孙冠男
夏雨卷云空渐晚,(仄仄仄平平仄仄)
风萧瑟瑟满青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溪亭落雨花相醉,(平平仄仄平平仄)
拂柳寻风映碧潺。(仄仄平平仄仄平)
(押十五删仄起仄收)
分析:本诗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仄起仄收的首句基本句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首句的第二个字可平可仄。第三句中“欲”是仄,首次表达想表达想要的意思,“相”的意思是一起,相互,所以可以替代,把“欲”换成“相”;末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逐”是仄声,有追逐的意思,“寻”有寻找的意思,可替换,所以把“逐”换成“寻”;“清”是平声,“清潭”是清澈的深潭,“碧潺”是清澈的溪水,可互换,所以“清潭”换成“碧潺”。
与游
孙冠男
水涨清波起,(仄仄平平仄)
浮萍作静肴。(平平仄仄平)
凌波摇曳暖,(平平平仄仄)
沁影入船艄。(仄仄仄平平)
(押三肴仄起仄收)
山居
孙冠男
袅袅炊烟起,(仄仄平平仄)
山居望静萦。(平平仄仄平)
晨曦林暮远,(平平平仄仄)
谁与共浮生?(平仄仄平平)
(押八庚仄起仄收)
赏析: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枫渔火对愁眠。(平平仄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仄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描绘出月亮落下天已经昏暗,只剩下乌鸦在寒天里啼叫,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江枫渔火对愁眠“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未熄灭的渔火忧愁难眠。“愁“字表现出寒夜里诗人忧愁的心情,在深夜里更加孤独,辗转难眠,描绘出了一幅秋夜羁旅图,是一种空灵旷远的境界。第二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看到寂静清冷的寒山古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在寒冷清寂的环境中敲钟的声音更加突兀,达到了听觉的感受,更加敲击作者的内心,衬托了夜的静谧,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在旅途中无人陪伴的忧愁。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孤独的羁旅客子在幽美的夜色中辗转难眠,此诗情景交融,层次感分明,把人物的心情和景物相结合,和谐地统一于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在旅途中孤寂忧愁之感。
马丹青
年生于山东青岛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
朱颜醉
马丹青
花下美人自忧伤,(平仄仄平仄平平)
眼波流转心事藏。(仄平平仄平仄平)
柔荑碎帕风中扬,(平平仄仄平平平)
泪流两行映烛光。(仄平仄平仄仄平)
改后
朱颜醉(仄起平收平水韵押七阳)
马丹青
花下佳人自叹伤,(平仄平平仄仄平)
眼波婉转事心藏。(仄平仄仄仄平平)
柔荑碎帕风中荡,(平平仄仄平平仄)
泪拆双行映烛光。(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采用仄起平收的句式,因为仄起平收首句句式为平仄平平仄仄平,“美”为仄声,“忧”为平声不符合基本句式,故“美”改为“佳”,“忧”改为“叹”。第二句“心事”不合韵,故改为“事心”。第三句“扬”为平声,应为仄声,因此改为“荡”。末句“流”为平声,改为“拆”仄声;“两”为仄声,改为“双”平声。使全诗平仄和谐。
玲珑锁(平起仄收押七阳)
马丹青
谁家心事玲珑锁,
五骑擎苍少俊郎。
一碗红汤相思酿,
身披霓羽作鸾凰。
乡舍(仄起仄收押十五删)
马丹青
鸡舞啄虫青雾舍,
素烟裹绿旧时鹇。
东窗不见炊烟满,
只羡桃花山水间。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平平仄仄仄平平)
散入春风满洛城。(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何人不起故园情。(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平水韵押八庚)
这是李白的一首短小的绝句,大致意思为: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全诗从译文来看,全文无不充满着李白的心思细腻的浪漫情怀。这首诗因诗人客居他乡,听到笛声引起故园情而有感而发。全诗流畅轻巧生动,从闻笛开始写起,以思乡而结束。其中,诗中多处用词巧妙,如第一句的“暗”,似乎是在说笛声暗送,专门给异乡人而听,从而生发离愁别恨,另外“暗”又与“谁家”的“谁”相照应。第二句的“散如”、“满”表明笛声飞扬,无处不在,仿佛诗人周遭只有笛声,为夸张的写法,用词巧妙,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思细腻而又饱满。第三句诗人引用《折柳曲》来增加全文的思念之情,为点睛之笔,最后一句似反问的话更是引起人们的共鸣,情真意切,引人回味。
