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诚
干林在花甲之年出版首部散文集,这是我翘首期待很久的,值得庆贺!往大处说,这部书对扬州文化建设是贡献,往小处说,这部书对他自己的努力是小结,很有意义。他命我写序,我很乐意,而且认为此活儿非我莫属。
年,我和干林生于同一村庄——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华庄,但童稚时并不相识,因为我周岁时即和家人一起随任职邻村“支书”的父亲而离开了衣胞之地。年冬季,家父作为“走资派”遭遇批斗,宁折不弯的父亲愤而挂印,带着家人回到了老家。干林的父亲其时作为华庄的“当权派”也正遭受活罪,具有同样家庭际遇的两个“官二代”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我和干林相识、订交并成就了令人钦羡的袍泽之谊,掐指算来,倏忽已逾半个世纪。关于干林,我要说、能说的自然很多,当然也很权威,以后有机会撰写回忆录再放开说吧,现在借着撰写序言的机会,略述一二。
我和干林虽然同岁,但从相识那天起,他就像长兄一样处处护着我,这一护竟至护了大半辈子,看来还得护下去。我有一个姐姐,还有三个妹妹,自幼无忧无虑,在家骄公子,在外孩子王,旷课闯祸,家常便饭。全家刚撤回华庄时,家境极为艰难,年年“超支户”,桌上不见肉;华庄对我而言完全陌生,没有一个认识的大人,更没有一个玩伴。本来活泼骄横的十岁男孩子,突然陷入孤独而没安全感的状态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只有我自己知道!
来年开春之后,我在华庄小学认识了干林,而干林一开始就自动充当了我的保护伞:带我进入他的朋友圈,有好吃的与我分享,一起做炮子枪之类的玩具,晚上跟他一组参与战斗游戏,还带我去认识正挨批的黑权威华岳先生,逢打架必定拉偏架甚至直接出手。干林这种侠肝义胆,成了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性依靠,每遇困难,他都会无条件帮助,大事不说,举一小事即可证明:我俩自幼习酒,长成而能酒且好酒,讲究酒风、酒品,酒友很多,故事也很多,但有一点是规律,只要我俩同桌,就没人能灌得了我的酒,因为干林必定冲在前面帮我扛酒,不管他自己已经喝到了什么程度。
干林乐观积极,坚毅果敢,能吃苦能耐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满怀希望,决不放弃,所以他能够取得后来一系列成就。干林读书的经历一波三折,最能体现上述品性。小学阶段他就辍学了一年,那时年纪小,也不明就里,不能也不会去体会他的感受,只是觉得不能在一起读书很无奈,但我们的友谊没有因此中断,包括比我俩年长的华永兵,比我俩年幼的华松俊,始终诚挚相处,互相帮助。
后来在唐刘中学,我俩又相遇了,而且同样因为语文成绩突出而受到名师华岳先生、孔庆梅先生的青睐,非常开心。虽不是同一年级,却常常互串教室,后来听说曾惹得好几位女生心生情愫。但就在我高中毕业的那年,他再次被迫辍学,这次辍学只有半年,他就毅然决然地说服了父亲,重返校园。
高中毕业后,他干过农民,当过工人,做过“工作队”准干部,因而也越发成熟了,但大学课堂一直让他梦萦魂绕。“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场,他没有能够参加,看到我考上之后,立即放下一切,包括已经初露曙光的当官之路,而选择了便于边工作边学习的代课教师。高考的路并不平坦,一次次落榜,但屡败屡战,年第三次高考终于让他梦想成真,我们在扬州师范学院再次相遇,而且是同一个系,都读中文。
干林天资聪颖,开腔能口吐莲花,下笔则妙笔生花,暨会吹拉弹唱,又能粉墨登场,如此横溢才华,干什么都会风生水起。干林语文一直好,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老师都最宠他。
在唐刘中学,我亲眼见到的是,在他们班级的墙报上、在学校两排教室夹道山墙上的板报上,他的文章总是篇幅最大、位置最显眼,应该类似于报纸的头版头条吧,近几年稍得闲暇竟文思泉涌,确实是有慧根的。写作能力当然反映思维能力,但毕竟有慢慢琢磨的机会,而即兴口头表达能力更能显示思维真功夫,干林的能言善辩有口皆碑,中学时表演快板就在县里得过奖,据说现在扬州最能侃的导游见到他都不敢开腔。大学毕业后,在学校办公室既做文字又管接待,可谓口笔两健,不可多得。他的领导协调能力也很了得,记得十年前的某一天突然接到他的长途,说艺术学院缺书记,学校点他的将,问我何如,我当然竭力支持。事实证明,在扬州大学管理工作的这最后一站,他如鱼得水,干得非常漂亮非常成功,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些美文能够撰成,应与这一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
大学毕业之后,干林一直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岗位变化多次,经历了学校历史性改制并参与了新的建设,然而工作内容不管怎么变,兴趣广泛、酷爱读书、勤于思考、擅长笔耕则一直是他的不变。退居二线之后,才情激活,新作迭出,不知道这些年他到底撰写了多少文章,估计单是演讲录就能单独结集。但是,他选择结集的第一部是散文集,取名《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部集子共收入28篇文章,其中有近20篇是直接写扬州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的,自然能直接诠释书名,另外几篇与书名似乎有些游离,其实不然。《诗情画意江南春》由扬州至宜兴的沿途风光,串起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化珍珠;《四季吟》以故乡之春、夏日凌霄、钓台秋风、亭林风雪,呈现了扬州周边的四季写意。如果说书中的扬州是一座主峰,这两篇则是烘托主峰的层峦叠嶂。还有几篇回忆录或游记,是干林站在扬州这块文化历史堆积层上所做的自我追问和拓展:我从哪里来,怎样圆梦于扬州,我都做了些什么。总之,我以为,这部散文集的核心与灵魂是扬州,是灿烂无比的扬州历史文化。
年,干林被选拔进入扬州地委农业学大寨工作队,与扬州结缘始于此时,这段经历影响了他后来的选择,以至一生,读大学选择了扬州,毕业后工作定居在扬州。因此,干林热爱扬州、欣赏扬州、理解扬州并能精读扬州、研究扬州。当他的人生终于赢得闲暇时,宣讲扬州、抒写扬州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以扬州为核心,书名径题《烟花三月下扬州》,还难理解吗?
