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传绘画之神韵灭针线之痕迹”。蜀绣,一个遥远而优雅的名字,一根绣花针,五彩的丝线,穿起延续千年的历史与美,是人们镌刻在灵魂深处的,对美与艺术的崇拜与喜爱。蜀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蜀的三星堆文明,与夏朝文明同时期。它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西汉扬雄的《蜀都赋》:“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显示出早在西汉时期,锦和绣都是很精美的丝织物制品,并且刺绣工艺已经得到高水平的发展。
隋唐时织锦、刺绣在蜀地高度普及和发达,织绣不仅是遍及蜀地的生产活动,绣及绣品也频繁出现在文人诗赋当中,代表奢侈、富丽和珍稀。唐时蜀地的富裕人家常常衣着锦绣,平民百姓则将闺阁中千针万线刺绣的女红用来传递自己的情思。针针线线,极尽工巧,最见女子惠心深情。宋代蜀绣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受中原绣派的影响,蜀绣从实用性转向装饰性和艺术性,追逐以名人字画为刺绣粉本的时尚。
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这时的绣品仍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还时常得到画家的大力支持,如《薛涛制笺图》绣屏,就是画家赵蕴玉提供绣稿,由刺绣工艺师加工再创造的一幅佳作。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潇洒光亮、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
蜀绣作为中国刺绣流传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以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绣品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地产重要散线为原料,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其针法讲究“针脚整齐、线法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所用题材多吉庆寓意,具有民间色彩,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虫鱼)的蜀绣更是让人爱不释手。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产品有镜帘、花边、嫁衣、卷轴、鞋帽、裙子、枕套、被面、帐帘等。
早期流传下来的完整蜀绣很少,《双冠图》是现存最早的蜀绣,绣料为绫质,上绣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钤“明昌御览”玉玺一方。虽历时近千年,依然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蜀绣“画绣”的特点。
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寄托着刺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者:陈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