时瑜
年生于山东泰安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
归隐
时瑜
云雾藏繁星,(平仄平平平)
晨露透轻纱。(平仄仄平平)
亭台楼阁影,(平平平仄仄)
相伴诗与茶。(平仄平仄平)
(无律平水韵:六麻)
改后:
繁星藏水雾,
晨露透轻纱。
亭上楼台影,
诗香伴与茶。
(平起式平水韵:六麻)
该诗采用平起式的句式,因为该诗作于诗词课之前,在没有了解格律的基础上做的,因而除了第二句基本没有任何格律可言。在了解了部分格律的知识后,保留了有格律的第二句。第一句想表达的意思是繁星被水雾遮挡,有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所以换了被动句式;第三句“台”是平声字,且“亭台”和“亭上”“楼阁”和“楼台”意思相近;最后一句为了照顾格律,改变了顺序,但意思不变,依旧是诗和茶共有。
暑热
时瑜
落日雨前来暑热,
小儿偷捕火虫萤。
轻摇蒲扇蚊虫去,
卧看牛郎织女星。
(仄起仄收平水韵:九青)
毕业有感
时瑜
嗷嗷待哺去书堂,
磨砺重重待凤翔。
一望四年终已过,
如今要战又何妨?
(平起平收平水韵:七阳)
赏析: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本诗是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闺中少妇”,说明女主人公正值年少,“不知愁”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曾经是那样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但题目是闺怨,这与结尾中“悔”字相呼应,都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对比。
③春日里,她精心为自己梳妆打扮登上自家翠楼,肯定是去欣赏春色。“翠楼”意为青楼,古代富贵人家的房子都是青色为主,可想而知,女主人公家境很好,更加印证了她本不知愁。
④第三句本是欣赏春色,却用了“忽见”一次,这与女主人公刚开始的心态不一样,突然引发了感触,她突然感叹韶光易逝,光阴不再。她抬头看见的是杨柳,“杨柳”一词在古代本是折柳送别之意,这令她回想起当初让“夫婿觅封侯”送别夫君的场景,使她非常后悔。
孙一鸣
年生于山东莒县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名花赋
孙一鸣
(仄起平收押平水韵八庚)
原诗:
无人无月无处寻,
花开花落花倾城。
百花莫展倾颜笑,
一笑倾颜艳都京。
改:
无雨无风陌上寻,
花开花落更倾城。
百花莫展倾颜笑,
一笑倾颜艳汴京。
本诗采用仄起平收的句式,仄起平收基本首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人”和“月”字平仄不适,切不宜调换,故改为“雨”“风二字”。而“无处寻”的“无”字处应为仄,所以改为“陌上寻”。第二句“花倾城”的“花”处应为仄,改“花”为“更”使其平仄无误。末句中“都”字位置应为仄,改“都”为“汴”,同时点名地点。
自嘲
孙一鸣
(仄起平收押平水韵十五删)
忙里偶得闲,平仄仄仄平
苦思无韵颜。仄平平仄平
才疏无雅意,平平平仄仄
借此度难关。仄仄仄平平
终南归隐
孙一鸣
(古体诗)
小序:上古有传闻,终南隐有真仙也!
遥遥秦长空,茫茫太乙同。
朝起饮清露,暮来吐浊风。
但作小修士,学得大神通。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赏析: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那一年,李白5岁。当父亲带着全家人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迁徙到四川江油安家的时候,如此空旷的天地、如此漫长的路途,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该是多么的无聊!
还好,有月亮。它从一弯小小的月牙,慢慢慢慢变成了一轮圆月,这令人多么惊奇!可是那时他又是那么无知,竟然大叫“白玉盘飞到天上啦”!他的话引起父母的大笑,然后母亲告诉他关于月亮的传说。
在他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疑问:天上真的有神仙吗?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的吗?月中的桂花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可是为什么月亮又不圆了呢?一定是蟾蜍啃的吧?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他为什么不射死那只该死的蟾蜍?让月亮一直这样圆圆的,照亮他的笑脸,该有多好!
