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草雀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雅昌专稿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音乐即
TUhjnbcbe - 2022/9/15 22:53:00
北京治皮肤病好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年,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水没”巴黎东京宫——要是想看他的展览,你必须划着船进入,穿越一片黑色的空间。这个颠覆美术馆“白盒子”的作品,名为《潮汛》,它让布谢-穆日诺名声大噪。不过,布谢-穆日诺的“壮举”不止于此。连根拔起的树、成群嬉戏的鸟儿、浓浓大雾都被这位法国人带入美术馆。如今,他首次来沪,最新个展“生声不息“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

此次展览呈现布谢-穆日诺6件大型作品:《编舞》《雾》《趋势》《此地入耳》《示踪器》和《丛》。通过运用声音、雕塑、影像和装置,艺术家进一步讨论两个议题: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如果构建一个新的生态,人类的世界将是怎么样?

因此,布谢-穆日诺把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鹅卵石、雾、黄沙、野草、水流、飞翔的鸟儿都来了。而电吉他、电贝司、扩音器、气球、瓷器,这些日常物被运用到不同的作品中。

作品《编舞》

展览的起点处位于美术馆室外的扶梯之上,这也是作品《编舞》首次在室外展出。数百枚鹅卵石被看似随机的摆放在狭长的电梯之上,仿佛干涸的古老河床,沿着河床徐徐缓行,直达被雾气充满的美术馆四楼展厅。

作品《雾》

作品《雾》的体量很大,进入空间的参观者会被时隐时现的嗡嗡声所引导前行,身旁出现一幕幕图像流,令人仿佛身处梦境之中。

作品《示踪器》

“摆脱”了云雾中幻影的纠缠,你会遇到一个个悬浮飘荡的巨大白色气球。这个名为《示踪器》的作品中,填充氦气并捆绑着无线麦克风和针孔摄像机的气象气球借由电扇的风力,在纯白空间内漂浮游移,麦克风所记录的环境声音由现场的音箱实时播放,位置和气流的变化产生的不易察觉的随机声音定义了空间本身。

作品《此地入耳》

随之而来的,是只斑胸草雀为主角的《此地入耳》,生态系统和演奏现场二者在这里混淆。鸟儿随意的飞翔停靠,都引发乐器的发声,这些在声音和空间之间不经意的精妙配合,为观众绘制了一个细腻的,稍纵即逝的,超然于世的梦,同时也冷酷地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艺术家是如何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

作品《趋势》

离开鸟儿的“领地”,影像作品《丛》中的白色瓷碗以一种更加抽象的姿态缓慢的移动,在这虚拟的静谧空间我们仿佛听到了风铃碰撞的乐曲。登上栈道,呈现的是艺术家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度身定制的新版作品《趋势》,眼前是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蓝色的水池当中——这也是“风铃乐曲”的来源。水波载着只瓷碗移动,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离,声音在整个核心筒大厅和参观者的耳边回响。

至此,布谢-穆日诺的中国首展告一段落。

文字不过瘾?来扫码看开幕日的直播导览: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于年生于尼斯。自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声音装置。布谢-穆日诺告诉雅昌艺术网,我们现在看到的声音作品,是他自学生时代开始思考的成果。“人们看马戏时,如果演员不慎掉落,观众会知道他出了差错,但当代音乐不是这样。人们很难分辨它是否精准,也没法明白作曲的关键点在哪儿。所以,我想做一些观众可以识别这些‘关键点’的作品。”

布谢-穆日诺正试图用一件件综合的、大型的作品告诉你,日常物也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对话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雅昌艺术网:您是第一次来上海吗?这座城市给您带来最大的印象是?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在确认在上海做展览时,我就来过一次。我喜欢中国人。中国人有活力,很个人主义,似乎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干的事,当然有时也“不可控”,这让我印象很深。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中,您的代表作《趋势》和《此地入耳》有了新的版本,您如何看到它和不同展示空间的关系?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新的场地会激发我的工作热情,作品的创作理念也会因为不同版本有新的推进。“在地创作”是我的工作方法,它能不断延续着作品的生命。

雅昌艺术网:如果以《趋势》为例,您针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核心筒的物理空间,对作品的材质、呈现方式做了哪些变化?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核心筒的层高非常高,空气在空间里流淌,它的体量很有意思。因此我建议在周围建造环形阶梯,以便让观众从不同高度体验作品。对此,我要感谢美术馆,能接收改造空间本身的方案,对我而言非常幸运。

材质上,我选用了骨瓷碗。这是欧洲人每天都会用的碗,非常日常。我想借此表达:日常物也可以成为乐器,弹奏出美妙的声音。我曾经用过西藏当地的金属碗来完成《趋势》,它碰撞时,声音更绵长,像钟鸣。欧洲人对西方碗很感兴趣,因为它独具风情,但它人造感很强,我还是想用最日常的碗来传达“音”和“乐”的理念。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互动性很强,如何引导观众去感受作品本身?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我不会强制观众应该怎么做。但我也发现,大家喜爱用智能手机拍摄作品。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要一个智能手机呢?

以《趋势》为例,我个人并不喜欢大家坐在水池边拿着智能手机拍摄作品。它(智能手机)太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了。我想做一件可以让人们沉思的作品,你来,到这儿用心感受、体验就足够了。当然,如果观众想要拍摄,我建议到楼梯上去拍摄,水池边就尽量不要这么做,给自己一些冥想的空间吧。

雅昌艺术网:音乐专业对您的艺术作品带来哪些影响?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一般的人很少接触到乐曲创作的过程,只有业内人士有机会。人们看马戏时,如果演员不慎掉落,观众会知道他出了差错,但当代音乐不是这样,人们很难分辨它是否精准,也没法明白作曲的关键点在哪儿。所以,我想做一些观众可以识别这些“关键点”的作品。此外,我坚持做那些能用一个物理力量来发出声音的作品,还是以《趋势》为例,这里的声音不仅来自骨瓷碗的摩擦和碰撞,事实上,水泵、水流和瓷碗之间有一个明确的“部署”,它们之间的运作,成就了整个“作曲”过程。

雅昌艺术网:您带着“日常物也能成为乐器”的理念,创作了一系列声音作品。不过,您常常挑战美术馆的空间,比如将巴黎东京宫的空间注满水,让观众划船而入(《潮讯》);比如,让多只鸟在空间自由飞翔(《此地入耳》),这些“视觉”的现场感,对您的声音作品(听觉)有什么作用?新颖的视觉形式,会削弱听觉的感知吗?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现场感”在我的作品中很重要,它不仅仅是视觉的“现场感”,也是听觉的。大部分的音乐人,最后的作品成果通常是提前做好的。但我认为,音乐,就是“当下”。举个例子,《此地入耳》中的声音,有鸟自己的声音,有它们触动琴弦的声音,那些自然的、不自然的声音,可能混为杂音,但伴随吉他声的回声,它们也会成为乐音。这种变化就很有意思。声音,在空气中无限的传播,知道我们听不着为止。

雅昌艺术网:谢谢。

(本文图片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鸣谢艺术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雅昌专稿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音乐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