干林的散文,写景写物写人,文字优美,然而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美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竟至如此丰厚,特别耐看并引人深思,阅读他的散文不仅有美的享受,更能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这部集子就是扬州历史、扬州文化的散文书写。
通观全书,历史文化篇篇隽永:远到吴王挥锹开邗沟始建城,近到当代江河巨变沧海桑田;上到皇亲国戚文人骚客,下到市井百姓春姑贩夫;宏大的载入正史可改天换地,细微的出自传说则趣味无穷。干林书写历史文化时常常显示不俗的学识,难能可贵,比如徐园的祀主徐宝山是不是“亲袁”的保皇派,“烟花三月”之“烟花”当作何解,干林所论均持之有据,能成一家之言。
干林美文里的历史文化信息到底有多少,我没有统计,但不妨由文章所涉历史人物窥见一斑:比如《扬州好,第一是虹桥》中有李白、费轩、杜甫、苏轼、陆游、宋祁、史可法、康熙帝、欧阳修、王士禛、蔡邕、王羲之、谢安、孙绰、金农、乾隆帝、黄履昴、卢见曾、郑燮、高凤翰、汪慎、汪沆、赵翼、白居易;《春风杨柳万千条》中有王士禛、隋炀帝、白居易、罗隐、刘禹锡、李商隐、沈括、杜牧、姚合、杜荀鹤、欧阳修、苏轼、乾隆帝、李白、刘禹锡、王维、郑谷、江上青、贺知章、冯延巳、杜甫、韩愈、志南和尚、陆游……
干林的散文,辞藻绚丽,古人诗词名句随手拈来,自然融洽,凸显飘逸中难学的厚重,结构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现实与历史的穿越如履平地,然而最令人感动的则是,他的字里行间总有力透纸背的真情。
干林重情重义,做人如此,撰文亦如此,这一点在他书写人物时流露得最为充分:历史人物,褒贬分明;生活人物,善恶有辨。然而最为深沉、最为诚挚的爱,干林都献给了扬州。直抒胸臆时,文字激扬:“我喜欢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徜徉于虹桥之野,听莺啼桃花,燕剪细柳;我喜欢在黄叶飘萧的晚秋,徘徊于虹桥之滨,寻几分天籁,握一把苍凉!我时常会在朝曦初露的清晨,伫立于虹桥之脊,眺望湖上那无边烟柳与一色楼台。”融入其中时,言辞婉约:“而或细雨蒙蒙,撑一把雨伞在柳中徜徉,雨丝和着柳丝编织成一道道绿色的网,将人的视觉紧紧定格在一重又一重的绿意中。那绿,绿得淡雅,嫩嫩的,柔柔的,绝没有泼墨重彩的浓郁和张扬;那绿,绿得轻灵,浅浅的,薄薄的,更没有深山密林的涩滞和沉重。雨水刷过的柳丝,呈现在眼前鲜亮亮,飘柔柔,直给人以翩翩欲舞的感觉。”就是写块扬州的石头,干林的笔触也是如此深情:“有些石头可以当书读”,有字的当然可以,没字的应该不行,但是扬州“有些也可以当书读,比如小金山前的那块石头。它本是产于广西溶洞中的一块钟乳石,因其形状如船,故名‘船石’。据说,它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因此它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段史……”
写了干林,写了本书,现在扯上一句闲篇。我与干林自幼订交,同在扬州完成大学学业,但我没有他幸运,漂泊成为常态。人生难得两甲子,年届花甲常深思:心灵向往何方,残生安置何处,干林还会护着我吗?白居易有《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诗,颇合我意,录以结束本文: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丁酉仲春于京华成府路之潜斋
作者简介:
华学诚,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文献语言学》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华学诚以中国传统小学为根,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汉语方言学史、杨雄《方言》、历史词汇与训诂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并为文献语言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已出版《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扬雄方言校释论稿》、《潜斋文献语言论集》等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