月亮,是懵懂的童年。
但是那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人仅仅想要赞美一下月亮吗,自然不是。
此诗是李太白借乐府古题《郎月行》创作而成。此诗为古体诗,诗中“盘,端,团,餐,残,安,观,肝”皆押平水韵十四寒。
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后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描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呼”“疑”两个字眼,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结合李白一生来看,这四句描写了李白在碎叶城时,对大唐的美好想象。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用神话中的仙人、桂树、白兔,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而着一段描写了李白初遇大唐时的盛世年华。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借用典故,写出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反映天宝末年大唐动乱,感慨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又没有解除,诗人却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而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毅然投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最有可能的就是想依靠永王来报效,他心中的大唐,但是识人不明,落了个谋逆的罪名。
陈旭
年生于山东泰安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平起平收平水韵八庚)新生
陈旭雏雀巢中嘤嘤嘤,(平仄平平平平平)嗡嗡呀呀此多声。(平平平平仄平平)不知今日食何物,(平平平平平平仄)待母归时已三更。(仄仄平平仄平平)
改后:(平起仄收平水韵八庚)新生
陈旭雏雀巢中不断闹。嗡嗡呀啊此多声。不知今日食何物,待母归时已三更。
本诗采用平起仄收的句式,平起仄收基本首句式为平仄平平平仄仄,因嘤嘤嘤重复多次使用,便改为其他几字,将基本意思不改变。“嗡嗡呀啊”有叽叽喳喳、闹声不停的意思,也充分的说明了新生的鸟儿生命力的顽强。其他几句因为平仄关系还算和谐,便不做过多处理,不影响平仄关系,保持原诗以前的韵味。整首诗平仄关系便和谐。
求学
陈旭
求确务实书为重,古今融会莫蹰躇。一篇一字需斟酌,常记心中为素誉。
咏春
陈旭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田园雪,因留满地花。
赏析:
瑶瑟怨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我个人感觉这首诗诗人是在有感而发叹诉闺中幽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雁声远过潇湘去”,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十二楼中月自明”。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杨柳青
年生于山东潍坊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平起仄收平水韵六麻)
无题
杨柳青
白雾微拂青绿瓦(平仄平平平仄仄)
初春窥探有人家(平平平仄仄平平)
追忆风华记黄叶(平仄平平仄平仄)
二月霜染一杯茶(仄仄平仄仄平平)
改后:(平起仄收平水韵六麻)
无题
杨柳青
白雾微拂青绿瓦(平仄平平平仄仄)
初春窥探有人家(平平平仄仄平平)
追忆暑往惊黄叶(平仄仄仄平平仄)
二月霜沾一盏茶(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采用平起仄收的句式,因为前两句分别符合“叔”(平平平仄仄)和“姨”(仄仄仄平平)(“窥”可平可仄)的形式,只需改动后两句。根据格律“双单相粘”且第三句为仄尾可以推断出第三句为“妈”(仄仄平平仄),由此可知需要改动“风华”和“记”,为了突出追忆的时间感和恍若隔世,将“记”改为“惊”仿佛有种大梦惊醒的感觉。“风华”二字反复推敲没有想出很好的替代,暂用“暑往”来表达过去的时间。最后一句根据“两两相对”且押平尾可知此处为“爸”(平平仄仄平),故将“染”和“杯”改为相近的“沾”和“盏”。如此而来便符合格律要求。
茫
杨柳青
鸟雀三更惟欲睡,(仄仄平平平仄仄)
辗转反侧暑难消。(仄仄仄仄仄平平)
对镜轻叹年将逝,(仄仄平仄平平仄)
夜吟应怜翼日朝。(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起仄收,押二萧)
山间
杨柳青
危山通鸟道,(平平平仄仄)
远处有人家。(仄仄仄平平)
谁解悠然意,(平仄平平仄)
青岚晚倚霞。(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押六麻)
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
(唐)杜甫
稠花乱蕊裹江滨,(平平仄仄仄平平)
行步欹危实怕春。(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酒尚堪驱使在,(平仄仄平平仄仄)
未须料理白头人。(仄平仄仄仄平平)
(押十一真)
这是杜甫流寓成都草堂时的作品,整组诗共七首,此为其二。诗的大意为: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我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害怕春天。不过眼下尚且还有诗和酒尚且供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负担。一般诗人形容春天、花都用“繁花盛蕊”等美好的词语形容。但诗人用“稠”“乱”来形容花,可见诗人是将喜爱和烦恼的两种感情结合。“欹”是倾侧的意思,将诗人喝了酒后的癫狂踉跄一览无余,“怕”字诗人又用的与众不同,旁人惜春爱春还来不及,诗人却“实”怕春,特意突出强调。前两句为惯用的先抑后扬。三四句诗人话锋一转,别看我垂垂老矣,头发花白,可我还能饮酒作诗,春光也莫要做弄我,我不服老。从后两句不难看出诗人“怕春”的原因不是不喜欢春天和花,而是自己对大自然中这些美好的事物爱到极点,感叹自己老之将至,或许没有足够的生命去表达这些强烈的爱了。结合诗人写诗背景,春暖花开的时节,未能寻到同伴相伴赏花,虽说“怕春”实际上是反语见意,反而更能体会到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梁家旗
年生于山东淄博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
忆乡
梁家旗
昨夜清风雨,(平仄平平仄)
晨起意朦胧。(平仄仄平平)
本无相思情,(仄平平平平)
难抵鸟虫鸣。(平仄仄平平)
改后:
忆乡
梁家旗
昨夜风雨起,(平仄平平仄)
清晨爽意迎。(平平仄仄平)
浓浓思乡意,(平平平仄仄)
难抵鸟虫鸣。(平仄仄平平)
改后本诗才用了仄起仄收的句式,仄起仄收基本句式为仄仄平平仄,因第一句第一字可平可仄,所以还是用了“昨”字并未修改。第二句虽然多少有改变原意,但在保持平仄关系上,
并不违背诗的中心意思,所以采取了这种改法。第四局碰巧平仄关系正确,所以采取保留。
无题
梁家旗
近昏独坐意飘然,
细细心间数万千。
勿怕无人知我意,
丈夫不可任无贤。
闲赋
梁家旗
轻嗅花一处,
醉呼愁一口。
空中袅无际,
唯闻蝉悠悠。
赏析: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仄仄平平仄)
驱车登古原。(平平仄仄平)
夕阳无限好,(平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借景抒情的诗。特别是后两句写出了作者登上古原后看到美好的夕阳而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视觉上、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而且后两句很简单的表达出人们多提到和理解为的"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的悲伤和无奈之情,很明确的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意不适"不适的"意"到底是为何不适是无法求证的,伤己、悲国、怀人都有可能,但是作者借此不适引出了之后一切的活动,后来用来提体现自己内心的种种思绪。经过对此诗的简单了解,我认为在保证正确运用平仄即正确押韵的情况下,多少学习其写作手法,简单明确的一步步引出景,后借景抒情,以此来表达内心感受,抒发内心情感。
宫立豪
年生于山东聊城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山艺书法工作室“墨华奖”三等奖
春愁
宫立豪
春夜抚花落,仄仄仄平仄枝头挂嫩叶。平平仄仄仄明知秋未到,平平平仄仄徒自添哀伤。仄仄平平平
春夜惊花落,仄仄平平仄枝头挂嫩黄。平平仄仄平明知秋未到,平平平仄仄徒自泛哀伤。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七阳)
本诗采用了仄起仄收基本句式该诗头一句“抚”字为仄声,应改为平声,因此将其改“惊”因第二句的“叶”为仄声,又必须与第四句的“伤”押韵一样,因此将其改为了“黄”与“伤”押平水韵七阳。第四句中“添”为平声,应将其改为仄声,因为其中描写的为哀愁因此将其改为了“泛”这首诗中“春”“徒”可平可仄。整首诗平仄关系便和谐。
消愁
宫立豪绿柳垂湖镜,仄仄平平仄斜阳暖和风。平平仄仄平沿堤花正放,平平平仄仄愁绪意消融。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一东)
蝉
宫立豪垂缕鸣幽涧,仄仄平平仄霜含水露轻。平平仄仄平但悲光景逝,平平平仄仄无力落晖鸣。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八庚)
赏析: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从整体来看,虽平淡自然,但细细品味之下,会发现其中深邃的意境,并可以看出作者富有情趣与童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夏季将至,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不期在山寺当中又遇到了一片春景——桃花盛开。“芳菲尽”与“始盛开”相呼应,不仅表现了景色的变化,更表达了作者内心和情绪上的跳跃。从“长恨春归无觅处”可以看出作者因为春天的逝去而怨恨、失望。因此当山上的景色冲入眼帘的时候,是多么的令人欣喜与激动。“不知转入此中来”令人没有想到诗人曾因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的无情,但又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在再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偷偷的躲到其他的地方罢了。这首诗中用桃花代替了春光,把春光写的十分形象;并把春光拟人化,仿佛有脚一样躲来躲去。而且还具有了像人一样顽皮的性格,天真可爱。从中看出了诗人具有一片童心。
张嘉欣
年生于山东泰安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山中杂诗
张嘉欣
改前:林中独步闲,(平平仄仄平)
云鸟入长空。(平仄仄平平)
香雪满山路,(平仄仄平仄)
轻悄扣柴扉。(平仄仄平平)
改后:深林闲步漫,(平平平仄仄)
云鸟入斜晖。(仄仄仄平平)
香雪盈山路,(仄仄平平仄)
轻敲扣庙扉。(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押五微)
本诗最后一句需要改动的较少,于是保留。“悄”是入声字,为符合“平平仄仄平”改成了“敲”,第二句中最后一个字为了与“扉”押相同的韵,将“长空”改成了“斜晖”且符合“仄仄仄平平”句式,押五微。第三句中“满”是仄声应改为一个平声字,“盈”与“满”的意思相近,且符合句式。第一句调整了一下,符合“平平平仄仄”句式且句意没有太大变化,改后整体意境也比较和谐。
无题
张嘉欣
盈盈碧水湖边照,郁郁林中满落英。
一缕清风穿细柳,斜晖脉脉映春城。
(平起式,押八庚)
月夜
张嘉欣
疏星嵌碧空,明月照华台。
忽忆乡间事,东风寄信来。
(平起式,押十灰)
赏析: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滁州在今安徽省滁州市,韦应物曾出任滁州刺史,后罢任,离任后因贫没有回长安仍在滁州。第一句写诗人闲游于人迹罕至的西涧,看到生长于涧边的幽草心生怜爱之情。第二句写黄鹂在树林深处鸣叫,这两句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和幽雅景致。涧边的幽草独得诗人的喜爱也透露出诗人恬淡、超脱世俗的情怀。一动一静相结合,景象更加丰富。后两句写春潮上涨,春雨淅淅沥沥,水流也变得湍急;郊野荒无一人只有一叶小舟停在水面上。“急”字富有动感,潮雨呼啸而来,整体气氛也紧张起来,使空寂的山野有了一种气势并与前两句描写的恬静形成对比。末句带给人的意境很美,“野”写出空旷与荒凉,“自”体现悠然自得之感。全诗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赞美,对宁静恬然生活的向往。结合作者写此诗的背景,“野”“自”也透露出一丝无奈与淡淡的忧伤。
沈佳琪
年生于山东淄博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原诗:思亲(仄起平收,押四支)
沈佳琪
越鸟筑巢南枝栖,(仄仄仄平平平平)
双鲤含书过五池。(平仄平平仄仄平)
忽羡黄香温枕席,(平仄平平平仄平)
欲和爷娘度此时。(仄平平平仄仄平)
改后:思亲(平起平收,押四支)
沈佳琪
筑巢越鸟落南枝,(仄平仄仄仄平平)
双鲤含书过五池。(平仄平平仄仄平)
忽羡黄香温枕被,(平仄平平平仄仄)
今宵倍念忆昔时。(平平仄仄仄平平)
本诗采用平起平收的句式,平起平收是因为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本诗每句第一字平仄皆可。第三句的“枕席”的“席”不符合格律,更换为“被”,其句意大致未变,但最后一句,原诗则不符合格律,将整句进行改动,使整首诗平仄关系和谐。
入夏
沈佳琪
红莲倚叶体姿姣,
蛱蝶穿花恋此羞。
稚子田间相戏闹,
蝉鸣飞落绿枝头。
(押十一尤)
山中杂诗
沈佳琪
天际霞光照,
樵夫过木桥。
仙山云雾绕,
古树落鹰雕。
(押二萧)
赏析: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一句诗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折断了的剑戟沉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被销融,将其捡起磨光洗净,仍能看出东吴破曹军时候留下的遗物从中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作者写从江边的沙滩古战场遗物而想到了战场的情景。第二句诗如果东风没有给周瑜行得方便火烧曹操的水军而大获全胜,恐怕曹操建造铜雀的时候一定会大乔和小乔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此句写出三国英雄周瑜利用机遇而成名,而自己却不得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像周瑜一样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此诗写在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背景下,诗中写出诗人认为周瑜胜利的侥幸也抒发了对国家衰亡的哀叹。
刘美彤
年生于山东淄博
曾学习于翰逸书画院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改前
夏夜
刘美彤
清风抚柳梢,(平平仄仄平)
月色笼大地。(仄仄仄仄仄)
地上伴蝉鸣,(仄仄仄平平)
空中星点缀。(平平平仄仄)
改后
夏夜
刘美彤
月色铺江畔,(仄仄平平仄)
垂枝弄细风。(平平仄仄平)
空中星点缀,(平平平仄仄)
地上伴蝉嗡。(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押一东)
本诗采取仄起仄收的句式,因第二句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为方便所有把第一、二句进行调换。然后“月色笼大地”(仄仄仄仄仄)不符合“仄仄平平仄”句式,所以将“笼大地”改成了“铺江畔”。因第三句与第二句要相粘且第四句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所以将第三、四句进行调换。又考虑到第二句尾字与第四句尾字要押同一韵部,所以把“蝉鸣”改成了“蝉嗡”。第二句改为“垂枝弄细风”,“嗡”与“风”同押一东。
思乡
刘美彤
落日山边挂,
轻轻大雁鸣。
不知心所念,
应是故乡情。
(仄起仄收押八庚)
闲坐
刘美彤
闲来久坐无别事,
忽觉窗边鸟声鸣。
漫步闲游庭院里,
亭中一盏淡茶烹。
(平起式押八庚)
赏析: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该诗第二句平仄不合格律,所以这是一首古体诗。该诗的大体意思是(我)傍晚心情不好,驾车登上古原。夕阳无限美好,只是已是黄昏。“向晚”和“意不适”表明了登上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描绘了一副余晖映照、晚霞满天的画面。李商隐将国家没落之痛,身世迟暮之悲融于夕阳西下的画面中,这是诗人无法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深长的慨叹。李商隐生活在晚唐,诗的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蕴含着诗人看着唐朝接近败落自己又无能为力只能发出感叹的无奈。
李岳
年生于山东淄博
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
师从于明诠、陈靖、贾长庆等诸位老师
昙花
李岳
本是花间一冷玉,仄仄平平仄仄仄戌时才愿解其裳。平平平仄仄平平不与群芳争俗态,仄仄平平平平仄只待佳人识其香。仄仄平平平仄平
改后
本是花间孤冷玉,仄仄平平平仄仄戌时才愿解其裳。平平平仄仄平平不同百艳争娇态,仄平仄仄平平仄只待佳人暗识香。仄仄平平仄仄平(押七阳)仄起仄收
“一”改“孤”,不仅意思相近,也更能体现出昙花的孤傲。“与”改“同”是改平仄关系,“群芳”改为“百艳”,意思相同都指百花的意思,改平仄。“俗”改为“娇”两字同为媚俗的意思,改平仄。“识其香”改为“暗识香”,改平仄,都指闻到昙花的香味,但“暗”字更加有趣。
无题
李岳
花间人双影,平仄平平仄徐徐拄杖行。平平仄仄平青丝兼白发,平平平仄仄儿女可为情。平仄仄平平(押八庚)仄起仄收
怀乡
李岳
羲和驱车西上去,平平平平平仄仄望舒御月乘风来。仄平仄仄平平平不知何起归乡里,仄平平仄平平仄凉意丝丝没入哀。平仄平平仄仄平(押十灰)仄起仄收
赏析:
登乐游原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驱车登古原。仄平平仄平夕阳无限好,平平平仄仄
只是近黄昏。仄仄仄平平
(押十三元仄起仄收)
本诗前两句用拗救形式,第一句的“意”和“不”为仄声,因此第二句的第一个字“驱”和第三字“登”相应的为仄声。
诗词的大意为,傍晚时分心情不舒畅,便驾车游乐游原。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的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这首诗是晚唐时代李商隐所作的,当时的社会黑暗腐败,诗人正是看到了唐帝国的腐败没落有感而发,也为自己已到暮年但还没有一点建功立业苦闷之情,也有身世迟暮之情,也希望人们能够珍惜青春。其中“无限好”指的是对夕阳美景的赞叹之情,“只是”为转折,将黄昏比做自己的年龄以大,有很多事无法完成。反映作者的伤感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